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石田干之助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对于一般读者来说,石田干之助之名似乎就是与《长安之春》连在一起的。本书以唐代长安为焦点,主要通过唐代文学家的诗文作品以及广泛的汉文史籍,考论和描绘了国际化大都市长安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中外文化交融的历史场景。
《日本三书》(作者宫本武藏、鲁思·本尼迪克特、新渡户稻造)是《菊与刀》、《武士道》和《五轮书》三部有关日本文化的经典著作的合集。《武士道》被称为日本人的“自知之明”,《菊与刀》被称为美国人的“旁观者清”,《五轮书》被称为日本的《孙子兵法》。仁慈与诚实,真诚与荣誉,忠实与勇气,思想与谋略,这是新的武士道精神,我们从中不仅感到了安逸,更体会到了人性的战争,这是一套被西方管理学家和商业领袖所推崇的书,相信必将掀起一场新的战略狂潮!《日本三书》装帧精美,适合收藏或者送给亲朋好友。
《知日和制汉语》是一本介绍日本社会文化的书,以日本的“和制汉语”为切入点,力求反映日本社会文化及人文面貌。日语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汉字三个部分组成。和制汉语,即日语中的汉字。本书全方位介绍了日语中不同类型的汉字和词语,例如日语中的四字成语、日本人的奇怪姓氏、日语中动植物的汉字名称、街头看板上的汉字、流行文化中的和制汉语等,全面了解这个看似熟悉却又陌生的文字体系,解析日本社会文化。本书延续知日系列图书的一贯风格,提供有创意、具价值感的日本社会文化阅读。
对于今日东亚各国之间的相互关联,有很多人都在考察政治和经济时,提出了合作的必要性,这种说法在媒体中也很常见。然而,他们却毫不关注使东亚成为一体的历史根源,因此只能停留在表面。必须要深入进行探讨,使东亚文明论上升到理论高度。我不得不对自己立足于文明普遍论,努力穿凿东亚今昔考察的成果进行广泛宣传。 由于讲座时间有限,短短两个小时,需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因此无法充分动用我的研究成果,但我又无法让读者去阅读我所有的书籍以弥补不足。因此目前能做的,只有将我关于东亚文明圈的论述汇集起来,便于他人利用。
世界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以大米作为的主食。在所有吃大米的亚洲人之中,大米的象征的重要性已经在各种普遍存在的主要节日和仪式中被充分展示,例如种植稻谷的仪式、丰收仪式、婚礼等。大贯惠美子从历史角度出发,选择日本的大米作为一个例子,来表明一种主食如何成为日本人集体自我的象征。
世界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以大米作为的主食。在所有吃大米的亚洲人之中,大米的象征的重要性已经在各种普遍存在的主要节日和仪式中被充分展示,例如种植稻谷的仪式、丰收仪式、婚礼等。大贯惠美子从历史角度出发,选择日本的大米作为一个例子,来表明一种主食如何成为日本人集体自我的象征。
世界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以大米作为的主食。在所有吃大米的亚洲人之中,大米的象征的重要性已经在各种普遍存在的主要节日和仪式中被充分展示,例如种植稻谷的仪式、丰收仪式、婚礼等。大贯惠美子从历史角度出发,选择日本的大米作为一个例子,来表明一种主食如何成为日本人集体自我的象征。
戴季陶有着长期居留日本的经验以及与日本各阶层的广泛深入关系是一个真正的“日本通”有不少人认为,戴季陶的《日本论》对日本的认识深刻程度远在《菊与刀》之上,是迄今为止介绍日本的书中写得最深刻的。因为它不仅能说明日本的一切现象,而且能揭开构成一切现象的深层动因;不仅对中日国民性进行了大量的对此剖析,而且揭示了近代中日关系中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对了解近代中日关系有很大的启示。这些都是只靠几个月时间借助二手资料了解日本的本尼迪克特和《菊与刀》所无法企及的。
为了全景式地再现菲律宾文化的图景,阳阳、黄瑜、曾添翼、李宏伟编著的这本《菲律宾文化概论》从菲律宾文化的滥觞讲起,阐述菲律宾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人口基础等物质条件,梳理菲律宾文化系统的主要发展阶段,在描述文化现象的同时结合理论挖掘现象所反映的文化特征和精神内涵,以宏观结合微观的视角展现菲律宾文化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本书在写作时,力求在翔实的资料基础上,用明白晓畅的文字来讲述,配以的理论分析,希望能够把菲律宾文化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在一册图书之中完整展现,启后学者以思考,能够适合各种形式的讲授与使用。
