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热”、“遗产运动”是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一个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对遗产的认识和实践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知识体系——遗产学:一门既关乎历史,又关乎现实的学科。之于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五十多个民族的国家来说,我们拥有古老、丰富的遗留和遗存;但之于我国的学科和学术研究来说,遗产学却是一个崭新的领域。
《景泰蓝》通过对北京工艺美术具有代表性的景泰蓝技艺的起源,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艺术特色、技艺工序过程、传承方式和传承谱系的介绍,深入地展现了北京工艺美术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工艺文化价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出良好的文化空间和学术氛围。
《北京金漆镶嵌》从发展历史、制作过程、技艺传承等多方面对金漆镶嵌进行了一个全面介绍,向读者展示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金漆镶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主要概述了北京金漆镶嵌的历史渊源、工艺特点、种类、制作工艺、技艺传承等方面内容,并提供了北京现代金漆镶嵌的经典作品供读者赏析,体现了其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价值,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点。
本书分别从作者、审稿人、期刊编辑从角度阐述了科技期刊各相关方在期刊出版伦理方面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书中首先介绍了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及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及管管理,继而从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同行评议、期刊编辑和出版者等三个方面分别阐释了相关的伦理规范和职业道德,并从期刊的著作权管理、期刊对学术不端的认定和处理、应用现代技术手段防范学术不端等方面为期刊编辑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南。此外,本书还系统地介绍了主要的国际编辑出版伦理道德规范或指南,并以附录形式汇集了有关学术道德建设的政策法规。为方便期刊编辑部与作者和审稿人沟通,书中还汇集了代表性的有关出版伦理和学术不端处理的信函范本和样表。
《香山传说》根植于香山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全书分“风物传说”、“名人传说”、“曹雪芹传说”、“帝王传说”和“满族传说”五个单元,40多篇,八万余字,图文并茂,版式新颖。茶余饭后慢慢读来,令人感到原汁原味的朴实之美,同时,也增添了些许对当年口述老人的“传说故事今犹在,不见当年口述人”的悲凉之感。
“地图上的中国”系列图书利用地图作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载体,通过地图搭载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自然地理、当代发展等内容,同时在纸质图书基础上开发可视听化的电子读物,达成融合传播效果,帮助广大海内外读者 好地了解中国。本书分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四大部分,对中国的56处世界遗产逐一进行了介绍。这些世界遗产集中展现了中国美丽的自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中外读者 深入地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口。全书图文并茂,在有限的篇幅内很好地呈现了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独特魅力。
本书是从基础理论方面系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拓荒之作,同时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所做的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和初步的尝试。本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探讨,力求深入系统,供广大该方面的工作者阅读学习。 本书站在历史与文化的总体高度,从国际两个视角,全方位地、系统而深入地回答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关心的问题,而且还切实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程提供了宏观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对于启发人们更深入地思考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的理论问题,对于科学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本图是为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苏州召开,向世人介绍和宣传有关世界遗产知识和如何保护世界遗产而编制的。图集由地图、文字、照片三部分组成。地图由中国遗产分布图、遗产所在省、区、直辖市分布图和每处遗产平面图及部分遗产周边扩大图。文字主要根据每处遗产的信录的标准介绍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另以遗产地照片配合地图及文字内容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 精装大16开本,彩色印刷。是为迎接于2004年6月28至7月7日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而编制的。图集以地图、文字、照片为表现形式,介绍中国29处世界遗产的有关情况。 图集的基本资料(地图底图、文字描述、照片)均由全国各遗产地的管理单位提供手原始资料,保证了内容的性和可靠性。 地图部分由总图、遗产所在省、区、直辖市地图和每处遗产的扩大图组成,由远及近地反映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花好月圆:广东中秋节》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出知识性。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二是呈现立体性。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三是体现通俗性。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
