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X-Knowledge出版社组织编写,精选全世界范围内*代表性的三十七座图书馆,它们之中有获选全球美公共图书馆的纽约公共图书馆、阿姆斯特丹公共图书馆,也有享誉全球美大学图书馆的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图书馆。更有众多或古老绚丽,或前卫独特的修道院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私人图书馆期待与您相遇。全书以极具震撼力的高画质图片全景展现各馆之美,更附有每座图书馆的相关实用信息,引领读者进行一场如临其境的环球知识圣殿之旅,体验阅读的时光况味,是爱书之人绝不可错过的宝典。
该书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书籍不只是文本的搬运工,其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是人类的文化历史文物。人们通常根据书籍的内容和文本来衡量它的价值,而不会将书籍本身看作工艺品。实际上,不考虑其所承载的文本,书籍还具有很多潜在的有趣的品质,像是装帧、设计、印刷、注释等的方式。本书探讨了从中世纪到现在的书籍,以说明为什么书籍可能会其文本而变得有趣。书中还提供了相关的重要证据,以证明书籍完全可以发展其自身的历史,并使之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量精美图片,观点独到,行文精炼、平易近人。
人老了,书心犹未老。在小书店里看到有趣味的书,忍不住还会买回家。但更多的,则如福眠先生所说,是“在家里淘书”了。将书房里一人高的书堆拆开来,一本一本的旧书,都有故事,也就想着如何分门别类,写成书话。其中的一个大类,便是流散自旧家的藏本。淘书三十余年,我并未刻意追求过名家旧藏,许多书都不是因有了谁谁的题签才买下来的,还是以可读为主旨。当然,时下号称信息社会,前人的签赠题跋,片言只语,都在图书之外,增添了新的信息,亦增加了探究的乐趣。 “旧家燕子”,顾名思义,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关乎“旧家”,即这些图书曾经的主人;一关乎“燕子”,即图书本身的内容或形式。“旧家”未必皆是“王谢堂”,老儒陋室,碧玉小家,飞出来的“燕子”,只要风姿绰约,亦足以写为书话。倘眼中只有珍善孤本,那
《朱熹学派与闽台书院刻书的传承和发展》,本书是作者三十几年来陆续发表在各类学术刊物上的研究论文的结集。作者在书中探讨了以朱熹为代表的朱子学派和以雕版印刷为主体的福建刻书业的关系,同时也探讨了福建书院刻书和从福建传入台湾的朱子学和刻书业,在台湾书院发展中所形成的交集与融合及其在台湾书院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全书共分三辑,收录34篇文章,这些文章可独立成篇,相互之间又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揭示了朱熹以及以他为代表的朱子学派与南宋刻书业、出版业之间的关系。 目录
这是出版人的五堂课,爱书者的启示录。全书以讲座形式,讨论编辑应当具备的素质、修养和能力。 出版的理想理念,编辑的书事书情,做书的感觉感悟,尽在作者现身说法中,给人以启发和灵感。 三联书店原总编辑李昕,以从事出版三十多年的丰富经验,结合大量精彩、鲜活的案例,讲述编辑的思路和策略、经验和教训。通过《邓小平时代》、《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等经典图书的出版过程,以及与杨绛、傅高义、杨振宁、王蒙、金庸、李敖、李泽厚、刘再复、何兆武等作者成功合作的故事,让你了解出版人应有的使命、情怀、智慧和担当,从而得窥出版的真义。
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原中国图书商报)策划编辑的《中国书业年度报告》已经在本馆连续出版了6年,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和影响力。该书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从每年上千万字的报道中,精心遴选了其中的精彩篇章,按照“年度专题”、“年度大势大事”、“年度焦点热点”、“年度细分行情”、“年度传媒新媒观察”、“年度数据分析”等板块重新加以编排,既关注了上年中国整个出版传媒业的大趋势,又贴近产业市场一线;既侧重了一个年度的大脉络,又适当增加了对下一年度的前瞻预测,与其他同类型的出版业年度报告相比,有着鲜明的特色、专业的品质、一线的实务、市场的真切和数据的实用。由本馆编辑出版,也体现了作为中国现代出版发轫者的重担和行业领军意义。“中国书业年度报告”(2014~2015),参照以前惯例,与上一年度相比,重新补
本书是英国 图书版本学家大卫·皮尔森撰写的图书简史,侧重于介绍图书作为文本载体之外的价值,特别是作为人类文化历史见证的意义。全书图文并茂,例证丰富,知识性和可读性兼具。尤其在传统书籍及出版业面临转型的当下, 有着丰富的现实意义。
《一个书店经理的自述》为作者对自己五十多年年来的出版发行工作经历的回顾与总结,是对以往主要经历的精心梳理。正文分为九个章节,附录收集了十篇作者已经在其他地方刊发过德文章,有对自己一生的历史回忆,有对工作期间领导、同事或师友的深切怀念。
本书收集了这次讨论会的论文。研讨会的计划是在北京与法国专家们一起合作才形成的,它肯定了交流的丰富与多样性。作为简短总结,我要说,重新回顾研讨会的过程,我们要感谢的人很多,这也是友谊的证明。我们在此仅能列举一些主要组织机构,首先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国家图书馆,他们支持了这个项目,并在善本部这个久负盛名的地方承办会议,这里对于中国和欧洲的历史学家是多么有象征意义啊。另外,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一直努力使活动取得成功。在此,我们向所有人表示诚挚感谢。后,这项工作并不会以这些论文出版而结束,这些论文标志着我们共同进行的新的交流和研究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