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更需个人自省和文化规范;信仰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由此我们可知自己有多贪心、多赖皮、多恐惧;物质和精神的快乐都不可或缺;完满的心灵生活需要神话;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爱是一生的功课;拿掉蒙蔽,就能看到情与欲的真实;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缓脚步;由此我们可以重拾生活的信仰。
《财神文化》中详细讲解了财神文化、中国人的信仰以及如何做人等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他将破除人们对财神文化的迷信,并用《易经》的观点来审视它,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人们获得一个幸福的人生!
《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
读书,是一个民族复兴、持续发展,很为基础、很为关键的力量。在知识经济勃兴的今天,读书不仅关乎个人修身养性,还将决定一个人的很终高度,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张良成、潘启胜主编的《读书的力量》根植于同名纪录片脚本。摄制组以跨越大半个中国的现场采访,丰富的历史素材、的学术观点,从文明、精神、人生、强国四个层面,对“读书的力量”进行深入、全面的发掘与展现,还原了人类通过书籍改变命运的文明史诗。同时,深刻阐释了倡导和开展全民阅读的重大现实意义。不仅四色图文,更新增了不错访问、书里有话,阅读大事记、书中锦句等趣味单元,多元、生动地诠释了读书的力量。
本书收入了老一辈外语专家教授的论文开创了当代文化与翻译研究的先河。论文集中也有不少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论文。他们勇于探索,生气勃勃,是我国翻译研究未来的希望。中年翻译研究工作的论文功底深厚、学风严谨,起到了中流砥柱、承上启下的作用。 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地植根于语言。不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就不可能掌握所学的语言。人们研究文化与语言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以在单一的语言与文化中研究,也可以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与文化之间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异同。 本书选入论文二十九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研究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中央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长征曾三次经过贵阳地区,足迹遍及贵阳市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白云区、南明区、乌当区、花溪区、清镇市的54个乡镇,都以佯攻贵阳、声东击西的战术,成功地迷惑与“调动”敌军,摆脱强敌的围追堵截,实现了西进的战略转移。 本书重点突出故事性,通过资料梳理、调研访谈和图片收集整理等多种形式,挖掘红军长征途中在贵州尤其是在贵阳的行军路线、战斗经历、与沿途老百姓的深情厚谊等历史细节,让读者深入了解红军长征时经过贵阳的历史故事。
中国的帝王们往往披着神话的外衣。其实,五彩斑斓的外衣包裹着的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肉身。在史官的笔下,帝王们的相貌十分独特,五花八门,令人惊叹。而这些奇怪相貌的肉身帝王,德性也是五花八门,或风雅、或凶恶、或圣明、或昏庸。《皇帝的天命尊颜》正是着眼于这些帝王们的天命尊颜,剖析中国宫廷的真相。
国学热不只是今天才有,其实100年来,关于国学与西学、新学与旧学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有争议自然就形成热度。自西方文化舶来中国之后,国学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由此引发国人抢救“国学”的民族运动连绵不断。 国学是什么?章太炎说是“经、史、子、集”;梁启超说是中国历代学术思想史;胡适心目中的国学就是国故学,一切中国传统文化都叫国学。国学的内涵到底有多深,外延到底有多大,至今没有明确定义,似乎也没有必要定义。因为我们不希望复古,也不希望西化,而是与时俱进并吐故纳新。用胡适的话说:“从故纸堆里刨垃圾,把的成分传承下去。”
《忍者》是一部讲述忍者文化的发展及其相关内容的读物,通过大量的文字与图片,真实还原忍者的发展历程。全面解读忍者的诞生,发展的流派,兵器的使用以及忍术的秘籍。深度展现忍者隐秘与真实。本书还配有大量的珍贵图片与手绘图,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忍者这一特殊的族群。
《西部向西》以作者肖云儒多年来对西部及丝绸之路的研究为基础,以丝路、西部和长安为主题分为三篇。篇讲述古老丝绸之路沿途的历史故事、社会风俗、历史变迁,第二篇是关于西部文化的文学评论,第三篇以小说的形式讲述唐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