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有关义和团运动起源的问题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美国学者周锡瑞在本书中以详尽的史料、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方法将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作者对19世纪山东的社会、经济结构做了区域性分析,对中西文化的冲突进行了深入的历史溯源,尤其是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鲁西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如社戏、话本、民谣、尚武精神等都做了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了宏观历史概括,认为鲁西北的社会结构、中西文化冲突和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间的“互动”, 终导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甫一出版,立即引起 学术界的关注,先后获得美国的中国学研究的两个 奖——费正清奖和列文森奖,以及加州大学伯克莱奖。周锡瑞凭其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扎实的研究功底,使本书成为这个领域的扛鼎之作。
新春佳节是中华民族 隆重、 热闹、 吉祥、 温馨的节日。它历史之久、范围之广、民俗之繁、掌故之多,蔚为壮观。本书以说书讲故事的方式,生动讲述了中国传统广义上的春节长达五十余天的民间习俗和掌故传说。从腊月初八一直到来年的二月初二,每天都蕴含着知识。本书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国年”的通俗读物,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腊八节是源于佛教还是中国的土产?灶王爷、灶王奶奶究竟是谁?除夕的饺子有什么说道?初二的姑爷之间为什么总是产生故事?初三为什么不能出门?元宵节有什么来历?为什么说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和狂欢节?……这些有关“中国年”的疑问都会在书中找到答案。
本书突破以往西方学界强调政治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范式,从全球史的视角考察了1550至1949年近四个世纪中国社会在经济基础、社会形态和精神信仰层面的巨变,呈现了该领域新的研究成果,是了解16世纪以降中国社会变革的权威著作。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模塑了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作者运用大量史料,对中国社会复杂且深刻的变迁予以清晰的阐释,探讨了人口变化趋势、阶级结构变化,小农经济、商品贸易和制造业与信仰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对于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一直以来备受争论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李约瑟关于中国科技停滞的思考,以及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形成了言之有物的对话。此外,作者还描绘了他对于中国人的理解——友善和冷漠
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
本书是张恨水 抗战三部曲 中的第三部,讲述了1943年秋,日军为掠夺战略物资和牵制中国军队反攻滇缅,在华北方面出动了大量兵力,进逼常德。代号 虎贲 的74军57师誓死保卫常德,8000勇士 以一敌八 ,与日寇浴血巷战,坚守16昼夜,死伤殆尽。全师上至师长下至普通士兵,同仇敌忾,将生死置之度外,涌现出了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从外围作战到逐节瓦解敌人的攻势,全师官兵怀必死之心,让日寇每前进一步都付出血的代价。此战悲壮惨烈,日军战后以 凄绝 形容,承认中国军队的抵抗 堪为保卫上海战役后最激烈之一次 。张恨水先生赤胆豪情,写成这部 为57师阵亡将士请命之作 ,完全以真实史料和战争亲历者口述为基础创作,书中从师长到火夫全是真名实事,时间地点等与战史完全吻合。
本卷辑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南方大山间的小小苏联一“苏维埃运动”侧影》、《“粗风暴雨!粗风暴雨来啦!”》、《痞子文化及“士改”》、《伟大的事物,可能是危险的事物——中国农业合作化始末》、織简:1958——兼析民粹主义在中国》、《革命是怎样变成“伪革命”的》、《军管年代——程世清在江西》、《灯塔:1978》九篇历史纪实作品。对于中国而言,1978年,决非一般里程碑的意义,其彪炳史册的辉光是:在一个从来缺乏英美改良传统、沉醉于法俄革命磅礴激情的国度。倘若说,在1949年、1976年以前,她尚不具备改良的条件,那么到了1978年,邓小平、胡耀邦、叶剑英等老一代共产党人,从根本上结束了中国未经宣布却实际长期存在的战争状态,及时而又坚决地把握住了一个契机,一个从此将革命变为改良的契机,从此——人性与人道的全面苏
这是一个被称为“魔都”的城市,让无数人为之魂牵梦绕:汇丰银行大楼、中国银行大楼、沙逊大厦,在黄浦江左岸勾勒出 的城市轮廓;南京路上的霓虹,淮海路上的“香榭丽舍大道”,一步步见证它从小县城发展成 性大都市的沧桑巨变;石库门、亭子间、公摊水电的老房子…… “覅多管闲事”与“按规矩办事”是在这里 能节省精力、减少矛盾的处世之道;假领头、咖啡、海派西餐……这里的人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止。 这就是上海,让你眼花缭乱,让你常有惊喜,也让你见怪不怪。 上海之所以成为“上海”,是传统的意外,也是边缘的突破。跟随这本书走进上海,感受它的幸运和宿命,体会它的浪漫和市侩,观察它的蓬勃和阴影,从不同的侧面和具体的细节中,理解这样一座不太 但又追求 的城市有着怎样的过去,经历着怎样的现在,追求着怎样的未
海量珍贵史料曝光,无数颠覆性观点震撼登场。让符号化的近代历史事件回归原貌,让脸谱化的近代历史人物变得鲜活生动。作者将相关清朝大臣奏折、清朝文人纪闻、交战地地方志、西方侵略者战记、西方传教士回忆录、西方报纸记载熔铸一炉,互相比对揭秘历史真相。另类解读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全景式还原中国近代史1840至1885年你不可不知的历史细节!
