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艺术》按照东盟十国设定十个章节,每一章介绍一个国家的艺术,每章均由文化生态环境、音乐、舞蹈、美术四部分构成。书稿用描述性文体,通过横向比较,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从多艺术视角,系统介绍东盟十国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艺术。展示了东盟各国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鲜明特征及其浓厚民族风情。
东南亚,仿佛是一片与时间无关的土地,这里的一切,都带着热带独有的温暖。 这片充满着阳光、繁花与纯真微笑的土地上,处处流传着为爱甘愿牺牲的公主们的故事;世界第七大奇迹吴哥城里,依然伫立着高棉永恒的微笑;蒲甘平原的三千佛塔,对远方的旅人诉说着千年的风云变幻。这里的人们质朴而热情,他们心中的信仰荡涤着尘世间所有的罪恶。 文化行者郭建龙,历时四个多月踏遍中南半岛,在行走中探求东南亚五国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变迁,拼凑起东南亚五国近千年的历史图景,在风景之外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新鲜且独特的东南亚。
本书的诞生,源于与日本17个小城镇的保护活动家们的小范围交流,对于这本书里讲述的保守的历史保护和社区营造的故事,正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中国读者将会怎样阅读呢?带着期待与一丝不安,将这本书呈送到你的面前。 作者还是深信这些来自异国的故事可以打动中国读者的书。为何如此,是因为对自己出生的故乡、自己成长的地方,或者是你所选择生活的城镇的热爱,无论在世界任何的地方都应该是相通的。
“日本文化”之概念,可大可小,因人而异。大者,如家永三郎的《日本文化史》(商务印书馆),涵盖人文社科之小者.如石田一良的《日本文化——历史的展开与特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限于日本人的精神构造。 本书意欲取二者之长而不囿常套,通篇以“模仿与创新”为主线,聚焦于生成日本文化之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铺叙基本的历史常识,点描重要的人物和史实。 全书共分十章。章“岩宿文化”或为始作俑者,同类著作多以“绳纹文化”开篇,故篇幅不长,构建甚苦;第二章“绳纹文化”,从庞大的考古资料中拣金挑玉,费时最多,篇幅也长,从猎人到渔民”的观点在“余论”中有所演绎,请读者留意:第三章‘弥生文化”,从水稻、人种、金属器皿探讨与江南的关系,提出“农耕渔业文化圈”的构想。第四章“古坟文化”,笔者的观点浓缩在“汉
《浮世理发馆》是日本江户时代古典文学中“滑稽本”的代表作品,鲜明地描绘了平民百姓诸多身份、个性,以及生活样貌。作者描写了前来理发的客人:无所事事晃来晃去的无聊汉;闲言女人、争相为猫取名,大谈失败、吃醋谬论,间或嗟叹世道……借着你来我往的对话应答,有世态,也有人情,谑而不虐,逗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