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易,原名王锡(1917—1992年),河北省玉田县人。幼读私塾数年,打下古典文学基础。30年代进北京,上中学,后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两次东渡日本学习和工作。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教于北京二中、兰州西北师范学院、煤炭工业部和机械工业部业余学校、日本广岛文理科大学等。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劳动达20年之久。退休后患脑血栓,右偏瘫,用左手托着右手从事写作,《宫女谈往录》一书就是这样写成的。
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声名卓著,其专著《在中国发现历史》《历史三调》等受到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这部柯文先生治学中国历史六十载的回忆录,生动讲述了这位近90岁高龄学者的学术生涯及学术思想的发展之径,其间还穿插了他与导师费正清、史华慈及美国和中国学界同行的交流,以及出版专著时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2006年夏的蒙古国考察,是一次以中国学者为主、多国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的蒙古历史考察之旅,历时14天,行程2800公里。考古学者罗丰以详实丰赡的旅行笔记为基础写成此书,生动记述了一行人的甘苦和收获。一路上《蒙古国纪行(从乌兰巴托到阿尔泰山)》作者罗丰笔不离手,不放过点滴的个人感受和生活细节,他追摩前辈科学探险学者的风范,悉心记录游牧生活特有的风土人情,壮丽苍茫的草原美景,以及先民留下来的鹿石、碑铭、遗址、墓葬等,配合大量照片、手绘图片,使这部纪行成为一部难得的科考笔记佳作。
2007年,在《人文苏州:苏州名人故踪》起笔的时候,我想到的首先 是人与城的关系:苏州人原不应分新老乡寓,苏州乃爱苏州人之苏州。这个爱苏州者,既包括这里出生,也 包括到这里生括,当然还包括慕名来游的人。苏州历史名人甚多,本书不过聊尝一銮,难免遗珠有憾、挂一漏万,请 方家学者不吝正之。对于地方文化,苏州研究者亦甚众,本人在写作中也或多或少 借鉴和参考了诸师友的观点和材料,在此一并致谢。一起来翻阅《人文苏州:苏州名人故踪》吧!
《跨过厚厚的大红门》(新版)是章含之迄今最完整版的回忆录。
《森林帝国》是一部原创性史学著作,开创性地提出了“森林文化”“森林帝国”“中华五种形态”以及“文化统合”的概念。从文化史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解读我国东北地区的历史演进和族群发展。从森林文化出发,讲述满族的崛起和清代的建立与巩固。书中论述中华文明具有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海洋文化等五种文化形态,其中,森林文化孕育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直到满洲,文脉之承续,三千年不绝。以森林文化为纽带,统合农耕、草原、高原、海洋多元文化,形成多元一统的中华文明帝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文字优美……满是引人入胜的色彩轶事和历史考据。这本优雅的色彩宝典包含了你对色彩的疑问的全部答案。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年度好书评语 《色彩的秘密生活》讲述了75种迷人的颜色及其不同寻常的故事。 从金发到红发,从改变了战争方式的棕色到保护人类免受鼠疫之害的白色,从毕加索的“蓝色时期”到拉斯科洞窟壁上的木炭画,从朋克的酸性黄到与圣徒同名的凯利绿……在历史长河中,这些令人惊异的故事就像其颜色本身一样熠熠生辉。
本书是一部对比解读中西方名人的拍案惊奇之作,更是一次令人深思浩叹的历史探险。作者驻足于近代中西方社会激烈交锋、动荡转型的十字路口,通过那些主导、影响国运民生的风云人物,如康熙大帝和彼得大帝、慈禧太后与维多利亚女王、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等人在急剧变迁的历史关头截然不同的道路选择,透视近代中国迷失落伍的深层原因,剖析大国兴衰的关键节点,为的中华复兴之路寻找宝贵的历史借鉴。
现代大学的历史,多姿多彩。作者阅读过多种校史,有许多知识上的收获。无力也无心去为一个大学写史,更多的是自己的兴趣所致。这里对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中央大学的书写,纯粹是个人的叙事。每一个大学都有自己的历史,也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如果你认真听来,再仔细琢磨,会发现其中有太多的文学成分。捕风捉影,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是大学故事的“正常现象”,等同于民间故事一样的文学创作。故事的事主,多是文史教授,而书写或讲述故事的人,又多是喜欢舞文弄墨的文史学人(同事、弟子)。这样一来,大学往事中的故事,便成为承载大学传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感性工具。有许多故事,还不成文本,而是在大学校园里口头流传。这样有文本的故事和无文本的传说,共同构成了大学往事中的“故事”。陈平原将关于清华国学院的那些“非同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作为一位认可的文章大家,叶兆言对他写了四十年的南京有着独特理解。南京为他提供了一个讲述中国历史的平台,它不断被破坏、被伤害,又不断重生、发展;它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都浓墨重
