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一个时代的经典。全书从鸦片战争讲起,一直叙述到其时正在进行的抗日战争,用明白通畅的字句将近百年的史事浓缩在短短五万余字的篇幅里,主题鲜明,史论兼具,是一本人人都能读、也人人都该读的近代史。 本次再版,校订文字的同时,也收录了包括甘博、汤姆逊等在内的诸多同时期来华外籍人士所记录的珍贵影像、图片六十多幅,多为华语世界首次呈现,在丰富和完善内容的同时,也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历史情境。
曾国藩做事看起来慢,其实却是很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死功夫,不留隐患,日积月累,便无人可以超过。 曾国藩自幼读书就用笨功夫,不读懂上一句,绝不读下一句,一篇文章连读几十遍才勉强成诵,连躲在床底下的小偷,都忍不住钻出来替他背了一遍;当了翰林后,为了见上军机大臣穆彰阿一面,他天天写诗文呈送,一连被拒了13次,最后硬是把穆彰阿给感动了; 曾国藩做任何事都不投机取巧,打仗更是将这种“尚拙”的哲学发挥到了极点。 曾国藩打仗从没有用过锦囊妙计,而是信奉“结硬寨,打呆仗”,日日不断地垒墙挖沟、筹备火炮,绝不主动出击,直到把太平军困得人心惶惶、士气全无,再慢慢攻城,最终用四场胜仗解决了太平天国这个大患。 曾国藩深谙“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的道理:不走捷径、扎实、一步一个脚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本书真实地记叙了无锡王家百年来闯荡上海滩的精彩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二十世纪上半期,民族资产阶级 乱世出英雄 的种种传奇 王尧臣、王禹卿兄弟原本南宋朝廷御林军的后代,岁月潮汐中,他们成了一肩行李到上海的弄潮儿,十里洋场,商海沉浮,几致危殆 命运把他们与荣家兄弟连在一起,共创基业,同挽狂澜,还是亲家,与军阀、官僚、洋人、流氓频频过招,终成为中国*的面粉企业 福新面粉公司的实际掌控者。他们后代的经历亦波澜壮阔,代有人出,有在五卅运动中冲锋陷阵的青年革命家王启周,有在港台经济中大展身手的王云程,有中共地下党的老朋友曹启东,有改革开放后来沪创业的王建民 他们与沙逊打过官司,与秦邦宪、陆定一办过报纸,帮助过邹韬奋在沪治病,跟杜月笙有过经济上的合作,跟吴国桢也 沾惹 了一些交往。王尧臣与王禹卿昆仲
......
《中国历史故事集:战国故事(修订版)》不但是一部 的历史读物,也是一部 的语文读物。林汉达先生精心选取材料,进行修订和编写,将历史生动风趣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严谨中不失活泼。《中国历史故事集:战国故事(修订版)》上起“三家分晋”,下至“统一中原”。
《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在张氏印象里,张作霖吃饭,四菜没汤;张作相节俭,一个鸡蛋分两餐;叶公超好色,顾维钧风流;蒋介石只剩下了个派头;汪精卫、陈壁君的奇妙夫妻档;胡汉民发牢骚;孙中山一句话论东北局势;郭松龄宁折不弯,吴佩孚浪得虚名;阎锡山见风使舵、张宗昌能战、孙传芳不甘寂寞;以及溥仪溥杰,没落的皇室家族的种种……张氏的口述,随兴而谈,随意而至,流于细碎,却趣味盎然,更往往于不经意间,好比在历史的铁屋子里,开出一片极窄的天窗,露出来的,是遍寻史书也不能得的真实。
枭雄难为袁世凯 著史当如唐德刚 上自孙文缔造共和肇始,下逮蔡锷护国运动兴起,寥寥数年,此乃袁世凯当国之年,国可谓不兴,民可谓不幸。 袁世凯如何在晚清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政府之间养敌自重以觊觎总统宝座,宋教仁刺杀案的历史谜团到底暗示了什么背景,孙中山的个性对他改造国民党以谋求革命有何影响,袁氏当国时期的内政外交如何复杂多变,筹安会“六君子”与袁氏政府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不该遗忘的古德诺教授的政治理念是什么。唐先生凭借其一贯的学者气节,不依风附草,不人云亦云,坚持论从史出,坚持言必有据。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从构成中国由前现代向“现代”转变进程底蕴的本土性知识资源的分析入手,讨论了由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构成的中国现代国家形成及发展的“根本性议程”或“建制议程”如何在19~20
本书作于1932年 一 二八事变 后的北平,开拓了爱国谍战题材的先河。书中描写了两个青年男女为抗日救国而牺牲爱情甚至生命的感人故事。小说女主人公舒剑花是*情报机关的一名间谍,接受警备司令的命令,刺探敌人的秘密,与海盗密探队队长余鹤鸣周旋,致使义勇军首领华国雄产生误会,要与舒剑花决裂。可是华国雄却不知道他们的义勇军之所以能在夹石口一举打败海盗,正是舒剑花事前从余鹤鸣那里获取情报的缘故。当海盗准备大举反扑时,舒又奉命潜入县城,刺探敌人军情,不幸落入余鹤鸣的魔爪,英勇就义。
叶剑英是我国*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在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27年,在蒋介石和汪精卫大批杀害共产党人的严峻时刻,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他戎马一生,英勇善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1976年,叶剑英同志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一道,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国家。 1979年他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告台湾同胞书》,对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起了重要作用。