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筒里的老天津》一书分为租界掠影、玉带流光、古城遗韵和市井风情等四个专题,所载明信片年代跨度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初(印制发行),且大多为邮递实寄片,明信片贴用或中国或及外国“客邮”邮票的同时,亦是盖销有涉及“天津”的收寄地、中转地、寄达地及火车班次、海运班期等戳记,对于研究天津社会发展史、邮政史乃至中国近代史均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中的这些明信片早期由西方人拍摄和制作,后期渐渐转向中国的邮政部门。前期和后期的视角与立场,明显不同。前期西方人对天津本土景物充满猎奇;后期本地人对租界的风光也抱以同样的好奇。老天津出版的明信片数量不算少,一些本地具有标志性的景物,如戈登堂、万国桥、金华桥、鼓楼、总督衙门等,都是明信片经常的取材对象。明信片提供的重要的信息是时间和地点(邮政日戳)。何
《天津地理》共12章,分为总论、分论和专论三部分。总论部分包括、二、三、四、五章,主要探讨了天津的地理区位与地域演变、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地理特征、人口与文化地理特征及地理区划;分论部分包括第六、七、八、九章,分别介绍了天津中心市区、环城四区、滨海新区及远郊区县的地理概况;专论部分包括第十、十一、十二章,重点介绍天津作为国际港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特点,特别是在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生态环境问题与建设的基本情况。本书由仲小敏策划并制定写作大纲,仲小敏、李兆江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
《天津地理》共12章,分为总论、分论和专论三部分。总论部分包括、二、三、四、五章,主要探讨了天津的地理区位与地域演变、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地理特征、人口与文化地理特征及地理区划;分论部分包括第六、七、八、九章,分别介绍了天津中心市区、环城四区、滨海新区及远郊区县的地理概况;专论部分包括第十、十一、十二章,重点介绍天津作为国际港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特点,特别是在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生态环境问题与建设的基本情况。本书由仲小敏策划并制定写作大纲,仲小敏、李兆江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
《天津地理》共12章,分为总论、分论和专论三部分。总论部分包括、二、三、四、五章,主要探讨了天津的地理区位与地域演变、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地理特征、人口与文化地理特征及地理区划;分论部分包括第六、七、八、九章,分别介绍了天津中心市区、环城四区、滨海新区及远郊区县的地理概况;专论部分包括第十、十一、十二章,重点介绍天津作为国际港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特点,特别是在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生态环境问题与建设的基本情况。本书由仲小敏策划并制定写作大纲,仲小敏、李兆江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
《邮筒里的老天津》一书分为租界掠影、玉带流光、古城遗韵和市井风情等四个专题,所载明信片年代跨度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初(印制发行),且大多为邮递实寄片,明信片贴用或中国或及外国“客邮”邮票的同时,亦是盖销有涉及“天津”的收寄地、中转地、寄达地及火车班次、海运班期等戳记,对于研究天津社会发展史、邮政史乃至中国近代史均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中的这些明信片早期由西方人拍摄和制作,后期渐渐转向中国的邮政部门。前期和后期的视角与立场,明显不同。前期西方人对天津本土景物充满猎奇;后期本地人对租界的风光也抱以同样的好奇。老天津出版的明信片数量不算少,一些本地具有标志性的景物,如戈登堂、万国桥、金华桥、鼓楼、总督衙门等,都是明信片经常的取材对象。明信片提供的最重要的信息是时间和地点(邮政日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