世界上真的有龙吗? 龙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 龙是一种综合性的图腾 龙是以大蛇为基本原型的 龙是远古居民对湾鳄的特殊称呼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力排众议,独辟蹊径,从古代史书、笔记、地方志中搜集了大量罕为人知的记载, 并 联系 多位 目击者所提供的证词,反复比照,论断独到 龙是一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动物,并且是一种有别于蛇、鳄的古代两栖类动物。 它 的身影,在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几千年历史中若隐若现 。 不管添上了多么奇异的色彩, 它 的基本形象及生态特征,依然没有脱离隐藏在背后的那个生物原型。 本书是颇为奇特的一家之言,不仅立论新颖,而且举证丰富。作者旁征博引,探幽抉秘,对这种古代动物的外形、习性、潜居的区域、出没的规律 等 ,都作了细致的分析。文字
本书是胡适先生的演讲精选集。作为近代中国文化名人之一,胡适的影响力至今不衰。书中对演讲稿的辑录,在时间的跨度上,从胡适的青年时代直至其晚年,而内容题材上,则横跨了文化、民生、修身、历史、教育、社会改革,甚至妇女地位等诸多领域,既保证了内容上的丰富,又大大提升了本书的可读性。
本书以几个关键词作为开启日本文化观察的独特方式:京都、建筑、俳句、茶道、禅宗、美术、文学、电影、二次元,是一部从日本文化解读入手,探讨日本民族性的综合性研究著作。 本书作者团队由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诸多著名学府、多样研究领域的日本研究名家学者组成,他们由熟悉的文化符号进入,一端回溯古典美学,一端看顾现代生活,透视在本土文化、中华文化、西方文化共同影响下的日本文化基因。 他们大多有旅日背景,曾在东京大学、关西大学等日本学府进行研究工作。这样的跨国视角,更有利于带领我们体味日本人独有的感悟、困惑和思考,进入他们的历史和内心,也有利于思考我们的当下。
《陆羽传》是一篇记述 茶圣 陆羽生平的传记文学。从陆羽三岁起在寺庙生活、十一岁逃离禅林到戏班做伶人、十三岁经竟陵太守推举改而去读书修道、二十九岁在湖州结庐隐居写下自传,以及创作流传后世的《茶经》等,作者都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除陆羽生平记事外,作者还对陆羽的 朋友圈 以浪漫诙谐的笔调加以描述解读。诗圈、茶圈、禅修圈、书法圈皆有他的好友,如唐德宗李适、书法家颜真卿、诗人张志和等,并对与陆羽相关的诗词做了列举介绍。此外,文中还包括部分与茶道、茶文化相关的知识普及。
《容忍与自由》所选篇目展现了胡适深刻、犀利的思想观点,也侧面展现了他在纷繁时事中的人格魅力。涵盖其从青年至晚年的各类文章,读者也可从中发现他思想上的转变,特别是 容忍与自由 ,胡适年岁月大,越觉得 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 由于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使得本书的可读性大大提升。这些白话演讲和文章都十分浅显易懂,展现了胡适的睿智,使读者了解胡适思想的同时,能帮助读者理解那时学术界的状态,了解当时的世界和中国。 在本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位侃侃而谈的智者,也可以从他谈话的内容中,体会对加家国的热爱,以及胡适对民主和自由的坚持。
《榆林窟艺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分7个章节全面介绍了榆林窟的内容、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研究成果。*章节对榆林窟的历史地理背景、内容及艺术价值进行整体论述。第二章节至第五章节根据榆林窟各洞窟的时代特征,分唐代、曹氏归义军、回鹘、西夏元代4个时期对榆林窟的石窟艺术进行论述,特别对每个时期典型的代表性洞窟作了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第六章节对清朝初年,喇嘛吴根栋在榆林窟东崖洞窟前清理淤沙时发现的象牙佛作了介绍。第七章节对榆林窟的保护进行阐述。此外,关于榆林窟石窟艺术的画册《榆林窟》同期出版,《榆林窟》以150余幅精美图片,配以文字说明,按照时间顺序,对榆林窟重要、典型洞窟的壁画、塑像以及图像艺术进行展示和解说
《倦勤斋:乾隆皇帝的视觉幻象》是 故宫秘境丛书 中的一本,书中描写了故宫的 隐秘角落 之一 倦勤斋。倦勤斋,是乾隆当太上皇以后的住所,建筑装修、器物等都极尽精美,是乾隆时期物质文明峰的体现。不过乾隆做了太上皇后并没有真正地交出手中的权力,所以也并未在这里居住,更多时间这里成为他听戏消遣的场所。作者祝勇通过对倦勤斋的描写,揭示了在乾隆盛世景象背后,潜伏的巨大危机。
《昭仁殿:吴三桂的命运过山车》是 故宫秘境丛书 中的一本,书中描写了故宫的 隐秘角落 之一 昭仁殿。昭仁殿始建于明代,为乾清宫东侧小殿。作品即以昭仁殿为背景,通过描写吴三桂跌宕起伏的命运,以及他和康熙、地方和朝廷错综复杂的关系,探讨了集权主义制度。在作者眼中,集权主义是历史自然选择的结果,存在即合理,不能进行简单的是非评价,要放在历史的环境中,以历史的眼光去看。
本书分设十个专题:“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公民意识,理性精神,质疑能力,悲悯情怀,回到常识,坚守良知,拒绝遗忘,审美人生”,精选了近百篇经典杂文。它着眼的不仅是当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十种能力,而且这些能力呈现出不断递进的关系,是一个学生主体精神不断成长着的过程,而一旦学生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他就将以新的精神高度和文化眼界来打量这个世界。
本书精选了包括人物、历史、思想、典籍、世态等五个部分的三十多篇时文。万字时文,超*教科书三四千字的惯性阅读,让中学生在信息量更大、内涵更丰富的长文的涵泳中,开阔文化视野,培养思辨意识。
《武英殿-李自成在北京》是"故宫秘境文丛"中的一本,书中描写了故宫的"隐秘角落"之一--武英殿。这座宫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门以西,与东边的文华殿相对称,一文一武,相得益彰。李自成进驻紫禁城,以武英殿为处理军政要务之所。武英殿现在是故宫博物院书画馆,但除了举办书画展览,平时并不开放,只能透过武英门,窥见它武英的一角。作者祝勇从历史与艺术结合的角度来描写武英殿,使读者从文学的角度了解一个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武英殿。
