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兹特克人的历史长久以来不断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从16世纪最初的殖民者撰写的书面材料到21世纪的电影和书籍,对阿兹特克人的描绘数不胜数,但大多基于西班牙语文献和考古发掘成果,原住民始终是沉默的被动的客体。 美国优秀的历史学教授卡米拉 汤森决心打破这种局面,她尝试研究了所有留存至今的纳瓦语编年史,前所未有地替美索亚美利加原住民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他们关于五个太阳纪的起源神话到西班牙征服后第三代人的亲身经历,汤森完整重构并精彩讲述了 真实的 阿兹特克人的故事。
封面文案: 距今五千年前后,神奇的北纬三十度一带,诞生了以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和良渚为代表的伟大文明,人类历史从此迈入新的时代。 内容简介: 旨在介绍良渚所在的时间段前后世界和中国范围内的古代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状况。国外方面,既包括广为人知的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也包括大家了解较少的基克拉迪、卡拉尔文明,重点对各个文明的中心聚落或都邑性遗址、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存,并将这些文明放在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文化序列中来介绍,*终寻找各个文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国内方面,集中论述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圈的形成历程,重点探讨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时代以良渚、大汶口、屈家岭为代表的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找寻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源。
封面文案:近十年,是良渚考古发现*多的十年,也力证了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作者以媒体人的角度,贴身观察,讲述那些发现背后的故事和人。 内容简介: 作者从2012年开始,贴身报道良渚考古发现,记录良渚文化。而这7年也是良渚考古发现、理念革新、进展*快,刷屏*多的7年。书稿全程记录了良渚考古一点一滴的变化,考古历史的变迁,考古人的心路历程,思想碰撞的火花等,对考古人物也有深入地访谈。作者以*现场的角度,通过*手资料,从媒体人的视角,连通了大众和专业,通俗和学术,对于普通大众了解良渚文明,了解考古是什么,提供了借鉴,有较大的普及性。
本书在较全面地参阅和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在活态传承的村落社区的案例呈现,来探讨铜鼓舞及其文化持有者所面临的各类新的发展契机、表现出的整体发展态势及相应的问题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研究构架,不仅是对集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与集体性建构关系之间关系的创新研究,而且对中国其他地区传统民间文化利用国家的平台得到发展的具体路径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开拓之鹰 达斡尔族》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中的一种。全书汇集一流的达斡尔族研究学术成果,从地理、历史、民俗、经济、宗教、艺术、语言文学等方面,采用主题论述、典型分析、延展阅读、田野调查报告、以文解图、人物访谈、历史故事等叙述方式,全方位地阐述、分析、解读达斡尔族文化,为各民族读者了解、认识达斡尔族打造一张"文化名片"。
这部《中国古代契丹 辽音乐文化考察与研究》是对已失落的中国古代曾辉煌一时的契丹族(契丹国、大辽国)的音乐文化遗迹进行考古、发掘、复原的研究工程。契丹音乐文化的田野考查和散落在民间、历史遗址中的大量文物的收集整理工作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由于种种情况,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中,契丹 辽的音乐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本书开创了系统性契丹 辽音乐文化田野考察的先例和整体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其研究行为和成果就显得十分珍贵。
本书对于我国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思想作了深入而系统的阐释,作者在关注外在社会变动对于章氏思想影响的同时,还特别注重于章氏思想内在理路的寻绎。作者认为 多元主义 ( 民族主义 )、 历史主义 ( 历史相对主义 )与 人文主义 ( 新人文主义 )构成了章氏思想的深层内核,并在此三大思想内核的观照之下,对于章氏思想的诸多领域作了富有特色的研究,指出章氏思想在社会文化层面的展开,具有着 道古 与 便新 的双重特色。此外,作者还将章氏思想置于世界思想发展的流程之中进行考察,从而揭示其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分两部分。部分“征程记”,叙述了作者姚荷生从昆明到车里(景洪)的旅途艰危。在数十天三千里的行程中,冒了不少的险,吃了不少的苦。有时爬上千仞高山、滑下万尺深谷;有时从马上跌下来,泥里滚过去;有时要涉过湍流,穿过毒雾恶瘴;有时经受了风雨的欺凌,容忍了饥渴煎熬;有时走过虎豹的巢穴,又要防备盗匪的袭击。其中,穿插了很多奇闻趣事、传说掌故,引人入胜。作者不禁叹息:不到云南的人,不知道中国旅行是如何困难,也不知道滇路艰难到什么程度。正如明代云南诗人张禺山所言:“西游蜀道,北上太行,昔日诗赋,千载悲伤。若教行路见滇海、崎岖绝道皆康庄……”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第二部分为“十二版纳见闻录”。作者以巨大的热情,自然客观地描绘出20世纪30年代西双版纳傣族的生存状态、
环塔里木地区是西域三十六国重要聚居地,是西域文明的中心。本成果在立项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基础上,将五年来对环塔里木南北两道及其周边地区的调研过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具有学术调研和田野调查的特性,并将塔里木盆地南北两道和河西走廊到东天山进行了对比调查。全书图文并茂,真实反映了参与课题调研的每一位成员在干旱炎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调研经历和学习感受,是读者了解西域田野调查和西域文明的一扇窗口。
