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约瑟夫 洛克中国西部的探险经历》是一本以约瑟夫 洛克在中国西部27年的探险经历为主题的书籍,详细讲述了他在云南、四川、甘肃、青海等地的探险历程以及对纳西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约瑟夫 洛克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后加入美国国籍。1922年,他从缅甸进入中国云南,开始为美国农业部采集植物标本,并对中国西部的自然生态、民族文化进行深入探索。 在探险过程中,洛克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如土匪的骚扰、军阀的混战、恶劣的自然环境等,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完成了大量的探险活动和学术研究。在此期间,他为美国《国家地理》书写的文章和拍摄的照片,让西方世界了解到中国西南地区的风貌和文化。后期,他对纳西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入研究纳西东巴经书和宗教仪式,撰写了相关的学术著作。1949年,洛克因局势变化不得不离开丽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为古代中央王朝之 化外生苗地 。若以 巫文化 论之,贵州是 巫文化圈 的中心,所谓 西南奥区 是也。巫文化体系在中原失落后,却在贵州苗族地区得以保存,实乃 礼失而求诸野 的一枚标本。明代以来官学体系在贵州苗族地区获得发展,新中国成立至今贵州苗族地区学校教育体系日趋健全和完善,但贵州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仍然存在危机。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苗族教育传统资源,乃是颇具挑战性的问题。本书近乎全景式地论述了贵州苗族文化与教育的历史与现实境遇,探讨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的形式、内容与途径,力争为传承和发展我国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苗族教育事业,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是经多几代学人的积累,基础性调查和材料整理已相当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巫鸿的这部新作通过“空间”这一角度,调动读者自身经验,从敦煌城一路向西,来到凿有数千洞窟的鸣沙山;面对扑面而来的崖壁展开历史想象,并以人的身体为尺度,进入不同时期的洞窟空间,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质和参观方式的明显变化。在洞窟中,身体参与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终目光视线落在单幅画面上,进入画面内部空间,完成精神层面的观看意义。因此,书中虽然广泛
历史文化学家冯天瑜教授在本书中以11个司空见惯的词语进行深度辨析,深入浅出的讲述这些词语的来龙去脉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文化含义。通过他的讲述,让我们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而他的切入方式是“由词通道”。“字”和“词”本是不同的概念,单个字曾经也可以作一个独立的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词语的含义是不同的,它随着历史的 迭、人们的使用习惯等等的诸多因素,导致自身含义的变迁。这些词语的内涵以及词义变迁的情况,相当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 除此之外,本书另附冯天瑜先生关于文化史、师友漫谈录以及冯先生将全部家藏古代文物捐献给 的回忆录等文章,因此本书也能够让我们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一代文化史家的治学方法和文人的精神风骨。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分两部分。部分“征程记”,叙述了作者姚荷生从昆明到车里(景洪)的旅途艰危。在数十天三千里的行程中,冒了不少的险,吃了不少的苦。有时爬上千仞高山、滑下万尺深谷;有时从马上跌下来,泥里滚过去;有时要涉过湍流,穿过毒雾恶瘴;有时经受了风雨的欺凌,容忍了饥渴煎熬;有时走过虎豹的巢穴,又要防备盗匪的袭击。其中,穿插了很多奇闻趣事、传说掌故,引人入胜。作者不禁叹息:不到云南的人,不知道中国旅行是如何困难,也不知道滇路艰难到什么程度。正如明代云南诗人张禺山所言:“西游蜀道,北上太行,昔日诗赋,千载悲伤。若教行路见滇海、崎岖绝道皆康庄……”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第二部分为“十二版纳见闻录”。作者以巨大的热情,自然客观地描绘出20世纪30年代西双版纳傣族的生存状态、
在扼要介绍苗绣的起源、历史、特色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分类介绍了苗绣的基本工具、构图形成、纹样题材、配色、针法、工艺特点,并附有苗绣成品图片和苗绣样稿图集,适合服装设计工艺专业学生和服装设计从业人员选用。
在扼要介绍苗绣的起源、历史、特色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分类介绍了苗绣的基本工具、构图形成、纹样题材、配色、针法、工艺特点,并附有苗绣成品图片和苗绣样稿图集,适合服装设计工艺专业学生和服装设计从业人员选用。
巴义尔的生活目标,就是用镜头记录人生百态。作为蒙古族人民的儿子,他对蒙古族人民、文化的深情,是浸透在他的大量图片和文字当中的。这不用我多说,读者诸君自会感受到。 这些画面合成整体,传递了多重意思:体现了摄影家的担当,表达了一个民族文化上的自觉和认同,又在展示自身文化特质的同时,彰显了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的安全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只有热爱自己文化的人,才懂得尊重进而欣赏他人的文化,也才会有更为包容的胸怀,达成“美美与共”的崇高境界。 就这个意义上说,《那达慕》将是文化间沟通的桥梁。 摄影家巴义尔经过精心筹备,现在推出图文《那达慕》以飨读者。
古老冰冷的器物, 透着中国人热气腾腾的美学信仰; 朴实无华的文字, 尽是沈从文先生倾尽半生的心血。 沈从文先生关于 中国古衣、古物、古器、古艺的研究和思索, 阐释的是中式美学的精髓。 如果说艺术是美的, 那传承千年的中式美学 更是深刻在中国人衣食住行及灵魂里。
王中江著的《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主要围绕老子思想和黄老学展开,旨在探讨老子世界观与黄老学的内在结构和系统,准确认识它们的义理构造和精义,追寻从老子思想到黄老学的演变,扩展和深化对早期道家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用很好有限的文本建立了一个很好高明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既有探寻世界根源的本原论,也有追求优选治理的政道论。黄老学继承了老子的本原论和政道论,又为其增添了用制度和规范保证客观、稳定、有效治理的法治论。
水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贵州省18个世居民族之一,全国90%的水族人口聚居于贵州省三都县、荔波县、榕江县等地,都柳江和龙江上游一带是其主要聚居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水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而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本书在充分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贵州省水族节日文化、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红色文化等进行了较为全面而详尽的民族志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对水族民间文化开展较为深入而系统的分析,以助力水族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启发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鉴于贵州水族主要居住于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本书亦将重点放在三都县及周边地区。
《北京宫苑图考》收录朱偰先生《元大都宫殿图考》、《北京宫阙图说》、《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三本书的内容,原书先后于193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90年北京古籍出版社重新排印,200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将此三本书合订出版,命名为《昔日京华》。本书以朱偰先生的原稿为基础,参照以上两个版本,订正了句读、引文的错漏,并于附录中收录了《八百年前的北京伟大建筑——金中都宫殿图考》一文及家人与友人撰写的纪念文章三篇。该书出版之初即填补了中国古建筑史的空白,如今亦是古建筑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