作者引出“军阀主义”的概念,并沿用C.M.威尔伯关于“军阀主义”是“一种有组织的政治体系,其中武力通常是权力分配和制定政策的决定因素”的定义。这样,军阀政治统治时期的社会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形成的政治系统,就成为作者主要关注的对象了。换言之,对个别具体的军阀的政治行为进行描述,并不是(或并不仅仅是)本书的研究要旨,而是通过“角色”的分类,然后加以系统分析的方式,从而凸显历史描述与政治分析的 结合点。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本书的研究路径是“避免对角色作出评价”,而重点在于对体制进行分析。 章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论框架,论证其理论体系的依据;第二章从历史实证的角度,简单叙述了中国军阀派系的起源;第三章至第七章从关系、兵源、训练、 及其经济等诸多侧面,对中国军阀政治系统的各项要素作出
内容简介: 在日期间,萨苏从日军档案、记载中搜集到了大量关于八路军、东北抗日联军、新四军、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的抗战资料,根据这些珍贵的史料,并与中方记载相比对、相应证,萨苏撰写了《日军眼中的中共抗战》系列丛书。 在第一卷中,萨苏依据《华北共产军情报汇总》《共产军编成表》《支那共产军现势》《赤色支那》《大东亚战争秘录》《丸》《陆军航空兵科志》《赤色支那究明》《华北战记》《陆军步兵漫话物语》《一亿人的昭和史》《昭和三十八年第十九大队结队祭纪念集》《军令甲第十八号》《写真周报》《战阵训》《华北驻屯军肃正作战指要》《三兵辎一第六十二号机密书类处分报告》等日方罕见档案、日军战史、日军老兵对战争的回忆及照片,同时参考中方记录、中国盟军及第三方人士提供的资料,细腻重现了八路军抗战的种种细节
本书探讨了国民政府时期北平市长的施政理念和治市举措对北平城市发展的作用,以及北平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以何其巩、张荫梧、周大文、袁良、秦德纯、熊斌、何思源、刘瑶章等几位市长为核心,按城市建设的主要方面,如社会管理、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交通(电汽车、道路)、公用设施(自来水、电灯、电话)、市政建设等,选取重点,分别进行研究。梳理了他们的做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总结了其施政经验和教训,为当今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借鉴。以整理馆藏档案为“内部” 成果,同时兼顾史学界的“外部”研究,通过档案研究来见证历史,探讨北平市长的施政思想、北平时期的城市发展。
225篇珍贵日记, 11场重大事件, 128位国民党高官将领上演过的历史舞台剧。 《蒋中正日记揭密——从风雨飄搖到大局初定》选择在蒋中正人生起伏、事业最重要、斗争最激烈关头的历史事件,力求真实再现蒋中正的心境: 蒋中正准备撤守台湾; “外蒙古案” “”退出联合国; 阅读本书,你将进入中国当代历史上这个风云人物的精彩内心世界。
本书立足于坚实的学术研究,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将抗战时期工矿企业的大迁移及其影响全景式地呈现出来。
对于清朝的平民来说,帝国 突出的代理人不是皇帝任命的官员,而是衙门县的办事员(书吏与差役)。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对这些极为重要的人物所知甚少。作者从四川巴县丰富的档案资料中,带我们走进县衙,从实际执行者的角度, 次详细地审视地方行政实践。本书关注的问题主要有:县里的书吏与差役是谁?他们是如何被招募和组织?纪律和奖励有哪些?在衙门工作的经济基础是什么?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以及如何使自己在清政府中的角色合法化的?他们的利益和做法对帝国政府有什么影响?
《中华民国政要手迹》选编了民国时期政坛102位要人的208幅文件和作品,并配有人物的像片和简单介绍,按姓氏笔画为序编排。从内容上来看,有誓词、公函、信札、任命、书跋、手稿、题辞、挽联、墓志铭等;从形式上来看,有横披、立轴、对联、信笺、刻石等;从字体上来看,真、草、隶、篆也都有涉及。不仅具有的资料性和历史研究价值,而且具有的书法鉴赏价值。
本书为“抗战大迁移丛书”之一,研究对象为抗战历史中文化机构的内迁。本书致力于第1次全面系统地叙述了文化机构(古物、图书、新闻出版、艺术团体)的内迁经纬,而不止于对文物内迁的介绍;就文物内迁而言,增加对省市博物馆内迁的介绍,如南京古物陈列所古物、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内迁等;在梳理史料与他人成果的基础上,作适当的学术评价,力求做到史论结合,深入浅出,使专业学者和大众读者都能有所获益。
本书从抗战的宏观视角,详细梳理和介绍了在国家命运岌岌可危之际,银行、保险、证券、印钞等各金融机构,如何实现地理空间上的大转移,以及国家经济命脉如何抵御敌伪之金融破坏,筹措战费、稳定市场,直至取得抗战胜利。
225篇珍贵日记, 11场重大事件, 128位国民党高官将领上演过的历史舞台剧。 《蒋中正日记揭密——从风雨飄搖到大局初定》选择在蒋中正人生起伏、事业最重要、斗争最激烈关头的历史事件,力求真实再现蒋中正的心境: 蒋中正准备撤守台湾; “外蒙古案” “”退出联合国; 阅读本书,你将进入中国当代历史上这个风云人物的精彩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