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南开大学故宫研究博导李文儒先生的压轴力作,收录了作者多年来以独家视角亲自拍摄的180幅故宫美图和大量难得史料,堪称一本可以让故宫在读者脑海中立体起来的书。作者以 我 的视角,追根溯源,娓娓道来,从中轴线的起点 永定门缓缓出发,带领着每一个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顺着中轴线线路清晰地游遍紫禁城。由于有院长亲自导引,读者因此得以 既看热闹,又看门道 。紫禁城里的宫、墙、柳、门、院、一砖一瓦一栏杆,都变得无比生动、多维。一书在手,可谓既在 文字 中行走,又在 图像 中行走。故宫600年来的四季、悲喜、孤独、声色、前世今生,终通过这本书凝结成了一帧帧链接历史和今天的文化图像,一个我们普通人难以看到的真实的故宫、神秘的故宫,就这样在文字和图片中鲜活起来;一场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传
《故宫院长说皇宫》以散文的笔调,写出一个博物学家、故宫学博导、文化学者对世界各地的宏伟建筑的博览与感悟,从中挖掘出不同文化间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的瑰丽多彩。
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创始于隋而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而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科举考试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历代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也的确选拔了不少治国安民的有用之才;同时,科举考试制度又成为套在广大士人脖子上的一具枷锁,既禁锢思想,又摧残人才,这在清朝后期尤为突出。关于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加以总结。以古为鉴,可以察今。本书将主要对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本身作一些概括性的介绍,以期引起大家进一步研究的兴趣,进而从中获得应有的教益。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西方又一次站在了解彼此的十字路口。作者潘岳截取中西文明发展目前的“战国与希腊”“秦汉与罗马”“五胡入华与蛮族入侵”三个历史时期,从文明、政制、民族角度,对中西文明根性进行了剖析和比较,勾画历史的脉络,起底文化的基因,解密文明的逻辑。很多专家学者专门撰文对其进行了评论。本书在传统与现代、文明共存与对话的层面,挖掘中西方文明各自的“古老价值”,以实现“为所有古老文明互融互鉴开辟出一条近路”的宏伟目标;从文明根性上研究中西方道路之不同,以历史自信提升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强化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对中西方文明交流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国粹是一个国家特有的民族精髓、文化特质、人生价值、生活理念,它是一个民族在物质、精神、思想方面对人类的重要贡献,而这种贡献又是有意义、有价值、有影响,并一直在现代生活中继续发展的。 《国粹:人文传承书》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国人文传统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心灵精神史。它以优美的散文阐释中国人文传统、讲述中华五千年波澜起伏的往事,通过对先祖、人文、河山、传统的认知和感悟,写出了中国传统的人文情怀、精神世界、心灵空间及中国文化特有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民族的沧桑正道,领悟日常的安生立命之道、斯文优雅的人生理念、生存处世的生活智慧,增添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自信和自豪,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在当代呈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本书把人文传统与优雅汉语完美结合,富有诗情画
君子即 大人 ,论君子即是论 大人 ,论君子之人格即是论 大人 之人格。中国文化以君子为追求,实即以 大人 为追求。 大人 就是不耽误、不虚掷那一点天生 智慧 与 灵明 的人,简言之,就是 长着脑袋想问题 的人,若是耽误了、虚掷了, 长着脑袋等于不长 ,那就是 小人 。作者对中国文化中的 大人 思想作了全面的剖析和评价。书中引用大量文献和资料对 大人 君子 等这些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理想人格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阐释。
“定名与相知”,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定名”针对“物”而言;“相知”,则须出入于“物”与“诗”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 扬之水著的《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精)》十一篇文章均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或花结绶带,或家居用器……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着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繁华”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这是一本讲述品味的书—— 蒋勋鼓励大众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从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体温;如何营造一个家;怎样将急躁、焦虑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蒋勋希望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可以放缓生活步调、舒缓生活压力,从*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从美中获得心灵释放和宁静。
中国古代思想家始终把人的伦理素质和人的修养以及对人的重视,看作建立自己学说的基本出发点。在国家的运行和社会管理问题上;他们则更注重对人本身作用的发挥。中国古代有发达的文官制度,关于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也有着一套严密而成熟的机制和一系列标准,其中*为严格的就是对人才德性、品德和操守方面的讲求,明代大学者归有光关于 天下之治,系乎入臣之有德,而才不与焉 ,就是十分典型的表述;也就是说,社会的治理在人而不在天,领导人的德性是非常重要的,而才能是不能与其同日而语的。本书对中国古代历朝选拔人才的观念进行了详细梳理
《人生五大问题》是法国有名犹太作家安德烈·莫洛亚的一部代表作,内容涉及婚姻、父母子女、友谊、政治经济、幸福等主题,在今天看来,我们的一生似乎都在与这五大问题打交道。就像一场修行,我们不断通过提出问题、
汉字看似平凡,却有着漫长的不平凡经历。它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负载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它具有超出方言分歧的能量,长期承担着数亿人用书面语交流思想的任务,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它生发了篆刻、书法等独特的东方艺术。在当代,它又以多种创新性方式进入了计算机,从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解决了现代化信息处理的问题,迎接了高科技的挑战,使汉语信息和东方文明顺利地传播到全世界。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因此,王宁著的《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的内容,应当是靠前外读者都会感兴趣的话题。
本书根据不同文明进行细分。每一个神话传说对当地的文化进行了怎样的诠释,地区之前的文明有怎样的交互冲突,世界各地的文化有怎样的相似之处。
《狼图腾》作者姜戎为此书书写长达1.5万字的序言,称其为《狼图腾》的姊妹篇,并在序中兴奋地说:“我预计,这些‘故事狼群’将对故事严重匮乏的中国影视界、文学界、娱乐界以及渴望新鲜故事的广大读者产生冲击波。” 《蓝色蒙古的苍狼》是一部正宗、百科全书式的蒙古狼文化经典之作,收录了蒙古作家、学者阿吉木多年来研究蒙古狼、狼图腾崇拜、蒙古人与狼的关系的学术论文、杂文十余篇、附图几十幅;百多个闻所未闻的有关狼的真实故事、民间传说和神话,另附出自纳木达格的小说《老狼的呼唤》。雄辩有力地论证了“狼是蒙古人的图腾”这一命题,为蒙古狼图腾文化奠定了坚固的基石。
对地理学科本质的理解和把握,不仅关系到地理学科教育价值和功能的认同和发挥,也关系到地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从学科角度透视,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和学的许多问题,都与对学科本质问题的理解有关。可以说,对地理学科本质的认识是解决一切地理课堂教学问题的根本。《地理学科本质问题解析与中学地理教学》从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和低效现象剖析入手,通过地理课堂教学问题的透视寻求和思考背后的地理学科本质问题,解析地理学科本质下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学科核心概念和地理观念。在理解地理学科本质问题的基础上,梳理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中基于学科本质的学科主干知识内容,构建有效的中学地理学科知识结构和内容体系,再结合指向地理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方面
《二程道学异同研究》以宋明理学的创始人程颢程颐(二程)为研究对象,针对学界存关于二程理学异同问题的争论,对二程道学的学术倾向和精神方向进行了深入比较研究,不同意将二程理学视为两个根本对立的思想体系,指出二程道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通过批判佛老重新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不过是,程颢基于对“天理”(心性本体)的“体贴”(证悟),对道学做了整全性的描述,程颐则在理气论、心性论、工夫论、境界论等各方面对程颢思想作了展开与发挥,二者没有根本的不同,也不是引发两个互相对立的思想系统的根源,而是开启了一个创建圆教形态的思想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