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当代台湾文化研究新视野丛书》通过对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宣传委员会、台湾省编译馆、台湾文化协进会功能的探讨,再现了战后初期台湾去日本殖民化和再中国化以及台湾新文化体制建构的历史;同时,论述了鲁迅思想传播与台湾文化重建的关系,探讨了台湾光复后台湾本地知识分子在面临文化转型时如何自处的问题。
《泸沽湖摩梭家园文化书系·泸沽湖:摩梭母系社会》书配有大量精美图片,它以摩梭人和摩梭文化为主,运用全新的手法展示了泸沽湖摩梭母系社会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和作为“人类母系社会活化石”的传奇。
《纪游西樵山记》是梁念祖于光绪年间与友人游览西樵山后收录其自撰游记、赋、诗诸篇的合集。该书封面有“光绪癸巳年镌,李乃钊书”、“板存养真山房,大良正文堂承刊”,光绪癸巳即光绪十九年(1893),因此,该书出版于光绪十九年。《西樵名胜古迹考》分两大板块:板块是《西樵名胜古迹考》,第二板块则为《游览指南》。板块以西樵山各处景观为条目,介绍西樵山方位、七十二峰名目、山上诸村诸姓、瀑布、岩洞等情况以及西樵山北部官山镇一带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如茶行街、玉岩、官山公园等处。
《椰岛海南》是20世纪初基督教长老会海南差会为西方人以及新来传教士编写的介绍海南岛基本情况的读物,系统地介绍了当时海南岛的社会经济、自然人文及教会历史。全书分为正文和附录两部分,正文内容包括海南岛概况和教会发展史及现状二大部分,部分重点概述了海南岛的地理、动植物、黎苗族及汉族、交通工具、贸易及行业,内容深刻具体,真实可靠,都是传教士的亲身经历,与海南岛生活密切相关,对于今天依然具有认识价值;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当时海南基督教的发展情况及相关社会现状,包含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涉及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可以与其他资料相印证,对于我们今日之相关研究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附录部分简述了在海南岛去世的三位传教士的生平、海南岛基督教大事年表,传教士名录及教会统计资料;此外还收录了一份有关当时
藏族族源〔西羌说〕的缘起及其不成立性从旧石期晚期文化遗有看黄河流域人群向川西高原的迁徙关于金城公主入藏及出嫁对象等相关史实的考订西藏文明的东向发展。 藏彝走廊:一个独具价值的民族区域附国与吐番。 《格萨尔》英雄史诗与康巴文化精神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本书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本书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本书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本书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宋代以后,浙江是中国的文化大省。“文化之邦”的含义,不仅包括精英文化方面的繁荣,还包括通俗文化的方方面面。本书运用文化地理学的视角,以学术(儒学学派及进士数量)、风俗(民间信仰、节日、婚姻、丧葬习俗、堕民、九姓渔民)、方言与戏剧等文化要素为切入点,对近世时期(宋元明清)浙江的文化区域特征与地域差异展开具体而深入的描述、分析、总结,解剖其形成、发展、成熟的自然与人文背景,并挖掘其深层次的制约机制。在此基础上对浙江地域文化进行了文化区划,揭示了区域文化中心的变迁轨迹。本书为认识中国各地传统地域文化及其形成机制提供了一个典范,也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广东省三普登记珠三角地区广州市、佛山市、东莞市、深圳市、珠海市、中山市,共有祠堂建筑3172座,约占广东省全省登记祠堂建筑约7500座的42.3%。根据广府祠堂、客家祠堂和潮汕祠堂在全省三普登记数量中所占比例,我们遴选了219座广府祠堂、40座客家祠堂、41座潮汕祠堂,编入本书。
《香乘》一书是明末淮海(今江苏扬州)学者、香学家周嘉胄穷二十年之力搜集整理的香学著作,也是中国香文化集大成的经典之作。 周嘉胄此书囊括了各种香材的辨析、产地、特性等香学知识;搜集整理了大量与中国香文化有关的典故趣事,可谓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是了解中国香文化的之作。更弥足珍贵的是,在《香乘》还博采宋代以来诸香谱之长,整理了很多传世香方,这些香方在今天不仅具有香学上的史料价值,也是香道爱好者可以不断发掘实践的宝库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