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香流动》是茶道美学家解致璋的经典代表作,全新典藏,作者亲自操刀修订,重新精选配图。基于三十余年的习茶经验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作者以简约雅致的笔触、全面清晰的脉络,谈论茶席的空间布置、茶具的选择与搭配、品茶的方法、泡茶的要素、饮茶的流变……数百幅高清彩图聚焦不同时空里的茶席光景,捕捉茶与美的瞬间,搭配诗词禅句,情景交融,令人悠然神往;书中不只分享与茶相关的实用知识,还从园林、器物、绘画、诗词、历史、禅宗等不同侧面,解读茶道日常之美,更多借由茶之艺术,探讨生活之美,回归宁静本心,培养观照自我、从容自在的人生态度,学习温柔敦厚的待客之道。在茶道意境中,重新发现东方美学,于茶味底蕴里,深入传统文化精髓。
本书为“静清和作品”系列第五册。通过系统梳理历代中医文献,澄清历史迷雾,厘清茶亦食亦药的发展脉络,并从茶的起源、制作技术的发展、不同时代的品饮方式等诸多方面,对六大茶类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便寻找出茶性的变化规律及对人体健康造成的种种影响。经过对古往今来煮茶、煎茶、点茶、泡茶等品饮方式的探究,从本质上理清了各种饮茶方式之间的发展脉络及相互影响,并对不同的饮茶方式,进行了具体地比较分析。同时,定性定量地提出了有据可查、审慎合理的健康品鉴方式与饮用标准。以翔实准确的数据,引导大家如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茶,怎样健康、理性地去喝茶。
从物质到精神,享用一杯茶的。资深茶人王琼,以20余年的习茶经验,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与当代人的家庭生活、个人成长密切结合,梳理出“借茶修为,以茶养德”的“茶修”体系。通过生动鲜活的切身感悟和个案分享,在泡好一壶茶的技艺之上,体悟茶道精神,进而回到生活中去修养、修正我们的日常行为,给他人带来更多的关照、方便,让自己从中获得真正的愉悦和平衡。本书首倡的“茶修”,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用心传承、应时延展,帮助当代人摆脱紧张、焦虑、困顿,完善生活的艺术,提升生命的质感。
《茶人茶话》由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联手凌去岚博士合编,精选周作人、林语堂、汪曾祺、唐鲁孙、黄裳、董桥、葛兆光等中国现当代54位作家、学者的随笔、散文共70题。内分四辑:辑一“茶雅”,闲情雅致,泛谈历史与文化;辑二“茶俗”,纵鉴江山,品味各地风俗人情;辑三“茶话”,知茶论事,意在生活点滴体悟;辑四“茶事”,寻常人生,更多逸闻趣事。
茶味的初相是作者茶事美学曲,以茶人的第三只眼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茶香浓郁、宁静祥和的世界。 作者将茶席、茶艺、花艺融合在一起,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美学殿堂。 诗意的语言,精美的配图,让人心中自然而生一种宁静的喜悦,虽不灼烫,但持久恒温;虽不浓艳,但清爽宜人……
曾几何时,白茶被人与绿茶混为一谈,更是少有人能详细了解它的起源、品种、产区、制作方式、品饮、文化以及市场。为此,我们历时一年多、行程数千公里,足迹踏遍了中国白茶主产区的所有土地,收集了众多白茶样本,本着让国人看懂喝透中国白茶的初心,从茶园深处捧出了这一本厚厚的《中国白茶(一部泡在世界史中的香味传奇)》。 在这条埋藏于历史深处的古茶道上,我们遇到了许许多多可爱的人,他们世代耕耘在这片土地上,合力将白茶推到了世人眼前,使之成为一种人人都能消费的健康饮品,让白茶发挥出它的根本作用,这是极可贵的。为此,我们将这种种也收录书中,成为将来回眸往事的见证,也让世人明白中国白茶所走过的道路。 本书由吴锡端、周滨著。
这是一本讲述黑茶历史、文化以及科学分析其内含物质和功用的图书,很多历史的茶盛会、茶习俗、茶故事都是首次呈现在读者面前。黑茶长期做为边销茶,历史较为复杂,文化资料更难寻觅。本书作者从黑茶产区安化辗转传统销区西北部,对新疆、宁夏、甘肃等黑茶饮区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撰写出黑茶在历史上的饮用方式、流行性、遗迹、风俗故事,以及流通方式、功用效果。目前,黑茶从业者众,很多人对黑茶的历史文化都是空白,这本书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这个空白,为黑茶从业者,黑茶研究者,黑茶爱好者提供了十分有用且有趣味的读本。
云南红茶在世界享有盛誉,是欧洲宫廷 茶类,为我国出口创汇立下赫赫战功。然而,有关云南红茶的知识却一直没有被系统整理,对云南红茶的认识也存在很多争议和知识盲点。主创周重林是云南茶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带领团队深入资料整理、茶山茶厂和茶叶市场,从制茶厂一线出发,用生动有趣的文字和原产地的 手图片,详细论述了云南红茶的方方面面,云南红茶是什么?如何来?如何饮?云南红茶的传奇经历,历史地位,在欧洲的饮用习俗,云南红茶的工艺的变革,云南红茶的的冲泡方式,云南红茶的选择,云南红茶的收藏方法,一本书带领读者走近云南红茶的世界,探寻这让世界惊艳的味道。 本书探索的是一种不一样的教科书写作方法,从多视角带你轻松认识云南红茶,了解云南红茶的前世今生、新潮流下如何玩转红茶,同时,也期待与读者一起探索