《文化蓝皮书: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2)》是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合作编写的第2、本少数民族文化蓝皮书,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重点关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与战略问题。 《文化蓝皮书: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2)》“总报告”集中体现了总课题组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问题的深度研究和战略思考。“年度专稿”展现了国内知名学者关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政策与理论的*洞见。“年度主题”和“年度聚焦”集中讨论了“促进新疆稳定发展的文化建设策略”和新疆地区双语教育发展问题。“专家论坛”“区域报告”“田野调查”等模块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国内优秀学者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国外经验”收录了对国外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相关
《宋明理学在广西的传播及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通过张栻、王阳明等入桂理学人物个案和群体描述相结合,揭示了理学传播的主体、途径、方式和传播的性质特点。并通过分析比较,剖析了宋明理学在广西的发展历史及其特征,进而探索了宋明理学在士风士节、宗教信仰、宗法制度、社会组织、乡村控制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海南是黎族世居地,除海南以外,现代黎族聚居区分布于中国大陆贵州、江西、广东和广西等省(区)。民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其方言不同。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新中国成立后逐渐通用汉文。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黎族在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基于此,本书对有关黎族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搜集和整理,旨在弘扬我国多样性民族文化宝库中优秀的黎族文化,在回顾前人研究贡献和借鉴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为当下和今后黎族研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工具和参考。
本书以晚清民国的旗人及其文学为研究对象,将其置入政治、经济、社会、军事乃至国际关系的关联性语境中,展开跨文化、历史与区域研究的对话;体察旗人在时代语境中经历的情感、思想、身份认同与美学追求的嬗变,阐发旗人文学的普遍性意义。百年的蝉蜕蝶变,敞开旗人的叙事与抒情、心灵世界与精神空间,从国语骑射到满汉一家,从旗民分治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因地制宜、移风易俗与人民共和的历史转型中,叙说中国人现代情感与国家认同的建立。
本书汇集赫哲族研究的高水平专家学者队伍,汇集一流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表述形式,解读赫哲族的历史源流、人文地理、文学艺术、经济生产、宗教信仰、社会民俗、工艺制作、民族旅游等方面内容。同时,通过新媒体技术,使传统图书与手机、平板电脑等有效结合,让读者在阅读时还能够欣赏到视频、音频等内容。
本书立足于云南这一民族文化旅游大省的资源优势,选取涵盖原地、本地、异地三类旅游空间生产模式和五种代表性类型的民族旅游景区作为研究个案,对文化旅游背景下如何实现民族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利用等问题进行案例研究与理论提炼。 本书尝试将多点民族志的质性研究法、管理学的系统分析法、社会学的问卷调查法与人文地理的空间生产视角进行跨学科的整合运用,创立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统一体系统分析框架与模式类型比较研究框架,对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的五种主要类型进行比较研究。 本书认为,本地旅游空间生产模式类型是较具创新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保证景区内民族民俗动态展演的真实、保持景区与原生民族村寨稳定而合理的空间结构与文化展示合作关系,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关键所在。
本书对土家族地区的傩文化采取 静态 保护与 活态 传承的数字化保护方式,以此构建土家族地区傩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资源库,探索对土家族地区傩文化的数字化开发和利用,试图建立一个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型数字化虚拟保护与传承利用的技术框架。从理论层面上,建立一套面向傩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挖掘、保护、传播和开发利用的研究理论;从内容层面上,探索对傩文化采取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相结合的数字化保护方式;从技术层面上,构建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型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利用的虚拟展示系统。以此,探索土家族地区傩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一种全新方式和路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