于俊道编*的《叶剑英交往纪实》中收录了与叶帅有过交往的各界人士和在其身边工作过人员的回忆文章,通过一个个生动故事,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本书记载了日军从轰炸南京、进攻南京到南京大屠杀及日军在南京进行殖民统治到全过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南京大屠杀和沦陷时期南京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提供了十分重要到资料。由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是专门收容妇女难民到难民所,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这里成了日军实行性暴力到重要目标,作为该难民所的负责人,魏特琳的日记是揭露侵华日军性暴行最具说服力的证据。魏特琳女士爱憎分明,感情真切,想象力丰富,其日记文笔优美流畅,可读性强,其日记对揭露日本到法西斯暴行具有重要到价值。
本书从“狱事沧桑”、“炼狱精英”、“毙狱”、“狱史钩沉”等多个侧面和角度叙述描写了提篮桥监狱的身世和历史、典故和人物、往事和现状,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和可读性,是中国部横向描述提篮桥监狱的纪实读物。
《唯有人文足千秋》是我国历史学家葛剑雄先生的一部针对大众读者的中国历史文化普及性读物。作者在书中探讨了很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问题,以“大家写小书”的形式引发读者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关注和思考。该书共选取二十余篇代表性的文章,共计十余万字,以随笔的形式,充分展现了葛剑雄先生在人口史、移民史、地图测绘、环境变迁等方面的深厚造诣。作者以学术的视角,从历史发展的维度书写,内容深刻,语言典雅又通俗。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知识和意趣。
《1912-1928:文武北洋·风流篇》以人物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实地探访历史遗迹,爬梳史料,带着温情与敬意亲近杨度、章士钊、李大钊、陈独秀等北洋时期代表人物,追述他们在晚清民国大变革时代中的升降沉浮,以崭新的视角,生动的笔触,还原了北洋时代的风貌,颠覆了人们对北洋的既有认识,呈现出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间的政治生态、人物风采。
本卷辑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南方大山间的小小苏联一“苏维埃运动”侧影》、《“粗风暴雨!粗风暴雨来啦!”》、《痞子文化及“士改”》、《伟大的事物,可能是危险的事物——中国农业合作化始末》、織简:1958——兼析民粹主义在中国》、《革命是怎样变成“伪革命”的》、《军管年代——程世清在江西》、《灯塔:1978》九篇历史纪实作品。 对于中国而言,1978年,决非一般里程碑的意义,其彪炳史册的辉光是:在一个从来缺乏英美改良传统、沉醉于法俄革命磅礴激情的国度。倘若说,在1949年、1976年以前,她尚不具备改良的条件,那么到了1978年,邓小平、胡耀邦、叶剑英等老一代共产党人,从根本上结束了中国未经宣布却实际长期存在的战争状态,及时而又坚决地把握住了一个契机,一个从此将革命变为改良的契机,从此——人性与人道的全面苏
《唯有人文足千秋》是我国历史学家葛剑雄先生的一部针对大众读者的中国历史文化普及性读物。作者在书中探讨了很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问题,以“大家写小书”的形式引发读者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关注和思考。该书共选取二十余篇代表性的文章,共计十余万字,以随笔的形式,充分展现了葛剑雄先生在人口史、移民史、地图测绘、环境变迁等方面的深厚造诣。作者以学术的视角,从历史发展的维度书写,内容深刻,语言典雅又通俗。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知识和意趣。
慈禧作为一个女人,早年丧夫中年丧子,晚年又觉得遭自己的儿皇帝背叛,她有苦恼与无奈。而作为晚清这艘破船的老船长,她时常困惑和迷茫,因为她的身后还有一群饱读“之乎者也”、总是把祖制和“爱国”挂在嘴边的保守派和清议派,一群满洲王公贵族和地方大员等既得利益集团,一群偏激而不顾现实的“热血青年”,更有西方的列强的船坚炮利和先进的政治制度……她虽试图励精图治、大胆改革,以使大清这艘破船驶向风平浪静的港湾,但她毕竟是个眼光有限又极其贪权的女人,人性的弱点在她身上被一一放大,最终功败垂成。 不过,既然她一心要当晚清这艘破船的老船长,那么就得为晚清这段屈辱史和变革史,背上千古骂名……
本书是当代最重要的思想者之一、学者余世存长期研习中国近代史的思想成果。作者坚持个人的史观和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坚持人性人情高于一时一地的道理、坚持个人的独立判断,回溯了大变局时代中一代中国人的命运和抗争,如邵飘萍、陈寅恪、张作霖、黄侃、顾维钧等。 作者试图找出这些历史人物与当下人的联系,深刻触动到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历史情感,是我们自身心量的
......
《民国的气质》选取秋瑾、吕碧城、张幼仪、宋清如、张可等7位女性,以娓娓道来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她们的故事,展现出一幅生动、细腻、感人的民国女性画卷,时代的烽烟、命运的流转、爱情的叹惋无不暗含其中。她们或美丽聪慧,温婉贤淑,或才智超卓,有胆有识,生活的年代跨越清末、民国以及1949年之后,在历史的惊涛骇浪和各自的人生磨难中,她们以自己的生命和品格唱出一支爱与美的长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