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法学框架与使命》是围绕文化遗产法领域若干个重要专题,按照先基础理论、后具体制度,先、后国际的思路进行编排。力图使各章之间在结构上既具有的系统性,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文化遗产法学框架与使命》不仅注重文化遗产法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如文化遗产法的渊源和框架、文化遗产权的概念和性质、文化遗产法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等,也不回避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矛盾比较突出的一些实际问题,如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权及其合理利用和限制、文物鉴定和拍卖的法律乱象、文物国际争议的解决等,力图理论与实践并重。《文化遗产法学框架与使命》不仅可供高等院校法学、文博学、民俗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学习文化遗产法之用,亦可供文化遗产保护从业人员及其他对文化遗产保护感兴趣的人员参考。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全面介绍和研究了有关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涉猎广阔,逻辑清晰;结构严谨,体系完整;其中一些篇章雄厚、深刻、沉甸甸。应该说,本书为我们文化遗产学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可信的依靠。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这个对中国人十分陌生的名词,是联合国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中新提出的项目和概念。怎样站在全人类和全世界的高度理解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它的价值和形态是什么?如何对此种遗产进行分类与保护?联合国为什么要对它进行世界性的保护?这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怎样欣赏和鉴别这种新型遗产? 本书全面介绍和研究了有关口头和非物质产的概念,联合国保护之的由来; 人表作 评定的国际标准,此种遗产 申遗 的程序,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分类,科学评价,口头和物质遗产的形态与价值,中国的研究与保护等。
玉是中国历史最长的文物之一,已有8000年的历史。玉文化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最早的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它记录了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向文明,从上中古走向近代的历史。玉在数千年间,被中国祖祖辈辈的人挑选出来,精雕细琢,做成理想的形状,赋予理想的属性,佩在理想的位置。玉,成为中华文化的载体;爱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历久不衰的民族风尚。了解中国玉文化,能够帮助青少年生动具体地认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认识中华民族独特的图腾和审美意识,认识中国人的道德理念和民族精神。周中栋、海慈编著的《中国玉文化读本》,以历史发展的进程为主线,综合介绍了玉器的基本知识、历史发展过程,以及玉器的鉴赏,给予青少年读者一些玉和玉文化的启蒙知识,引导更多的青少年知玉、爱玉,从中汲取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