《东南亚国家社会与文化导论》是一本关于东南亚国家社会与文化背景知识的教材,目的在于帮助英语专业学生和其他英语爱好者学习这些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概貌,如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通过课文的学习和各种联系的实践,提高英语水平。本书适用于大专院校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的学生和具有同等水平的自学者。
本书为《周刊朝日》对日本人气女子偶像团体AKB48Group成员的官方访谈集,辑录了AKB48、SKE48、NMB48、HKT48等团体中的人气成员的采访文章。访谈从个体角度,以人称透视日本偶像的发展历程,以及成员个人成长中关于梦想、奋斗的青春物语,并收录了多名成员未曾公布的秘闻与趣事。
《东亚儒家文化圈的价值冲突(以古代朝鲜和日本的儒家文化比较为中心)》从文本层面和价值层面入手,对古代朝鲜和日本儒学的价值冲突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和理论阐述。东亚儒学文化圈主要由中国、日本、韩国构成,儒学的典型形态即为这三国的儒家文化形态。中国作为儒家文化的原创国,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日本和韩国作为接受儒家文化的子文化,又恰好将儒学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各自做了极大的发挥,从而将儒学内在的各种文本功能在不同的文化主体中做出了现实的不同诠释。而两国儒学的这种相异,主要源自两国不同主体所做出的不同的价值选择:如果说日本更多地崇尚技术文化而追求具体实力的提高,那么,朝鲜则偏重精神理念而追求普遍的个体人格的完成。由此,两国走出了以武士道和两班文化为各自特色的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东亚儒家文化
《幽黯国度:记忆与实现交错的印度之旅》,本书是印度三部曲之一。这一年的印度之旅其实也是他企图探询自己的历史与身份认同的内心之旅。1962年,奈保尔首次踏访印度-他父祖辈的家园。从孟买、德里、加尔各答,再到他外祖父的故乡,这个有着暖味身份的“异乡人”与“过客”,见到的是无处不在的贫困与丑陋,感受到的是震惊、愤怒、疏离、鄙夷与失落。
本书是作者多次赴日访学时的随笔札记。客居日本,作者会在大雪过后专程去访问佛寺中的一株寒梅,会抱著川端康成的名著与友人共赴伊豆开始一段文学之旅,会信马由缰在东京的小巷中体会都市生活中残留的江户风味,会在神保钉古书店街摩挲古书兼而观察买书人的生态,会不觉流连至万家灯火只好以手扪读日本历代名人的碑铭……全书风格清新、阳光,对日本文化注重体味而非批评;虽是“阅读日本”,心心念念全在中国。作者谦逊温润,娓娓而谈,带读者领略读书人的雅趣与情怀。《阅读日本(增订版)》的主要特点有四:一、这是一本当代中国著名知识分子看待日本的著作,集轻鬆和厚重于一身。它属于散文类流行读物,文笔轻鬆亲和;同时又关注学术动态、充满文人雅趣,比起那些文化导览类的日本读物多出不少厚重底蕴。如作者所说,这是一次介乎
本书从多个角度展开,透过表层,发掘其根本,分门别类地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的观察与整理,探究了日本各类现象形成的原因。许多资料在国内都是首次公布,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解读日本。
《东南亚文化概论》以区域文化为视角,在整体观与多元观相结合的学术视野下,重点讨论了东南亚的生活习俗、艺术、宗教、民间信仰和节会文化,力图把构成东南亚文化的各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综合描写,实现东南亚各民族文化碎片化与区域文化整体性的对立统一。《东南亚文化概论》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描述与分析相结合,资料务求第一手,力求翔实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