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就渴望信息。在前工业时代,人们通过谈话、八卦、庆祝活动、布道和公告来收集和分享新闻。印刷时代催生了小册子、期刊和早的新闻纸,将新闻社区从地方扩展到世界。本书追踪了1400年到1800年四个世纪以来多个欧洲国家的新闻史,展示了控制新闻的力量,新闻在政治、宗教改革和社会事件中的角色,新闻的娱乐性和时效性,记者的可信度,以及人们在推开新闻的世界之窗后发生的改变。 今天,在一个被信息淹没的时代,人们如何在这种信息规模中相互沟通?读者或将在书中得到新的思考。本书荣获2015年哈佛大学金匠奖。
书籍的文化和历史学研究是一个种方兴未艾的学术方向,根植于历史学、文学研究和目录学这三个主要学科。它们分别视书籍为文化交易,书写文本和物质制品。本书为这个宏富,却有时混乱的领域提供了指引,以解释为何不同的学术方法在研究似乎相同的对象时会引出不同的问题,并得出彼此矛盾的答案。 它带来的启示是,文本会变,书籍易变,是读者终制造了他们所需要的书籍。
本书是一部全面描述丝绸之路的通史类著作,突破了分述陆上和海上、草原与西南各条丝绸之路的传统框架,全景式展现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繁荣的历史,着重论述了各个朝代对丝绸之路的经略和管理,以及不同时期丝绸之路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所发挥的作用。 全书分为3卷,包括9编55章,共135万字,配有500多幅历史图片,精选了与丝绸之路有关的中华文明与域外文明交流的丰富资料,按历史发展顺序进行编排,生动、翔实地反映了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及文化交流的突出成就,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科技、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为读者呈现以丝绸之路为载体的中外文明交流史,展现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丝路精神。
本书共5卷18章,详细记述了自庆长至宽永时期以来浮世绘各个流派的发展史略、知名画师的生平、代表作及简要评述。作者用通俗凝练的语言介绍日本浮世绘历史及知名作品,不仅注重对各个流派来龙去脉的记述,而且涉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审美,歌舞伎、茶社、戏院等各行业的品味、爱好、生活乐趣,鲜活而生动地再现了江户时期日本的风土人情。全书内含彩色版画170幅,正文还穿插有多张精巧玲珑的小幅黑白画作,图文并茂,是了解日本浮世绘的藏品。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内容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内容,能体现古代京城社会生活面貌。
该书是笔者从事明清文化史研究的新的和结晶,就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有关明朝皇帝问题的研究,重点是对太祖朱元璋的心理、思想、政策以及因他所造成的社会文化现象;第二,有关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主要是对西方物质文明成果传入中国之历程的研究;第三,有关明清文化转型的研究,包括《从明代城市功能的转变看中国文化的转型》等四篇论文;第四,有关明清文献和史籍的研究,重点是对明清实录休纂措施、内容及版本的研究。此书的编排机构,既考虑到内容的同类性,又兼顾到时代顺序,可以说是纵横结合的结果。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文艺讲座》分上下两编。上编收录《文艺论》《文学概论》《文艺批评》《艺术哲学》四种,总论文艺性质,言语精到,颇多识见;下编收录《诗歌原理》《小说研究》《独幕剧研究》三种,分论各种文学体裁,可为读者研究与创作之参考。其书虽非出自一人之手,而编次得当,内容默契,读之绝少突兀,浑似天成。而上编《文艺论》与《文艺概论》两种,视之题目若相重复,其实见解殊异,各得其所,论其陈设则各为镜鉴,有双龙戏珠之雅趣。纵观全书,则已将文艺上一般理论尽皆囊括,而其文简明,喻理浅近,可以使文艺爱好者略具文学常识,亦可为登堂入室之门径。
此书是郑振铎先生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完成的作品,这是继他的世界文学史巨著《文学大纲》(1927年4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后的又一部弘篇巨著。在书中,作者将中国文学分为古代、中世、近代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又分别就一个文学运动、一种文体或者一个文学流派的兴衰起落来分章论述。同时,作者以三分之一的篇幅,首次把历来不为文人雅士们所重视的弹词、宝卷、小说、戏曲等被“正统文学”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所谓“俗文学”写进了文学史,以他独到的见解,为“俗文学”正了名,不仅填补了我国文学史的空白,并为“俗文学”争得了文学殿堂中的应有席位,堪称为“少有”之壮举。书一经问世,便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