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活动的创造和生存智慧的结晶,是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价值,对于传承农耕文化、保护农村生态、发展生态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建设美丽乡村等具重要的意义。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读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力求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统一,系统阐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起源与演变、生态与文化特征,分析其历史与现实价值和保护与利用现状,提出可持续保护与管理对策,以进一步提升遗产地人民的文化自觉性与自豪感,提高全社会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意识。 本册为《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由袁正、闵庆文主编。
京西古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一笔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重要组成部分,京西古道已然成为门头沟区一张金色的文化名片,在实践过程中,愈加发挥显示其文化张力与价值魅力。 本书以人文视觉、文化审美的叙事角度,通过时空感、历 史感、生命感、价值感强化调动,来展现京西古道文化魅力,强调古道文化审美体验。展示了京西古道的起源、演变及其历史文化,阐述其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并对古道文化的发展及利用进行了有益探讨。书中精练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卓尔不群,使人耳目一新,油然而生前往踏勘体验之念。
《之江新绿: 千万工程 的诗意记述》是一部全面展示浙江省 八八战略 实施成果的优秀文集。作品由浙江省作家协会组稿,由钟求是、哲贵、孙昌建、周华诚、来其、徐海蛟、萧耳、赖赛飞等多位国内顶尖的创作者联袂创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已是节节胜利,正大踏步向日本本土推进。随着胜利的临近,一系列问题也摆在了美国政府的面前:在不攻打日本本土的情况下,日本会投降吗?一旦美军登上日本本土,日本人会不会拼死抵抗而给美军带来巨大伤亡?占领日本后,如何改造日本社会,要不要保留天皇 所以,了解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就成了美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同年6月,本书作者奉命从文化的角度对日本加以研究,以期找到答案。《菊与刀》就是这份答卷,它其实就是作者在对日本文化进行分析后向美国政府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事实证明,书中的观点对日后美国对日关系及政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尽管这本书只有十几万字,但无论是从它对一个国家的命运所产生的影响来看,还是从它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来看,《菊
本书针对先唐时期的河东作家著述及事迹进行细致研究。依据史志目录以及相关地方志、清代学者所补史志等文献记载,梳理出先唐时期的河东作家著述及其事迹情况,考证并确定其著述存佚情况。在充分考证的基础上为每个作家写出概述文字,概述内容主要包括作者生平仕历、著述类型以及著述存佚等情况,案语部分对其著述及事迹进行细致考辨,并附以作家的传记材料。书后附有《著者索引》和《著述索引》,便于研究者查考利用。
农业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活动的创造和生存智慧的结晶,是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价值,对于传承农耕文化、保护农村生态、发展生态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建设美丽乡村等具重要的意义。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读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力求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统一,系统阐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起源与演变、生态与文化特征,分析其历史与现实价值和保护与利用现状,提出可持续保护与管理对策,以进一步提升遗产地人民的文化自觉性与自豪感,提高全社会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意识。 本册为《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由何露、闵庆文主编。
本书为庆祝中山大学建校90周年,也是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成立25周年而作的纪念文集。通过“红灰情深”、“生活追忆”、“同窗情深”、“岭南人”、“康乐物语”等几个部分来还原当年的岭南大学,记录了许多珍贵的资料,真实的回忆了“岭南时代”的校友、子弟们的童年记忆和师长们的珍贵往事。
多彩的民间艺术,点染一个缤纷的大岭南。岭南民间文艺是岭南人民大众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艺术,涉及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民间手工艺,博大精深。本书展示了其中的说唱、舞蹈和手工艺部分,这些代表了岭南文艺中 活力、 灿烂多姿的民间艺术, 值得大家读一读、看一看。
徐霞客(1587——1641),明末江阴高士,被授予“华夏游圣”“近代地理学鼻祖”等桂冠,是具有 影响的江苏历史文化名人。他曾留下游记手稿若干,经历代整理发掘与研究发现,《徐霞客游记》终于成为中华经典之作。本书从梧塍徐氏、胜水奇人、壮游天下、科学考察、文化传承、悲壮东归、游记沉浮七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徐霞客的生平及贡献,生动呈现这位千古奇人对人类文化提供的创造性精神财富和原创性科学发现,令大众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和体会。
所谓“画像石”,即在一些巨大的石板上所镌刻的图画,主要见于石椁、石墓、石祠等,是伴随着厚葬风气而出现的。当时一些富商大贾及中小官吏在丧葬中以石板代替木椁,以石板上的刻画代替漆棺或悬挂的帛画。后来拓印技术发展起来,人们将石板上的画面用墨捶拓下来,通称为“拓片”,实际上就是人类 早的“拓印版画”,比“木刻版画”要早,因而成为中国美术 重要的一章。本书主要介绍徐州地区的画像石,其出现和流行的时代是西汉中期至东汉大约300年,所涉及的地域范围,既包括现在的徐州地区,也包括周围的若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