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傣族的语言、艺术、服饰、建筑、饮食、传统节日、民俗风情、非遗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读者可以领略到傣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感受他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西双版纳傣族文化,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作出贡献,为读者深入了解其传统文化提供全面的资料。 本书为中文和泰语对照版本,不仅满足中国读者对傣族的了解,也让泰国读者有机会了解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文化。
《中华农耕文化精粹(水利卷):百川为利》以古代水利史上的重要事件、成就、机械、方法、著作以及人物为主题,以点带面,以 类故事 的形式串联起古代水利科学技术的主要内容。读者在了解水利史的同时,亦可探究中国古代治水思想与智慧,对理解中华民族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所表现出的公而忘私、同舟共济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凉山为地理区域,夷家却有双关的意义,广义的夷家指整个落落社会,狭义的夷家指落落的家族组织。 《凉山夷家》是一部实地考察的报告,依据作者林耀华亲自搜集的材料,叙述以家族为中心,当然关联到与家族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生活,不是如此即将流于概况调查,不能深刻表现生活的内容。则量夷人体质的材料,一时无从统计考核,待将来另成一篇发表。尚有夷文经典的翻译并夷人个别的传记,也须等待整理,再行问世。
在中华文化中,凤与龙是早期最重要的图腾,凤同龙一样也是中华文化最典型的祥瑞符号。凤代表追求光明、超越自我、奋发有为、吉祥如意,千百年来凤形象已深入到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书以求仙、祥瑞、科举、隐逸(士不遇)、爱情等五种题材的文学作品为载体,分析凤凰(凤)形象在文学中的出现、发展和演变,基本梳理出一个凤凰文化意蕴的文学脉络。
《红白喜事一本通》通过钱家的各位家庭成员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发展变化,将电脑学习、农民礼仪学习、农民理财、农村红白喜事礼俗、实用文写作的基本常识融入其中,寓教于乐,寓乐于学。
本书旨在以中国传统美学为切入点,以“上篇:生活成美”“下篇:美化生活”为主要结构,分九章依次介绍了具有华夏美学特征的中国古典生活美学。其中涉及到“儒行之美”“道化之美”“禅悟之美”“居家之美”“赏玩之美”“交游之美”“文房之美”“园圃之美”“文人之美”九大类。具体内容详细描述了从中国古典宗教到文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孔颜乐处”“鱼乐之辩”“日用禅悦”“花道茶艺”“琴棋书石”“雅集之乐”“笔墨砚纸”“造景天然”“诗情画意”“山水林泉”,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及文人雅致之趣的生活美学的方方面面。本书把生活美学一分为二地既看作“当代美学”,又看作“古典美学”,将其植根于华夏的文化传统之中,使“审美代宗教”成为可能的理想之路。
本书是丁山(1952年1月18日去世)的一部论文集,主要就中国上古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三代都邑迁徒、殷商史、宗法制度起源、大禹治水、炎帝事迹、神农、九州方位等进行详细考证,书中许多论点在当时乃发人所未发,既便今天来看,对上古史研究,尤其是古代神话及中外文化交流史,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台江苗族礼仪文化及其变迁研究》以礼仪文化为研究视角,在论述台江苗族礼仪文化产生与形成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条件的基础上,梳理台江苗族礼仪文化的主要内容并概括其基本特征与当代价值。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台江苗族社会的变化,进一步阐述台江苗族礼仪文化的变迁状况及其变迁的社会根源,最后提出保护和发展台江苗族礼仪文化的对策,为丰富我国苗学研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本书将炎黄文化的嬗变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成置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考察,通过系统梳理炎黄文化的起源、流变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厘清了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独特视角,阐明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弘扬炎黄文化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分两部分。部分“征程记”,叙述了作者姚荷生从昆明到车里(景洪)的旅途艰危。在数十天三千里的行程中,冒了不少的险,吃了不少的苦。有时爬上千仞高山、滑下万尺深谷;有时从马上跌下来,泥里滚过去;有时要涉过湍流,穿过毒雾恶瘴;有时经受了风雨的欺凌,容忍了饥渴煎熬;有时走过虎豹的巢穴,又要防备盗匪的袭击。其中,穿插了很多奇闻趣事、传说掌故,引人入胜。作者不禁叹息:不到云南的人,不知道中国旅行是如何困难,也不知道滇路艰难到什么程度。正如明代云南诗人张禺山所言:“西游蜀道,北上太行,昔日诗赋,千载悲伤。若教行路见滇海、崎岖绝道皆康庄……”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第二部分为“十二版纳见闻录”。作者以巨大的热情,自然客观地描绘出20世纪30年代西双版纳傣族的生存状态、
《中国历代服饰集萃》以出土实物、考古资料为依据,以写实的创作手法绘出中国历代服饰复原图,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服饰特征与人物风貌,并以各朝代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反映当时的社会概况,同时,详细说明了图中的形象来源和根据。图中再现的建筑景物、人物服饰、室内陈设等,形象直观、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也可供从事舞台美术、服装道具等专业设计人员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