《灵魂之水:芬芳酒香里的中华文踪》一书作者深入追寻华夏文明中历久弥香的酒文化,深入浅出地梳理了中国历 与酒有关的各种典故、故事,读来引人入胜。本书从源出传说的酒文化、物质层面的酒文化、制度层面的酒文化、酒文化中的历史风云、酒文化与文人雅会、酒文化与诗词歌赋、酒文化与古典小说、酒文化与书画艺术、酒文化与音乐舞蹈、酒文化与民间习俗、雅俗酒令各擅场几个方面入手,用流畅的语言、精美的图片,将伴随中华文明的酒的故事徐徐展开,以酒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呈现历史弧光。正如作者所言,酒是欢乐者的良友, 是悲伤者的知己;让得意者放达, 让失意者解脱;给灰色的生活添彩, 给苦涩的人生增趣;给寂寞者以安慰, 给孤独者以温暖;给凡夫俗子以现实的欢愉, 给骚人墨客以浪漫的吟咏……
山东人素善饮,天下皆知。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因此,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本书分为上、中、下三个篇章,体现出山东人对酒文化精神与社会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方面的领悟与把握。对三种社会表情:官场、情场、商场的喝酒表现进行了分析、批判,呼吁山东人应该摁住酒瓶子,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倡导“三股风”。
本书用历史故事串联起中国的代表性食物、食材,以及烹饪技术的源流、演变和历史影响。全书共十四章,分别为:稻花香里说万年(水稻驯化、稻作发展简史和中国米饭文化)、面条的征途(面条的出现、演变和分化以及吃面的典故等)、烧烤恩仇录(历朝历代烧烤的普及情况及各时期经典烧烤菜式)、从刺客到长江三鲜(历 中国人餐桌上主要鱼类的嬗变以及不同时期的烹鱼之法)、猪羊争霸(中原畜牧业发展、历朝历代对肉类的不同偏好,以及猪肉、羊肉“地位”的反复争夺等)、唐宋用餐指南(介绍上古用餐家具和在 看起来略显“奇葩”的用餐礼仪等)、千古风流炒菜(唐宋能源危机、铁锅普及和宋代炒菜崛起)、奸相的享受(两宋厨娘,以及蔡京所嗜食物鲊)、麻辣明清(前辣椒时代中国人常使用的辛辣食材,以及辣椒的引入和传播)、千里来龙《随园
作者通过从“食”和“色”两方面入手,审视了当代中国人“欲望”的变迁,挑战了“食色,性也”的论断,揭示了“快乐”的政治和历史本质。作者探讨了从对饥饿的记忆到经济发展时代的美食,从传统中药的香气到对古典文献的挖掘,从对集体身份的颂赞到对个人经历的关注诸方面,认为这些在当代中国被体现的存在都必然创造并存留于对个人和 生活的公众反映之中。本书运用人类学、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的方法,对当代中国生活进行了 解读,她的解读不仅包括科学研究和社会理论领域的关注对象——家庭,也涵盖了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书是日本茶道大家森下典子25年的习茶日志,详尽细致地还原了她的茶道修习过程。 茶每个人都在喝,但品茶的意境却少有人达到,本书就是要告诉我们如何从茶里喝出人生与幸福:“马上做,不要思考。手自然知道,听手的感觉行事。”、“不需思索,指尖自然就反射了内心的情绪,手随心动。”“沏茶时,重的东西要轻轻放下,轻的东西才重重放下。”“只欣赏当下的美好,才是智慧美好的人生。”迷茫时,饮一杯茶;心累时,饮一杯茶;痛苦时,饮一杯茶……沉浸在茶的清香中,心境已然不同! 书中的茶事物语: ◎不论任何时代,茶香都是我们寄托情感的好地方,不论外在条件充裕或贫乏,我们都可以再茶汤的美味中找到安慰。◎沏茶时,重的东西要轻轻放下,轻的东西才重重放下。 ◎日日是好日,一期只一会。若有重要的人,就把握机会好好在一起
谢定源编著的《中国饮食文化史(长江中游地区卷)(精)》是中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中带有统领性的课题,是填补空白之作。由中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励精图治,历经二十多年才得以完成。多学科、大跨度、高难度,学术思想新锐,是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工程。中国饮食文化的基础是农耕文化,本书承载了中国五千年丰厚深湛的农业文明。每个分卷都是一部区域饮食文化通史,脉络清晰,内容厚重。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很好传统思想,启迪文明,继往开来,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画卷。
在北京,有不少人被称之为“吃主儿”。什么人算“吃主儿”呢?“吃主儿”不是厨师,他们有一套“信条”。您了解了这套“信条”,您就知道了“吃主儿”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