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发挥着日本人精神支柱作用的“国家神道”,是何时、如何被构思出来的,又是怎样浸入日本国民身心的呢?战败后,在盟军的政策之下,“国家神道”解体、消亡了吗?作者认为,“什么是国家神道”这一问题,与宗教如何参与了战前的天皇崇拜及带有侵略性的对外政策有重大关联,也与二战后日本的信仰自由与思想、良心自由怎样被保存下来,今后又将往何处发展密切相关,清楚了国家神道,就找到了开启日本人宗教性问题之门的钥匙。
传统性和现代性、东方文明和西洋文明高度杂交的近代上海,不仅在近代中国和世界的形成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同时也是波诡云谲的近代中日关系展开的极为重要的舞台。《近代日本文化人与上海 (1923-1946)》依据详实的手文献,选取了与上海因缘颇为深切、具有相当舆论影响力的大正末年和昭和前期的七名日本文化人及若干文化人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细致地考察了他们的上海体验、上海感知和上海描述,由此来探究近代日本人对上海乃至中国的基本认知,并尝试探讨近代上海对于近代日本形成史上的精神性意义。《近代日本文化人与上海(1923- 1946)》由徐静波所著。
本书叙述了日本围棋三百多年跌宕起伏的历史,从一世本因坊算砂成为名人棋所,到二十一世本因坊秀哉的陨落,几乎囊括了日本围棋史上的人物(如棋圣道策、丈和、秀策)、重大事件和经典名局。作者以章回体形式着重演义了日本古代棋院四家的争棋故事,兼采传说、野史,细节生动,人物有血有肉,极富阅读趣味,被读者誉为“围棋武侠”。
《朝鲜王朝仪轨》为韩永愚教授13年间对仪轨研究的集大成。自1992年起连续四年任职奎章阁馆长时,作者全力致力于仪轨的展示与影印本的出刊上,并出版了仪轨方面的研究书籍,从而使仪轨一度成为社会话题的焦点。此后,作者带领后学者们一起对奎章阁所藏仪轨展开了解题与整理工作,并主导了庞大的仪轨书籍的出版项目。经过长期的准备工作及书志调查,作者网罗了太祖时期至日帝统治时代,即整个朝鲜王朝时代所编纂的600余种的仪轨,通过对仪轨与实录一一进行查阅,最终完成了对仪轨编纂过程与国家仪式特征的综合性整理。仪轨里面所记录的为国家仪式的核心部分——吉礼、嘉礼、宾礼、凶礼和军礼。作者按照时代顺序,分别考察了这些仪式何时举行、如何举行、该仪式被编纂成何种仪轨、仪轨的书志内容如何、目前何地藏有何种仪轨等内容。所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