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20世纪30年代震惊中国和世界的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丰碑上。红军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红军长征过程中形成的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与人民大众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象征,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华民族自强向上精神的象征。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弘扬长征精神,对人们特别是对广大青年进行受国主义、革命理想、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人民服务等方面的教育,特写《红军长征轶事》。
本书分为两册,是在戴逸先生1954年开始讲授的中国近代史课程讲义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的。册主要叙述两次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的史事,初版于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的全面系统而简明的高校近代史教材;第二册主要包括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内容,写成后由于种种原因,从未公开发行,直至2008年才与册一起出版。本书叙述详尽、视野贯通、思维缜密、见解精微,书中构建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军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的一个“怪胎”。四川军阀在蜀地割据自雄,拥兵自重。或纵横捭阖、翻云覆雨,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或诛求无厌、巧取豪夺,勒派饷款、聚敛财富;致战事频发、经济疲敝,兵匪肆虐、百姓遭殃。本书,收录大量四川军阀统治时期的军阀或参与军阀混战的军、政人员亲历的回忆文章,举凡四川军阀的产生、发展、消亡,军阀时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在书中均有详述。
本书是美国传教士香便文1886年在伦敦出版的《岭南纪行》的后半部分。1882年10-11月间,香便文和冶基善陪在海南岛进行了为期45天的徒步考察。他们从海口出发,走西线经过琼山、澄迈、临高,从儋州南丰进入黎区,沿黎母山西侧向南翻越白石岭,到达今琼中县的红毛镇。因受汉族商人蒙骗,不得不掉头向北,出岭门、下乌坡、走船埠,一夜漂流至嘉积,然后返回海口。他们一路调查当地民俗和人文风情,观察自然地理和动植物,收集植物标本,并一路治病救人,完成了这次非凡的考察旅行。此书不历史学、人类学和博物学价值,也有文学价值。香便文用简洁、清晰、流畅且带美感的文笔,描绘了一幅19世纪晚期海南岛真实的社会生活画卷。此书以其纪实手法和真材实料,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影响很大,一出版,包括《自然》(Nature)、《皇家地理学会会刊》(PRGSL)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将取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其中三分之一为次披露),编辑成册,全面呈现从鸦片战争到军阀混战动荡巨变的中国百年近代史,期望能帮助历史学家、读者直观地认识、思考这段历史,回顾反思其间的辛亥革命这一开创性事件。 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加速清王朝覆灭的关键,促成了亚洲个共和国的建立,这一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是必然,还是偶然?慈禧太后、康有为等保皇派,梁启超等立宪派,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袁世凯这类军阀,严复、蔡元培等教育家……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功过如何认识?这些问题不断在海内外学者中引发激烈的辩论。各地学者对辛亥革命遗产也有不尽相同的解释。抛开派别的分歧,所有中国人都将那段动荡岁月视为“百年忧虑”或“百年屈辱”,其中蕴含的情感至今萦绕在人们心头。 作者通过历
本书是五十年来中国会党史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作者基于二十余年的档案和文献资料搜集利用,兼采宏观研究与微观考察的方法,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近代会党的产生、发展、影响和作用,填补了许多长期无人问津的空白点,勾画出中国近代会党史的清晰脉络和轮廓,并将会党问题放在中国近代经济变迁、人口增长、社会结构变动和政治变革的大背景之下,对许多重大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与阐述。
本书作者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晚清报刊与近代史学兴起的关系进行梳理,勾画出晚清报刊与近代史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图。全书共分五个部分:晚清报刊与中西史学的交汇;晚清报刊与史学大众化的走向;晚清报刊与史学社会功能的加强;晚清报刊与史学教科书中的新史学;晚清报刊与史学学科化的前景。 本书作者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晚清报刊与近代史学兴起的关系进行梳理,分五个部分: 西学东渐:晚清报刊与中西史学的交汇 走向社会:晚清报刊与史学大众化的走向 文化先锋:晚清报刊与史学社会功能的加强 培养新民:晚清报刊与史学教科书中的新史学 学术专攻:晚清报刊与史学学科化的前景 勾画出晚清报刊与近代史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图。
18世纪是整个世界酝酿着空前变革的重要时代,对这100年历史的研究早已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 对于中国来主,18世纪同样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在这100年间,全国人口数量翻了一番,首次突破3亿大关;番薯、玉米等美洲农作物新品种在内地广泛引种,由于中外贸易的发展,数以亿计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在这100年间,传统经济、文化、学术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康乾盛世”。 全书共分9卷,它试图对18世纪的中国历史展开全景式的论述,并立足于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有可比性的方面进行比较。因此,它有别于通常所见的国别史和断代史,其特点是按照政治、军事、边疆民族、经济、农民、社会、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等范畴,对这一时期的中国作出比较宏观的、综合性的历史分析。
“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 在《三十自述》里,梁启超曾这样描述自己出生的时代背景:“余生同治癸酉正月二十六日,实太平天国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学士曾国藩卒后一年,普法战争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国罗马之岁也。”然而生在这“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大时代里,也注定了其一生的跌宕起伏。 本书以梁启超的一生经历为纵轴,以梁启超与康有为、袁世凯、严复、孙中山、杨度、宋教仁、蒋百里、胡适、徐志摩等人的交往为横轴,以点带面、以人带史,以宽广的视野和宏大的格局讲述了晚清民初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以梁启超为中心再现了时代大变局中一代知识分子的担当、求索和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