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欣著的《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徽州传统村落为个案》通过综述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对传统村落的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实践,介绍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探讨徽州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存在现状以及文化生态变迁。通过考察徽州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情况,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的关系,探索徽州传统村落保护的途径。最后,作为全书总结,探索以村落为单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模式。
由张义编著的《延庆竹马》为文联非遗丛书中的一本,共讲述六部分内容:靠前部分为中国竹马文化概览,第二部分阐述了延庆竹马概述,第三部分是延庆竹马的技艺特征,第四部分是延庆竹马的相关习俗,第五部延庆竹马的文化性,第六部分延庆竹马的发展。本书的出版为延庆竹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和保护产生了积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世代相承、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极具地方特质与内涵。黄世东、阚知编著的《砀山印记》是对砀山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的详述,包括毛笔制作、年画、四平调、唢呐、王集王接骨膏药、蓝印花布、蝌蚪文等等,展示了砀山传统技艺、美术、戏剧、音乐、医药等方面珍贵的不可再生文化资源。这些非遗蕴含砀山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文化意识,体现其生命力与创造力,是砀山历史文化的特殊印证与古老记忆,对其进行系统记录与深度发掘,对于保护、抢救、利用、传承砀山地方文化有所助益。
目前,东台市拥有董永传说、东台发绣两项非遗;弶港渔民号子、溱湖刻纸、东台陈皮酒酿造技艺、东台鱼汤面制作技艺四项省级非遗;许河杂技、彩绘葫芦、时堰木雕等三十三项盐城市级非遗;麻虾酱制作技艺、富安桑茶制作技艺、瑶台音乐等十七项东台市级非遗。本书以四级非遗五十六个项目为主要内容,并附相关照片,向读者介绍东台非遗概要,对了解东台的文化遗产起到以管窥豹的作用,具体的出版价值。本书适合对东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传承人。
本书一括六个章节。章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文献综述、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主要描述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环境、传承状态和传承实例等概况。第三章基于对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状况的宏观把握结出其中的传承方式而提炼出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模式。第四章详细分析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变迁及其特征。第五章详细描述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变迁的动因,其实也是对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变迁原因的全景呈现。第六结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规律,审视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并扩展到对整个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的传承提出建议和启示。
为寻找、挖掘和展现贵州省贵阳市文化遗产保护故事,让公众深入了解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本书以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讲述群体,汇集了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的珍贵史料,记录了个人传承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涯和经历,以及对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发展的建议,旨在展示改革开放以来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工作业绩、感人故事、先进事迹等,让古老的文化印记得以长存。
主要内容:依据国际、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对我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框定。对保存和流传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沿海地区与海洋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中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六讲/海洋人文通识系列教材》特色: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谱系清晰、完整:文字翔实、通俗;资料引用广泛。适用范围:《中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六讲/海洋人文通识系列教材》可供开设人文通识课程的普通高等院校使用。
本书总结了2015年我国非遗保护发展的新语境、新特点、新问题,并试图提出非遗保护的新对策,其中各分题报告针对非遗各门类保护现状,提出问题阐发思考;年度热点选取非遗法律保护、非政府组织与非遗国际合作、“社区”在非遗语境中的界定等问题,进行专题探讨;并首次囊括澳门非遗保护,解读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路径。
《厂甸庙会》为文联非遗丛书中的一本,共讲述六部分内容:部分为北京的庙会的概述,第二部分阐述了琉璃厂与厂甸庙会,第三部分是厂甸庙会是读书人神往的“蓬山”,第四部分是厂甸庙会是淘宝的胜地,第五部是远去的画棚子,第六部分论述了厂甸庙会上的诱人小吃。本书的出版厂甸庙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和保护产生了积极作用。
皮影,世人称之为“戏剧艺术的活化石”、“活的绘画”。中国是皮影戏的故乡,十三世纪初,蒙古大军将皮影带到中亚,从此历经五个世纪,逐步由波斯传入埃及,再传入土耳其,最终进入欧洲,并成为现代有声电影的前驱。关中,指中国陕西的关中地区,或称关中平原、关中盆地,其范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倚秦岭,北临“北山”,渭河纵贯其间,东西长约36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包括西安、宝鸡、成阳、铜川、渭南五市及杨凌示范区。
《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岷州花儿选集》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和介绍岷县花儿的形成和发展的著作。编者历时两年搜集整理并注释完成了该书。全书将岷州花儿分为四大类(爱情花儿、时政花儿、谜语花儿、本子花儿)进行编排,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从事花儿研究将近50年来所罕见的谜语花儿也收入在了本书中。
本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系列中的一本。该系列全面梳理20年来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成果,经筛选、整理后结集成书。 本书是口头传统卷,分为七个部分,是近20年来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论文,包括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说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高水平论文。
2010年,原崇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力量深入社区、学校、旅游群体,挖掘、搜集、记录和整理至今还在民间流传的天坛传说,并将采录来的文字记录稿编辑成书,以期天坛的传说故事能继续在口头传承的方式之外,也以其“第二生命”——记录文本,在更广泛的读者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这无疑是对以口头传承为传承方式的民间文学进行保护的一个重要措施。近几年来,笔者一直在关注着北京市的民间文学发展的前景及其保护工作,也曾应邀为原崇文区(现崇文和东城两区合并为新东城区)准备下社区去进行调查搜集天坛传说的社区文化干部朋友们讲过课,故而,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编者要我为之写序,所以我很高兴地答应了。谨以上述文字表示我对这部传说集的出版的祝贺。
《合肥非遗》从发掘整理文史资料的角度出发,不仅全面系统地整理出合肥市已经批准备案的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正面抢救性搜集整理了广大文化工作者在非遗调查保护中涌现出的典型人和典型事,同时记录了众多非遗传承人创新发展的精彩故事。这对于发挥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是有意义的。《合肥非遗》在注重文史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同时,兼顾通俗性和悦读性,文风优美,笔调清新,确实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