本文集收录了包括鲁锦制作工艺、扒鸡制作工艺、中医按摩技法、木版年画雕刻等共1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们都属于手工技能类,也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特别是它们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稳中有降不相同。本书根据它们的存在状况,从如何保护和发展方面对它们作了进一点的分析。
足迹遍及闽南地区。其间,一次一又一次真切地感受泉州南音这个古老乐种的脉搏跳动,慢慢地领悟到这个民间乐种生命形态延续的真谛,并从其当下生存状态中解读出闽南人生存方式、生命形态的一种展示,是闽南区域文化的一种象征。从区域文延续的角度而言,泉州南音文化的承传与闽南其他传统文化样式互为依存,其文化精神与形式的同步延续、保存将对闽南文化的传统继承、当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像闽南文化这样续统古代中原文化的区域文化,我们更应该从中华文化延续的高度,在更广阔的视野,去认识保护、延续的价值和意义。
足迹遍及闽南地区。其间,一次一又一次真切地感受泉州南音这个古老乐种的脉搏跳动,慢慢地领悟到这个民间乐种生命形态延续的真谛,并从其当下生存状态中解读出闽南人生存方式、生命形态的一种展示,是闽南区域文化的一种象征。从区域文延续的角度而言,泉州南音文化的承传与闽南其他传统文化样式互为依存,其文化精神与形式的同步延续、保存将对闽南文化的传统继承、当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像闽南文化这样续统古代中原文化的区域文化,我们更应该从中华文化延续的高度,在更广阔的视野,去认识保护、延续的价值和意义。
古典家具是中国悠久灿烂的艺术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京作硬木家具是在明清宫廷家具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到清康熙、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本书主要著述了龙顺成的历史由来、演变和传承过程,介绍了非遗项目——京作硬木家具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制作、修复技艺。
本书是从基础理论方面系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拓荒之作,同时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所做的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和初步的尝试。本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探讨,力求深入系统,供广大该方面的工作者阅读学习。 本书站在历史与文化的总体高度,从国际两个视角,全方位地、系统而深入地回答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关心的问题,而且还切实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程提供了宏观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对于启发人们更深入地思考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的理论问题,对于科学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上海港码头号子有着质朴的曲调和唱词,淳朴高亢的歌声独具魅力,其中的音乐元素被广泛采纳到歌剧、淮剧、京剧之中,是独树一帜的艺术遗产。源于劳动、源于生活的码头号子,是见证历史的“活化石”。 上海港码头号子充分展现了码头工人的生存状况、工作特点和精神面貌,记录了码头搬运这一产生在特定情况下的职业在同一场景不同年代的缩影。从码头号子中,我们可以感触码头工人的心声,体会近代上海工人阶级的昂扬斗志和奋发的精神面貌。一首首码头号子,不但让我们了解到搬运工人生存状况的变化,而且也让我们走入了码头工人的心灵世界。 上海港码头号子也使我们领略到了那一段时期内上海历史甚至中国历史的变迁,综观上海港码头号子的发展,从一个方面见证了上海乃至中国从封建社会时期到殖民地列强统治,以及从新中国的成立
《象牙雕刻》通过对北京工艺美术具有代表性的象牙雕刻技艺的起源,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艺术特色、技艺工序过程、材料及工具应用、传承方式和传承谱系的介绍、很好作品的汇集,深入地展现了象牙雕刻技艺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学术价值和工艺文化价值,并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出良好的文化空间和学术氛围。
圆明园坐落于北京西北部,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畅春园和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园三园。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赐给胤禛的。自此之后,历代清帝不断修建扩展,前后历时200多年。鼎盛时期的圆明园,全园面积5200余亩,包括150景,有“万园之园”之称。历代清帝日常生活起居、朝会听政、接见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基本上都在圆明园,只有登基大典时才回到紫禁城。皇亲国戚和王公大臣为了晋见方便,也在圆明园周围建起了许多宅院园邸。可惜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于1860年和1900年,竟先后遭受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洗劫焚毁,成为中华民族心灵上痛楚的一块伤疤。 本书共有五章,分别为圆明园传说概况、景观传说、帝后故事、官员百姓故事、圆明园传说之其他故事。共69篇小故事,文字优美,趣味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