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部典型图画书,而是一本图画书形式的寓言故事集。它用幽默诙谐的寓言故事,讲述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每篇寓言就如同一场独幕剧,情节紧凑,寓意深刻。睿智的鸭子姐妹,聪明的母鸡,尴尬的大熊,蠢萌的野狼,幸福的老鼠……动物主角们个个性格鲜明,特点突出活现,结局令人或沉思或捧腹。它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适合大人领读。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周易》《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汉书》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古代塾师教导幼童的重要教材,是昔日知识分子重要的知识资源,深刻影响着他们成长。合共约二千七百多字,是古人用来识字的书目;同时,涵盖道德、文化及历史基础知识的教育。古人在识字及获得知识
大战一触即发,身在三国,何止演义。 在玉皇大帝的帮助下,悠悠、田田和小布丁穿越到建安十三年。借助小布丁与动物交流的本领,他们和曹冲称出大象的重量,当上了小谋士;之后还帮助曹操训练水军,在玄武池模拟水战,悠悠拜为大都督,田田上演“草船借箭”,小布丁在“七星坛”借来东风。 此时,魏、蜀、吴三国争霸,众多间谍暗中打探情报。为了联吴抗蜀,曹操派遣悠悠三人出使江东,而情报密码用的就是小布丁擅长的——汉语拼音! cáo sī kōng nǐ hǎo,wǒ shì ǎo bù dīng
《5小时教会孩子150个常用字:入门篇(针对年龄4-7岁)》内容:这是一本全新的儿童识字读本,作者深入研究了汉字作为象形文字的特点,开创性地把象形文字的原理应用于教学中,将汉字,幻化为一幅幅图像,使儿童以轻松的读图方式,感知并认识汉字。和以往文配图识字读本不同的是,《5小时教会孩子150个常用字:入门篇(针对年龄4-7岁)》做到了图即是字,字即是图,使儿童在不知不觉欣赏图片过程中,不但记住了字的字形,更会对字义有着真切的理解,真正做到轻松、迅速、寓教于乐。《5小时教会孩子150个常用字:入门篇(针对年龄4-7岁)》共包括学龄前儿童须掌握的汉字约150个,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基础汉字,如教孩子认字,每天花十几分钟,在一星期内孩子皆可认识并牢记住。
《百家姓》以四言为句,句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极易识读记忆。《百家姓》中的姓氏编排,更多地注意了流传和识记的效果问题,很难严格照顾到姓氏实际的人口数量及其发展情况。其中的编排逻辑,还有其他因素,比如《百家姓》的起首句“赵钱孙李”,据推测,是因为“赵”指赵宋,是以国君的姓氏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是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姓。本书在编排上首先按照《增广百家姓》的排序,但人口数量较少的姓我们在编排上把它们放在了后面,以反映姓氏使用的现状。
中华文化经过不断积累、沉淀、衍生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学典籍以及许多经典名句。它们不但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永恒财富,也是世界精神宝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典中华句典大全集》是中国历代文学作品和传世经典名句的合辑。这些历久弥新的经典名句,历经时代的变迁,逐渐形成特定的含义,不仅琅琅上口,而且言简意赅、富含哲理,可以让我们领略古代文学的特殊韵味,体味历代名家的人文精神,感受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华文典中华句典大全集》是中国历代文学作品和传世经典名句的合辑,分《中华文典》和《中华句典》两部分。其中,《中华文典》选取了诸子百家文、唐诗、宋词、元曲、文论及近现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精粹警辟之作,划分为“中华传世名诗”、“中华传世名词”、“中华传世名曲”、“中华传世辞赋”、“中华传
《节日里的中国:端午(套装共3册)》包含一本精装绘本,附赠一本平装学习书和一本平装游戏书,共三册。 《节日里的中国:端午(套装共3册)》讲述了爱国诗人屈原在自投汨罗江后,百姓为了打捞,以及保护屈原的遗体,纷纷冒雨行船,向江中丢入食物,后来每年对屈原的纪念演变成了今天的端午节。
《弟子规》和《三字经》各有侧重。如果说《三字经》偏重于知识,《弟子规》偏重的则是规矩。或许也可以说,如果《三字经》更多的是意在传授“文化”,那么,《弟子规》所看重的则更多是文明。钱文忠先生分22讲,从规矩、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个方面详细解读了《弟子规》的内容和精义。
《中国的思维世界》为“沟口雄三著作集”之一本,从观念史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的思维特性。前半部分(1-6),在与日本进行比较的前提下,阐明中国的哲学概念如天、理、自然等等诸种观念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后半部分(7-10)揭示中国理气论以及天理观的形成过程,进而,对于天人合一的中国特性,以及中国哲学中中国原理的独特性进行考察,共收十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