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趣史》中收录了 124 张风格各异的清单,每张清单后都附有相关的图片,其中大部分是清单原件的影印本。 这 124 张清单跨越古今,涵盖了许多历史事件,以及名人们经历的奇闻趣事:古埃及人请假的理由,有些在今天看来也仍然适用;达尔文的父亲对儿子事业的质疑,全因担心自己的孩子再也无法过上稳定的生活;爱因斯坦要求妻子遵守的协议,让人看完不禁开始思考婚姻的意义;霍华德 洛夫克拉夫特心中总有些怪诞的念头,平常的文字读来却令人浑身发冷;梦露的新年决心,大概会让人想起自己每年都列下可*终没能完成的年度计划 这些清单很少出现在公众的面前,但是它们都独具魅力和趣味,值得大家细细品位。
从古亚历山大图书馆到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从泥板、羊皮纸、莎草纸到没有书籍的阅读;历经几个世纪才建成,也可能在一天内被摧毁;装饰着金箔和壁画,或者装满了豆袋椅和儿童绘画 图书馆 这个文化意象仿佛一触即碎,又惊人的坚韧与长久。 历史学家安德鲁 佩特格里和亚瑟 德 伍德温向我们介绍了塑造了世界上最伟大藏品的古董商和慈善家,追溯了文学品味的兴衰,揭示了在追求稀有手稿时犯下的重罪和轻罪,并探索了图书馆在塑造公共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万川 书之书 系列新作。
本书是一部关于身体的中世纪文化史,从身体的角度逐一审视了中世纪人们对身体的认知,依次从头部、五感、皮肤、骨头、心脏、血液、手、腹部、生殖器、脚各主要部位,展现了中世纪人的生死观念和日常图景,解读了其感受和思考身体性自我的方式,并由此反映出中世纪的社会观念和历史文化。 在中世纪生活的各方各面,身体都是重要议题。一方面,它被视为体内各元素相互平衡、与体外环境相互协调而运作的整体,也是实践医学观念的场所;另一方面,它具有复杂而奇妙的象征含义,人们既有可能凭借身体获得某种共通的内在体验和身份认同,也有可能因其差异而产生恐惧进而相互仇恨。透过本书,我们得以一窥当时的人们如何探索、理解、幻想科学主义盛行前的世界。
苏美尔文明历史悠久、辉煌灿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公元前4000纪末,苏美尔文明兴起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南部,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它在政治、 、文化、文学、艺术、法律、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 的成就,对后世诸多文明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本书依据考古和文献资料,对苏美尔文明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详细考察了苏美尔文明的发现过程、苏美尔人的典型 、苏美尔历史的兴衰 迭以及苏美尔人取得的伟大成就,尤其是文字、文学、教育、法律和建筑方面的成就。本书将带您跨越时空,为您打开一扇进入久远深邃、绚丽多彩的古代文明的大门,您可以通过一次阅读旅行,见证一个古老文明的魅力。
近4个世纪以来,茶在英美社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17世纪中期Z早进入伦敦以来,茶是一种舶来品,价格高昂,只有少数幸运者才能享用。随着喝茶的习俗逐渐融入伦敦和费城上流社会的日常生活,国际贸易商迅速跟上由此带来的对糖、家具、银器、瓷器和织物的需求,以装饰大西洋两岸的客厅。19世纪20年代,茶室热潮蔓延到美国。但袋泡茶和机械化几乎耗尽了茶的浪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茶饮在欧美市场失去了吸引力。21世纪初,茶叶卷土重来。现在,随着茶吧、茶馆和茶室在英国和美国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种世界上Z受欢迎的饮料正在迎来当之无愧的复兴。
此书是郑振铎先生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完成的作品,这是继他的世界文学史巨著《文学大纲》(1927年4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后的又一部弘篇巨著。在书中,作者将中国文学分为古代、中世、近代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又分别就一个文学运动、一种文体或者一个文学流派的兴衰起落来分章论述。同时,作者以三分之一的篇幅,首次把历来不为文人雅士们所重视的弹词、宝卷、小说、戏曲等被 正统文学 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所谓 俗文学 写进了文学史,以他独到的见解,为 俗文学 正了名,不仅填补了我国文学史的空白,并为 俗文学 争得了文学殿堂中的应有席位,堪称为 前无古人 之壮举。书一经问世,便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反响。
《叶隐闻书》成书于1716年,共11章,又名《叶隐论语》,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精神源头,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本人的价值观的主要支柱之一,以及了解日本文化的重要原典之一。自问世以来,该书就在日本广为流传,并被译为多种文字,日本许多文化界名人都从中吸取过精神养料,比如黑泽明、北野武、桥本忍等。
“光的文明”:隐藏在所有不解之谜背后的宏伟蓝图。自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对话录》中记录了一片传说中有高度文明发展的古老大陆亚特兰蒂斯(即大西洲)以后,世人对于这个史前理想国的追寻一直不曾停止。在西方汗牛充栋的相关研究著作中,国际书作家科林·威尔逊在其与神话研究专家兰德·弗莱明一阿特的联合调查中另辟蹊径,不像其他学者一样只是局限在对某一具体地理位置上的亚特兰蒂斯进行寻找,而是从更高的层面上来认识亚特兰蒂斯在整个地球上的文明遗存。他们认为,迄今为止,考古学家们面临的所有谜团——大金字塔,巨石阵,马丘比丘……其实都要追溯到古老的亚特兰蒂斯文明。在对众多宗教遗址进行了大量实地研究之后,两位作者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在这些不可思议的文明遗存之间,切实地具有一个紧密联系的复杂网络,并且
寂寂无名的李庄在抗战时期安放了一张书桌,让它在这段历史的切片中群星闪烁,与成都、昆明、重庆齐名。《发现李庄》(三部曲)重拾抗战时期学人颠沛流离又壮怀激烈的岁月。用旧照片、档案、史料、书信讲述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大地测量组等机构的战时往事,追忆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梁思成等学者大师在民族存亡之际的勇毅与温情。 *书通过对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梁思成等大师在李庄学习生活的描摹,还原了那一代学者独有的风骨和学问事功。揭示了家国危亡之际,李庄这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如何用川人的坚毅、包容、乐观存续了抗战以来,中华民族*宝贵的教育资源。
《海陆交通与世界文明》为中山大学为蔡鸿生教授80寿辰编辑的文集,内容分中古中国与南海文明、摩尼教与古代中国、中古中国与西域文明、中俄关系史、广州与西洋文明几个专题,作者都是当前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学术水准相当高。
寂寂无名的李庄在抗战时期安放了一张书桌,让它在这段历史的切片中群星闪烁,与成都、昆明、重庆齐名。《发现李庄》(三部曲)重拾抗战时期学人颠沛流离又壮怀激烈的岁月。用旧照片、档案、史料、书信讲述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大地测量组等机构的战时往事,追忆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梁思成等学者大师在民族存亡之际的勇毅与温情。 *书展现了一辈学人在抗战年代,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术追求和精神信仰的。书中,把流寓李庄学人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与学术思想巧妙地勾连起来,呈现出那段历史*特而厚重的价值。
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蕴含的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即使在 , 中的生态考量和审美意趣仍然具有借鉴价值。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 术所“相”“看”的都是图像化的景观,因此 术及其所观照和营造的景观图像也就成为解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华图像文化史? 图像卷》一书从 术的形成背景、形法 和理法 的构成场域、山水和建筑等的理想 形势等方面,对 术及 图像进行分析和解读,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客观看待和理解 ,对于丰富中华图像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