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以下简称《梅花审美》)是从来探讨中国梅文化众多论著中穖性最为突出者。如论梅之开发利用,历史远及七千年以上的新石器时代。从采用梅果于祭祀和烹调(增酸味,催肉熟),经过汉晋南北朝梅花欣赏的兴起,再经隋唐五代梅花审美欣赏的发展,通过北宋梅文化象征之生成尤其是南宋梅花审美文化的鼎盛与成熟,元代梅文化高潮延续,直到明清梅文化之稳定发展,真是既系统全面,又突出了一时期的特殊性。
《中国文明的本质》力图打破西方中心论,为从近代以来的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的崛起,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找到“自强”的来源。它在连续性文明和破裂性文明两大概念的关照下,通过将连续性文明视为中国历史的一种“主要的发展模式”,以西方断裂性文明作为参照,探索以全责组织和一体化的公共权力为基本原则的中国文明自身的发展道路。在卷三中,作者以“连续性文明”为视点关照从英雄时代(酋邦时代)开始到战国时代结束的先秦封建社会。摒弃西方社会发展的经典理论,从自身历史出发,深入思考中国夏商周三代从封建走向帝国的全责社会的特点和演变。
公元前4世纪,也即雅思贝尔斯所说的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东西方文明的中心地区同时出现了集学术、教育功能为一体的机构,分别是中国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以及希腊的柏拉图学园。 柏拉图学园堪称世界文明早设立的真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成为那个时代最负盛名的学术与思想文化中心。稷下学宫则是中国文化早的国办大学堂,也被郭沫若先生称为中国最早的研究院,它是当时诸子百家学派思想学术争鸣的主阵地。 本书汇集了中国和希腊两国学者的文章,内容涉及稷下学宫研究、柏拉图学园研究、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比较研究等方面,既有宏观层面的比较研究,也有较为微观层面的探讨。
《甲骨文与中国上古文明》一书共收录商周时期甲骨卜筮文篇40篇,内容涉及战争、祭祀、农业、渔猎、建筑、手工业、鬼神、礼制、天象、生育、疾病等方面。每篇按“甲骨文原貌”、“原文和释文对照”、“文字演变与释义”、“释文、译文、价值和意义”顺序编撰。 “甲骨文原貌”由拓片原貌和摹写本两部分组成,是各卜筮文篇的原始材料,有助于文字辨识和确认。“原文和释文对照”真实客观地展现了甲骨卜筮文篇的原貌和考释得来的文篇。“文字演变与释义”列有各相关文字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三种书写形体,既反映了文字字形在上古时期的历时发展过程,也为古文字研究尤其是甲骨文研究提供了间接依据,还能为书法艺术提供参考。“释文”是对有关文字本义的求证,能为古文字语义源头的探寻提供直接证据;“译文”紧扣文意,表达清晰,符合中国
中国传统服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并以其独特体系和辉煌的成就,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全面系统地总结和整理中国传统服饰史料,对于发扬传统,建设中国现代服饰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秦镜文化研究》是一部聚焦秦镜文化的研究性图录。全书分为专题研究、附表和图版三部分。专题研究部分,主要从秦镜的色泽研究、钮式研究、缘式研究、涡云纹研究、菱雷纹研究、谷穗纹研究、奇异龙纹研究、凤鸟纹、数学问题等几方面进行探讨。图版部分收录了二百余件秦镜,彩色印制,极具参考价值。
位处浙江西南部的松阳,因为种种历史机缘,保存了丰富的村落建筑以及乡土传统文化、生活习俗,这在江南甚至全国也可以说是少有的。正是从松阳的文化价值判断出发,在松阳县政府的支持与委托下,汉声团队历时两年,17次深入松阳,深入田野考察,翻遍松阳历史典籍,拜访当地学者文人,访谈干部群众,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对松阳民间传统文化、地方风物进行了系统梳理,分为“开天辟地”“图像篇”“历史篇”“岁时风俗”“聚落建筑”“手工技艺”“论述访谈”等篇章对松阳的文化进行集中呈现,系统全面地挖掘了松阳活态的文化遗产,展现了松阳百姓朴实无华的精神意蕴,描绘了松阳着力打造升级版农耕文明的探索实践。 这是一本新颖的人类学与民俗学意义上的田野考察报告,图文并茂,有专业记者拍摄的大量图片,又有记录风俗文化的详细
徐渊撰的《仪礼丧服服叙变除图释(精)》为《仪礼》丧服篇逐句精读与讲注。对《丧服》所涉及的相关服叙和服制内容进行了穷尽性的图注,并且将文本与图表紧密结合起来,让读者能够对《仪礼·丧服》及《礼记》关于丧服的若干篇目所要表达的内涵尽览无余,以补历代丧服篇图说讲注粗糙之憾。
碑刻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传播载体,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当时社会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乃至军事的、宗教的、民俗的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它的补史证史作用,在我国传统文化 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嵩山的碑刻漫山遍野,林立如树,密密麻麻。这些碑刻文字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领域的内容十分广泛,是嵩山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中不可多得的 手原始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本书通过对嵩山碑文石刻的考查和研究,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渊源的嵩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