本书上辑主要以读者熟悉的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为考察对象,探究那些被我们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隐藏起来的秘密。我们受过的历史教育常是总其大概,往往前因后果不完备,多种说法只取其一,这实际上很容易产生“错觉”:历 只有这样一种情况,或者历史情况本就是这样的。本书通过综述传世文献,结合新出土材料,推敲历史的细节,打破历史的“错觉”。读罢此书,你可能会有“原来如此”的感慨:原来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原来古代就有这些器物;原来古代有与 相似的行为方式;原来他们是同时代的,我原来记的居然是错的?甚至可能会出现对某个人物印象的“反转”,等等。本书下辑主要以大家熟悉的古诗文以及经典名著为考察对象,把这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放到历史语境中去考察,像破案一样,解开文章中的“暗语”,看看其背后隐藏着怎样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作为一位公认的文章大家,叶兆言对他写了四十年的南京有着独特理解。 南京为他提供了一个讲述中国历史的平台,它不断被破坏、被伤害,又不断重生、发展;它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都浓墨重彩,又以失意者退场;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沧桑。 在这部集其四十年写作大成的《南京传》中,叶兆言以史为纲爬梳剔抉南京历史: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秣陵,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历经东吴霸业、六朝金粉、南唐偏安、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南京如何一步步走来?秣陵、建业、石头城、建康,南京的古名称有何历史意义?从竹篱笆到明城墙,城市建制怎样演变?孙权、萧衍、李白、颜真卿、李煜、王安石、辛弃疾、朱元璋、朱棣、利玛窦、张之洞、孙中山,这些人物在南京留下怎样不朽的传奇?…… 叶兆言南京人立南京传,文学家
洋泾浜是一条存在很久的小河,无法考证它到底是什么时候形成的。19世纪40年代,因为上海属于五口通商之一,外来的洋人居其河之畔。尤其是英法租界的确定,它成了两个租界之间的界河,真正开始大大地有名了。但悲剧也从此而始…… 《中汇大楼》、《上海自然博物馆》、《维拉斯宾馆》、《上海市食品工业公司门市部》、《仁济医院》、《法租界公董局大楼》、《小花园》、《长江浴室》……本书记录了发生在洋泾浜周边的故事。
本书为“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是清代后期名臣梁章钜(1775——1849)的著作。《浪迹丛谈》十一卷,作于1846至1847年,杂记清末时事、人物、典章制度和扬州一带的名胜掌故等,还涉及古代名物、史事的考订,古代诗歌、碑铭、书画的评介,甚至傍及方药、及诗作。 《浪迹续谈》八卷,作于1848年,多记温州、杭州、苏州等地的名胜、风俗和物产,及明清某些戏曲、小说的旧闻和掌故。 《浪迹三谈》六卷,作于1848到1849年,内容多杂考古代的名物、年号、饮食等。 本书记载翔实,考订精当,文笔尚佳,也适合闲读。
中国发展出版社和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的品牌电视节目《传奇》强强联手,共同打造“传奇经典系列”图书,本系列图书分别为:《历史上的大征服》、《历史上的大迁徙》、《历史上的大骗局》、《历史上的大谋杀》、《历史上的大预言》、《历史上的大瘟疫》。 漫漫长河,悠悠古道,深邃而迷离,透过历史的经纬,抽丝剥茧,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曲曲悲壮的帝国征服之歌、一卷卷波澜壮阔的民族迁徙史话、一幕幕匪夷所思的惊天骇人听闻的惊世神秘预言,一幅幅触目惊心的人间地狱画卷…… 本套丛书很大一部分取材于澳大利亚LIC独家授权、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的品牌电视节目《传奇》。《传奇》系列电视节目来自14个国家的112家制作发行公司,并在全国百余家电视台播出,收视观众达上亿人。“传奇经典系列”图书将陆续为读者展示更多精彩内容。
《1901年》是在一种惆怅的心情中完完的。彻察丝缕而又探求大势——我想用激情内敛的叙述方式描绘出我们这个民族的面孔和表情。历史事件在《1901年》中并非叙述的主体,而是所有历史人物心灵“出卖”的背景,连贯的不是频发的历史事件,而是中国人纷乱的心绪历程。之所以选择了一百多年前的历史,是因为中国人千年不变的面孔在那段日子里突然表情急剧丰富起来。
《林达作品系列:西班牙旅行笔记》记述了作者在西班牙旅行的经历。面对西班牙既充满异域风情而又绚丽多姿的历史、艺术、人物和宫殿、教堂、城堡等文化精华,作者在描述其无与伦比的人文及艺术价值外,更把上千年来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糅进漫游的行程,使帝王将相、战火烽烟、山川景物,尤其是它走向现代国家的进程贯穿于全书,不但能让读者领略西班牙迷人的风貌,更能深入西班牙幽深的历史,洞悉它深刻而富于启示的社会演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