本书是对经典典籍的梳理与讲解,由著名的教育家、诗人、散文家朱自清所作。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了解极其深入,所以本书内容丰富、语言精练,知识上涵盖面广,文字上通俗流畅。 全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篇,着重介绍我国古代的经典作品,通俗流畅,见解精辟,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熟悉,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现代史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难点,一是离我们太近,没有距离感的历史研究总是有许多复杂的情感埋藏其中,很难做到客观。二是资料的匮乏,很多当时的文献都封在档案馆里,一般人无法发掘。三是太过于敏感,一不留神就会踩到地雷。 杨奎松教授则是一位能抛开历史是非、以材料说话,又能发掘到未解密档案,行走在雷区的学术人,在中国,能这样做,并且能够做到的,并不多。在本书 前言 中,他这样写道: 历史已经发生了,成败是非已成过去。即使牵扯到祖辈、文化,或是党派、国家、民族感情,弄清真相,实事求是,尊重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理应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如果戴着有色眼镜,无论看过去,还是看现在,其实都没有办法弄清历史事实。换言之,如果我们能够暂时抛开历史中的恩怨是非,我们要发现历史真实并非没有可能。 这或许也是
《文渊阁:文人的骨头》是 故宫秘境丛书 中的一本,书中描写了故宫的 隐秘角落 之一 文渊阁。文渊阁,位于北京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属于清宫藏书楼。书中,作者祝勇化身为 历史侦探 ,引领着读者开始一场《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寻踪之旅。通过对《四库全书》跌宕起伏的命运的描写,揭示了中华民族文明命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特点。
宗泽(1060年1月20日 1128年7月29日),字汝霖,汉族,浙东乌伤(今浙江义乌)人,宋朝名将。是北宋、南宋之交在抗金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元祐六年(1091)进士。元祐八年(1093)任大名府馆陶县县尉。政和五年(1115),升登州通判。宣和元年(1119),因事被贬提举鸿庆宫,遂上表引退。靖康元年(1126),临危受命,出任磁州知州。宗泽为人刚直豪爽,沉毅知兵。到任后,积极修复城墙,整治兵器,招募义兵,广集粮饷。不久,受封河北义兵都总管,率军击退来犯的金兵。同年11月,金兵再次包围开封,钦宗任康王赵构为兵马大元帅,宗泽为副师。宗泽率军趋李固渡,途中遇敌,大破之。次年正月,率军至开德,与敌十三战皆胜。 建炎元年(1127)六月,任东京留守,知开封府,招集王善、杨进等义军协助防守,又
《中国人的规矩》由刘一达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涌现出无数家教故事、家教格言和家教典籍专著。梳理、传承这些流传千年的家庭家教家风文化,使之发扬光大,是发扬广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把握新时代立德树人育人导向,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家”建设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学习先贤留下来的家风、家教、家训理念方法,汲取其有益营养而仿效之,无疑是推动家庭教育的一大捷径,是新时代家庭建设不可或缺的养分。中国妇女杂志社、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与中国妇女出版社拟共同策划推出的“名家谈中华家文化”书系(暂定名),致力于向广大家庭普及中华优秀家庭文化的核心理念。此书是本书系的开篇之作。本书优选的亮点是蒙曼教授对于中国传统国学经典中的治家、教子智慧的解读,让广大家长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家教智慧、家教方法及治
《百年前的中国》(The Chinese empire illustrated)是 19世纪大英皇家建筑师Thomas Allom笔下真实的中国风情画卷。这本书1843年在英国一问世,立即成为英国乃至欧洲有名的绘画本中国历史教科书,是西方主流社会了解中国的主要读物。当时欧洲人关于中国的知识,大部分都是从这部书中获得的,中国的圆明园、长城、景山、午门、运河、虎丘塔、雷峰塔、报恩寺、琉璃塔、金山寺、龙舟、灯笼、宴请、婚礼,乃至祭拜、掷骰子……都是经由这本书而流布欧洲的。
《容忍与自由》是一部杂文选集,收录了18篇胡适先生的经典杂文,行文流畅,说理深致,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有启发。
《中国文化十五讲》用十五个专题讲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概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儒释道三家的重要思想,阐述了人文精神、安身立命、生生之学等中国文化的重要命题;又以宏阔的视野,进行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反思中国文化的命运,展望中国文化的未来建构。本书讲解精到、内涵深刻,富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对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极具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