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的文化和历史学研究是一个种方兴未艾的学术方向,根植于历史学、文学研究和目录学这三个主要学科。它们分别视书籍为文化交易,书写文本和物质制品。本书为这个宏富,却有时混乱的领域提供了指引,以解释为何不同的学术方法在研究似乎相同的对象时会引出不同的问题,并得出彼此矛盾的答案。 它带来的启示是,文本会变,书籍易变,是读者终制造了他们所需要的书籍。
《中国古代剧场史》在大量田野考察工作基础上,结合了大量文献资料和文物资料为依据,勾稽出一部中国古代剧场形制的变迁史。条分缕析,考论相兼,材料多广而不显臃肿,征引详尽而未觉繁琐,堪称迄今*为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中国古代剧场史的专著。《中国古代剧场史》有大量文献资料和文物资料,图片160多幅,可谓图文并茂。
《孟子高级读解》是台湾版《论语高级读解》是从1963年开始编写,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精心打磨、不断修订而成的。这套书很好地继承了七个世纪前半叶中国传统国文教材的精华,同时又能融通古今,与时俱进,富于现代气息,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典籍的精髓集于这一套书中,“以能反映中华文化之精髓,培养伦理道德之观念且具有时代意义者”为标准,启发读者联系现实,领悟原作精髓。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这些文献典籍不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起来的巨大精神财富和重要文化遗产,也成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依据之一。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渐有差异,历代的典章制度又时有变化,后人阅读古人的文献典籍日渐困难,需要对古代文献典籍加以训解和阐释而社会上抄存流传的文献典籍也需要有人加以整理编集。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发展研究》遵循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时间轨迹,从中国近代美术变革的先声入手,将社会变化对中国美术的影响、晚明以来的形式、“海派”与画家作为开篇,依次探讨1919—1949年中国美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发展、1949—1956年中国美术在过渡时期的发展、1956—1966年中国美术在十年探索时期的发展、1966—1976年中国美术在“”十年的发展以及1978年至今中国美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发展研究》论述严谨。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是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著作。
《上海故事》图文并茂,通过上海城市发展历史中不为人熟知的91个故事,如数千年的华亭、茸城,老城厢里繁华的乔家浜,静安、徐汇、虹口、闸北、金山、闵行、崇明等名称的来源,上海与下海的典故,泡饭情结等等,展示了上海人的文化基因、城市文化记忆和文化根系。在全球化的澎湃浪潮冲击和方言的式微作用下,这些故事的文字记述有助于唤醒人们关于上海地方文化根系的历史记忆。
为了帮助读者更快捷、更轻松地了解和掌握必要的文化常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本着生动有趣,实用的原则,编者选取了中国文化当中极具代表性的知识和史料,将全书分为民俗礼仪、饮食文化、文化艺术、医药科技、政治军事、哲学思想、姓氏称谓、名胜古迹、体育娱乐、行业杂谈十个板块,叙述这些方面的点点滴滴,囊括了人们最想知道的传说典故,以此来提升读者的知识储备。编者在寻求资料的过程中,力求做到新颖、趣味性结合,所谓新颖,就是找一些别人不曾编纂过的出发点,很少被其他书籍提到过的知识点;趣味性则是不同于其他同类书籍的就事论事,而是在论述的时候,关注这个知识点的趣味性,尽量避免百科文式的论述形式,把人们想看、愿意看的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