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李景林教授三十多年来儒学研究的精华选录。选编分“儒之教”“儒之智”“儒之学”“儒之境”“儒之史”“儒之文”六大主题,从儒学的教化观念、智慧启示、治学方法、境界探索、历史变迁、文化理念诸方面展示作者的儒学思想。作者归宗“教化”,建构起一套有本有原的儒学思想系统,在学界独树一帜,为当代儒学的返本开新和创造转化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本书是李景林教授三十多年来儒学研究的精华选录。选编分“儒之教”“儒之智”“儒之学”“儒之境”“儒之史”“儒之文”六大主题,从儒学的教化观念、智慧启示、治学方法、境界探索、历史变迁、文化理念诸方面展示作者的儒学思想。作者归宗“教化”,建构起一套有本有原的儒学思想系统,在学界独树一帜,为当代儒学的返本开新和创造转化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帝国的惆怅》是易中天对帝国制度的反思。中西历史的进程,是一个“交相胜”的过程。有时候我们比人家好,有时候人家比我们强。麻烦仅仅在于,人家比我们强,是在近现代。我们的风光靓丽,却已成明日黄花。这才让人惆怅。惆怅,就是失落、怅惘、迷茫,即”怅然若失”,因为我们原本不该这样。 这就必须反思秦汉以后的帝国制度,甚至反思帝国之前的邦国制度。但顺藤摸瓜,由近及远,还得从帝国说起。何况我们的成败得失,包括汉唐盛世之辉煌,鸦片战争之惨痛,也确实跟它息息相关。事实上,一种制度能够实行两千多年之久,又居然会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必定是有利有弊。没有利,就不会存在;没有弊,就无须革命。所以,帝国必须终结,也一定会终结。终结之后,留下的就是惆怅,还有教训。 《帝国的惆怅》以人性为视角,以故事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