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门别类地讲述了岭南地区各种建筑发展演变的历史分期,岭南建筑文化的发展途径、文化积累及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岭南建筑文化的建筑风格、技术工艺特色、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广东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的勤劳与智慧相结合的无穷创造力。
《符号中国(精编版)》对百余个具有公认的中华文化基因意义的“文化符号”进行解读,犹如一条串珠,串起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各具性格的“中国符号”,从工艺器物到饮食起居、从风俗到礼仪、从人物到景观,内容涵盖中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历史遗产等诸方面,全方位呈现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所沉淀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堪称一本独值的中国读本。精编版《符号中国》浓缩了六卷本《符号中国》的精华,以更为深入浅出的语言加以阐述,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书。
《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思想文化史卷》收录了《儒学研究的新方向:对“新儒学”与“道学”之区别的考察途径》;《宋明理学与地方社会:一个12至16世纪间的个案》;《科举考试与帝制中国晚期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明清社会的信息沟通方式、阶级与意识》等文章。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以上海图书馆馆藏报刊《新闻报》《大公报》《时报》《中央日报》为资料来源,收录了四种报纸上刊登的与上海大学(1922-1927)相关的报道。 本书以报道时间为排序依据,涵盖上海大学(1922-1927)在教学、师资、附中、学生社团、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以及1927年学校封闭后的各类报道,时间跨度为1922-1949年。
《学海一牛鸣》是一套学术著作丛书,专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著述。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空前活跃,并越来越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播,古为今用,更快更好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这套丛书旨在为研究成果提供一个学术园地,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与繁荣。我们将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本着社会效益的原则,积数年的努力,出好这套丛书。“一牛鸣”除字面一般意义以外,又为“一牛吼地”之简称,指牛鸣所及的距离。这套丛书兼取二者之义,凡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问世,即犹如牛之一鸣,其声宏亮,必然飞震林樾,闻于远处。学海茫茫,添一新作,又说明著述者已向前跨越一新的里程。
《祁彪佳与研究》力图在总结前人祁彪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祁彪佳的生平思想交游及理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以期展示明代末年清流士大夫的政治际遇和特殊心态,揭示祁彪佳曲论的批评特色和理论建树及其在戏曲理论史上的地位。在研究过程中,特别重视他的生平活动与他《远山堂曲品剧品》创作的联系,二者互相参证,有助于对他生平及曲论思想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本书稿围绕淮河文化的转型与发展主题,分别论述了淮河文化形成、发展及其特征;淮河文化遗存、重大考古发现的开发利用研究;淮河地区重要历史人物和学术思想研究;淮河流域文学艺术研究;淮河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研究;淮河流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淮河生态环境变迁与经济发展研究;皖北地区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研究;皖北地区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中原经济区与皖北发展研究等内容。
过去,尽管语言不同,东亚各国的商贾使节,一言不发,仅凭一纸一笔,亦可通过汉文“笔谈”,传情达意、隽语妙言。如此奇景,只因东亚各国曾在历史shang共享过相似文化,而汉字恰是其中的精髓所在。尽管东亚世界看似“同文”,但是各国却有不同的精彩生发。因此,汉字文化圈背后的东亚世界实则各有千秋、复杂多元。 以训读解汉字,以汉文喻东亚。精通中日韩三国语言的在日韩籍学者金文京,自古暨今,通过追溯汉文流变之历史、辨析各国汉文之异同,以训读为切入口,深度剖析了一个既密不可分又截然不同的东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