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后博物馆”概念与今天的“泛博物馆”现象为背景,主要关注博物馆展览在今天发展中的两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叙事性的增强以及与世俗社会的交融关系,而论述的重点则集中在与这两种变化相适应的展览叙事的结构与形态上。该书共有八章,以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地向读者介绍分析了博物馆在形态、功能、主题、内容等方面的变化,并以专业理论为支撑,探索当代与未来博物馆多元的可能性。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西方又一次站在了解彼此的十字路口。作者潘岳截取中西文明发展目前的“战国与希腊”“秦汉与罗马”“五胡入华与蛮族入侵”三个历史时期,从文明、政制、民族角度,对中西文明根性进行了剖析和比较,勾画历史的脉络,起底文化的基因,解密文明的逻辑。很多专家学者专门撰文对其进行了评论。本书在传统与现代、文明共存与对话的层面,挖掘中西方文明各自的“古老价值”,以实现“为所有古老文明互融互鉴开辟出一条近路”的宏伟目标;从文明根性上研究中西方道路之不同,以历史自信提升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强化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对中西方文明交流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英伦半岛为何能影响现代世界? 英国人为何古怪、自嘲、难以捉摸? 英国人为何虚伪:相信平等,却在奴隶贸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书是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的“文明三部曲”之一、《文明的比较》续篇,记录了长达七十多年的观察和体验,以亲历者的身份解读英国社会和英国人。 从法律、政治、经济等维度了解英国的“进化历程”,探索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以亲历者的身份解读英国人的虚伪与虔诚、幽默与哀伤。
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刻板印象从何而来? 本书是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的“文明三部曲”之一、《文明的比较》续篇,是一部长达二十多年的田野调查,探寻汉语文化圈的特质,研究西方偏见和焦虑的根源。 作者从人类学角度,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了中国社会,探讨了西方 早期对于中国的焦虑和偏见的根源:无知和恐惧,再加上半遮半掩的政治和经济竞争。麦克法兰从字母A出发,行至字母Z,从儒家、道家思想,到科举制度与现代科技,再到中国人的谦逊与人际关系,用自己的实地研究刺破这种偏见和焦虑的“泡沫”。同时也为长期生活在汉语文化圈的人们,提供了另一种观察自己的角度。
......
“定名与相知”,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定名”针对“物”而言;“相知”,则须出入于“物”与“诗”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 扬之水著的《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精)》十一篇文章均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或花结绶带,或家居用器……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着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繁华”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当我们翻开古代工匠绘制的设计图样、画师描绘的园林场景、皇帝创作的御制诗文和大臣抄录的宫廷档案,会惊讶地发现: 三山五园不再是历史的片段或是空旷的遗址,也不再是单纯的园林风景,它其实是一个由皇室、臣子、农民、商人、工匠、僧侣和军人等组成的古代社会的缩影,这里面既有国家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演练,也有皇室的日常起居和艺术生活,还有官员的苦心经营和百姓的辛勤劳作…… 这里面出现过的人和发生过的事,都使这个文化遗产的形象更加立体和饱满。对三山五园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它远逝的辉煌值得让更多人了解。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文化!但什么是文化?文化如何演变?中国文化从何而来?又如何影响到我们? 如此等等的问题每一个人都很关切,许多学科都有研究。考古学从实物遗存的研究出发,提供一种新的科学视角。以文化为中心,从考古学的视角展开思考与讨论是一个合适的视角。本书首先追溯文化的演化过程,确立文化的三重结构;然后溯源中国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分析中国文明形成的格局; 深入到文化基因的层面,探索中国文化的渊源,结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探讨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问题。
对地理学科本质的理解和把握,不仅关系到地理学科教育价值和功能的认同和发挥,也关系到地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从学科角度透视,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和学的许多问题,都与对学科本质问题的理解有关。可以说,对地理学科本质的认识是解决一切地理课堂教学问题的根本。《地理学科本质问题解析与中学地理教学》从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和低效现象剖析入手,通过地理课堂教学问题的透视寻求和思考背后的地理学科本质问题,解析地理学科本质下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学科核心概念和地理观念。在理解地理学科本质问题的基础上,梳理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中基于学科本质的学科主干知识内容,构建有效的中学地理学科知识结构和内容体系,再结合指向地理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方面
本书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策略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催生文化产业的生机,丰富传统文化传承的途径,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一个国家文化得以传承和传播,就能创造一个思想的王国,精神的乐园,在全球留下其文明的印记。韩国、日本都是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韩国人还就我国的端午节申请他们的世界遗产,这给了我们一个警示,如果我们再不好好利用并开发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世界上其他国家则会认为原本属于我们的一些珍贵文化财富是别的国家的,这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损失,更是文化安全的问题。所以,面对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我们如何才能将这些财富很好地继承并让世界知晓这是我们的,如何让其得到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如何才能将祖先留给我们这份悠久的礼物放在国际文化
对地理学科本质的理解和把握,不仅关系到地理学科教育价值和功能的认同和发挥,也关系到地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从学科角度透视,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和学的许多问题,都与对学科本质问题的理解有关。可以说,对地理学科本质的认识是解决一切地理课堂教学问题的根本。《地理学科本质问题解析与中学地理教学》从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和低效现象剖析入手,通过地理课堂教学问题的透视寻求和思考背后的地理学科本质问题,解析地理学科本质下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学科核心概念和地理观念。在理解地理学科本质问题的基础上,梳理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中基于学科本质的学科主干知识内容,构建有效的中学地理学科知识结构和内容体系,再结合指向地理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方面
本书是对2014年度中地艺术学门类各学科发展状况的一次年度扫描,书中介绍了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五个一级学科在2014年度的发展概况,主要聚焦于学科动态、问题聚焦和专题研究三方面:学科动态部分对各学科年度发展概况做了全景式扫描;问题聚焦部分就各学科引发关注的年度重点问题展开全面梳理和分析;专题研究选取在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做纵深研讨。
常耀华教授的这部新书,堪称是别开生面的学术著作。利用卜辞金文等古文字材料,来探讨中国古代的旅游生活。存世游记及有关文献,时代大都在汉唐以下,但先秦时期,甚至上古,有关旅游的事迹和人物仍有若干可考,足与常耀华教授书中引述的古文字材料对参。
本书对2021年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包括海洋意识教育、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研究、海洋考古与舰船复原等领域。本年度重点就海洋史研究、邮轮业和涉海影像创作展开分析,回顾了全国海洋知识竞赛和厦门国际海洋周的发展历程,并专稿记录了年度海洋文化领域大事件——“送王船”中马联合申遗成功和“长江”舰复造。本书完成了当代中国海洋文化研究领域最基础的记录和积累工作,为认识、梳理当代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是涉海领域工作者和海洋文化爱好者的参考书籍。
一部武林史,便是一整个不断发展的武林; 一部拳种史,便是一段段江湖传奇。上杭的女子一枚拳属于南少林拳,为少林五老之一的五枚师太所创,是中华武术的一支奇葩。研究和传承五枚武术,对传承传统文化、完善体育教学、丰富业余生活等均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