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大量利用了中外考古实物及中外文献资料,辅以从外收集的珍贵图片和精心绘制的线路图,自中西交通的曙光时代新石器时代开始,按照时间顺序,从广义文化的角度对新石器时代到目前的中西文化由初步接触到互相交融冲撞的历史作了全面而又颇有深度的系统介绍,并对19世纪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作了介绍和分析。
本书以精炼的文言表达形式,从中国传统文化“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层面,对茶之分类、茶之栽植、茶之采摘、茶之制造、茶之保存、茶之泡煮、茶之品味、茶之辨别以及四季饮茶的“道”与“理”等十二个方面,一一进行精辟的阐述。作者传统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娓娓道来,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图文并茂,版面精美雅致。本书以《茶道经》面世,实属不多见。
中国传统服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并以其独特体系和辉煌的成就,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全面系统地总结和整理中国传统服饰史料,对于发扬传统,建设中国现代服饰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思路要求城市发展模式从规模粗放型向质量集约型转变,从增量扩能向做优存量调整。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与禀赋进一步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与内涵,已成为当下许多中国城市面临的难题与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本书重点介绍了城市发展的
本书大量利用了中外考古实物及中外文献资料,辅以从外收集的珍贵图片和精心绘制的线路图,自中西交通的曙光时代新石器时代开始,按照时间顺序,从广义文化的角度对新石器时代到目前的中西文化由初步接触到互相交融冲撞的历史作了全面而又颇有深度的系统介绍,并对19世纪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作了介绍和分析。
本书是一部日本学者百年来研究鲁迅的论文的精选集著作。全书稿从日本出版的鲁迅研究的1500篇(部)论著中千挑万选了21篇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论文,包括鲁迅生平传记的论文,鲁迅思想的分析,鲁迅作品的研究等。由中国鲁迅专家翻译为中文。
“唢呐班”,即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民间自发性音乐班社,主要服务于农村民俗奏乐活动,至少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至今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2005年以来,全国各地诸多以唢呐班为载体的唢呐艺术被列入“非遗”。 本文利用笔者兼具唢呐班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双重人”身份,系统述释唢呐班这一与乡村礼俗依附共生的民间音乐班社的习俗惯制,包括艺人种类及性质、乐器形制与技艺传承习惯、搭班规矩和乐班存活方式、曲目功能与音乐形态、音乐表演与民俗关系等,而且将研究重点放在唢呐班近百年活态流变的描述和阐释:唢呐班历史流变分期;唢呐班音乐文化流变,包括物质构成、音乐形态、表演特征、表演队形与空间;唢呐班生存境况流变,包括文化生态环境、运作模式、传承机制、传承类型;唢呐班流变动力与生命活力分析。试图厘清并酬对唢呐
济宁孙氏家族是清代崛起的政治家族,其家族既有乾嘉年间官至大学士的一品大员孙玉庭,又有道咸之际的内阁大学士孙瑞珍及同光中的军机大臣孙毓汶,更有为各地方大员的家族成员六十余人,是清代的科宦之家。由《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清代济宁孙氏家族文化研究》在梳理了济宁孙氏的发展后,从其家族与清代政治的角度对其家族展开研究,以一个家族来折射一朝兴衰的研究力作。
历史建筑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显著的空间属性与公共属性,使得它们总是处在公众的目光注视之下。正因如此,历史建筑在保护与修缮方面始终面临着诸多难题。 日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始于近代化之初的拆毁和破坏。大量历史建筑的急速消失,催生了人们心中的保护意识。从古老的寺院与神社,到作为城市象征的城堡与近代建筑,再到构筑了日常生活的民居与传统街区,对历史建筑的评判标准在探索中不断变化,保护对象随之变得多元。百余年来,以此为基础,日本完成了大量关于历史建筑修缮与传统景观维护的实践。 本书聚焦日本建立历史建筑相关保护制度的过程,并尝试以复原为焦点,回顾关于历史建筑公共价值的讨论。在保护历史建筑时,如何令“历史文化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实用经济价值”达到平衡,一直是需要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文化失忆与记忆重构:黄道婆文化解读》完成了黄道婆由历史人物到棉纺织行业神再到历史名人文化三重角色的描述和解析。接着对黄道婆文化记忆的保存、失忆及重构给予了多视角的诠释,依次分析了黄道婆文化记忆在上海的保存形式、传递方式、集体记忆建构结果以及不同阶层人群对黄道婆文化记忆的解读;黄道婆历史记忆在海南的保存形式、传递方式、建构结果以及不同阶层人群对黄道婆历史记忆的诠释;从史志失载、口头叙事断裂、标志性建筑物消失三个方面分析了黄道婆文化在海南失忆的原因、失去记忆的内容以及失忆后对海南社会发展的影响;从黄道婆文化记忆重构的原因、重构的原则和依据、重构的主导力量以及重构的具体内容加以论述;分析了黄道婆文化记忆在海南重构后的外在经济价值和内在文化价值,以及黄道婆文化记忆重构的积极效
《民间文献与地域中国研究》主要收录了《跨世纪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国家与地方关系中的士绅家族:以晚清江南减赋为中心》,《袁黄劝善思想与明清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清代湖北育婴事业的时空分析》,《论明清时代徽州的典与当》,《晚清至民国徽州小农的生产与生活——对5本婺源县排日账的分析》等26篇文章,供社会史学者参考。
《南通烹饪文化今古谈:江海食脉/江海文化丛书》由“溯江海烹饪历史”“说南通古今菜肴”“数家乡民风食俗”“忆通城老店名厨”“文人情怀南通菜”五部分组成。《南通烹饪文化今古谈:江海食脉/江海文化丛书》以南通知名的土特产食材为脉络,对本地传统菜、创新菜、仿古菜以及流传一方的民间菜,进行钩沉整理后汇集而成,使人们在品尝菜肴的同时,能品尝出历史的味道、现代的味道和乡土的味道。
《杭州运河(河道)文献集成(1)/杭州全书》内容为杭州市区范围内河道所经各地的小志,从文献性质而论,多为镇志、村志、庙志、甚至公园志,也包括一些众生不出里闾的地方文化名人的诗文集。范围虽小,资料却非常详尽。本册主要内容为杭州拱辰、湖墅、北郭等地的诗选、志书,如《湖墅杂诗》、《湖墅小志》、《北新关志》《拱宸桥竹枝词》《瓜山艳缀》等书。
《〈中国文化〉三十年精要选编》由文化大家刘梦溪先生主编,本套从书既是《中国文化》杂志三十余年优秀成果的选编,也可视作近三十多年我国学术界中国文化研究成果的一次汇总。《中国文化》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