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历朝历代都有战事发生,军队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国家组织。然而我们对古代军事文化的了解更多来自于戏曲经典、影视作品和文学想象,其中必然存在诸多误解和失实之处。 《古代的军队》是袁庭栋先生潜心梳理和研究古代军事典籍的心血之作。全书从卒伍、将帅、训练、兵器、营寨、赏罚、粮草等事关军队胜败的方方面面展开讨论,旁征博引,例证丰富,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读物。
本书以中学历史老师为主要服务对象,书中所列专题都应是中学历史课中的重点和难点。撰写时,主要是阐述有关的论点,更多地是偏重于理论和分析,还必须注重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在这些前提下,根据需要也补充一些史料。总起来说,是力图体现一种历史观,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
读史求识,脱俗求真,是陈寅恪先生的遗教。我虽然不敢淡忘,但践行不得力,成效微乎其微。难当然是难的。自从唐朝人刘知几提出“才、学、识”三字诀,治史的规格就被推上新台阶。到了近代,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作出更具体的阐释:史识是讲历史家的观察力。做一个史家,需要何种观察力?这种观察力如何养成?观察要锐敏,即所谓“读书得间”。
《元代汉人世侯群体研究》细致罗剔史料,用心体察,对汉人世侯的夷夏观等思想文化方面的问题作了新的探讨。注意从宋人史籍中搜集史料,将汉人世侯及蒙元统治者对世侯的任用与金向宋的归明人及宋统治者对归明武装集团如李璃等人的控制模式,作比较研究。是对世侯集团诸层面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
历史学家顾诚先生治学谨严,一贯坚持“竭泽而渔”和“无信不征”的考实风格。在钩沉史料、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他撰写了一些短小有趣的文史札记,如《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谈我国史籍中有关熊猫的记载》《谈清官》《谈万寿无疆》《从李自成的诗谈起》《明代的宗室》等,既史料充分又颇有趣味。《顾诚文史札记:明朝没有沈万三》收入先生撰写的文史札记、随笔等共计39篇,大多篇幅短小、内容有趣、见解深刻。
中国历代统一战略是一笔丰富的战略文化资源,有必要认真地加以研究和总结。其实,古人在这方面早已有了清醒的认识。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就有总结宋代以前统一战略成败得失的强烈愿望,曾向学生表示过,他自己“尝欲写出萧何、韩信初见高祖时一段,邓禹初见光武时一段,武侯初见先主时一段,将这数段语及王朴《平边策》编为一卷”(《朱子语类》卷135)。今天,我们当然应该比朱熹有更高的境界从事这项工作,积极弘扬中华的军事文化传统,深入全面总结历史经验,从中汲取有益的智慧与启迪,为完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提供宝贵的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国家统一战略研究:王者无外》以满足广大读者了解中国走向统一的历史并领略博大精深的东方兵学的深刻内涵,无疑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本书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作者的旨趣是对西方历史哲学的研究,尤其是海德格尔对黑格尔历史哲学观的改造及其效应。作者认为黑格尔对于现在和未来的中国哲学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在于黑格尔提供了研究历史的系统方法。当然,这个时代已经不是单纯黑格尔意义上的时代了,根据作者的分析,已经转化成了生存和语言。这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俄罗斯与巴尔干:地缘政治视角下的历史探析》主要研究俄罗斯对巴尔干政策的演变、特点及原因,考察的是长时段下的俄罗斯对巴尔干政策的动态发展。在这个长时段中,经历了沙皇俄国、苏联和俄罗斯三个历史阶段,社会发展形态依次为封建帝国、社会主义大国和资本主义强国,因地缘政治的关系,俄罗斯始终对巴尔干兴趣盎然。 《俄罗斯与巴尔干:地缘政治视角下的历史探析》将俄罗斯对巴尔干政策放入一个长时段中进行论述,从纵向发展角度,对三个世纪以来俄罗斯对巴尔干政策的发展演变进行考察,以史代论,史论结合,动态地展示考察对象的演变轨迹,探寻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特点,从而发现影响考察对象发展变化的深层动因,深入分析了俄罗斯未来对巴尔干政策的走向,对了解当前俄罗斯外交政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中学历史老师为主要服务对象,书中所列专题都应是中学历史课中的重点和难点。撰写时,主要是阐述有关的论点,更多地是偏重于理论和分析,还必须注重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在这些前提下,根据需要也补充一些史料。总起来说,是力图体现一种历史观,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
《古乐经传全书》是明代学者湛若水和其弟子吕怀以“六经”中的《乐经》为中心探讨乐论的著作。原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开篇之《拟补古乐经》由湛若水所作,提出拟补失传的《古乐经》的想法,以摘录先秦经典中论乐之吉光片羽为主,所论多为“乐”之义理,是湛若水构建其礼乐体系论述的重要一环;《古乐正传》则由吕怀所作,以《史记 律书》等专门之书为依据,进行律吕之推衍,其中所涉内容都是专门的古乐知识。下册则是湛若水所编的《古乐本传》、《别传》、《杂传》、《律传》等篇。《古乐本传》是《礼记 乐记》的原文;《别传》是《周礼》中有关“乐”的文字;《杂传》、《律传》则是杂采诸书中的论乐语。
读史求识,脱俗求真,是陈寅恪先生的遗教。我虽然不敢淡忘,但践行不得力,成效微乎其微。难当然是难的。自从唐朝人刘知几提出“才、学、识”三字诀,治史的规格就被推上新台阶。到了近代,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作出更具体的阐释:史识是讲历史家的观察力。做一个史家,需要何种观察力?这种观察力如何养成?观察要锐敏,即所谓“读书得间”。
本书以中学历史老师为主要服务对象,书中所列专题都应是中学历史课中的重点和难点。撰写时,主要是阐述有关的论点,更多地是偏重于理论和分析,还必须注重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在这些前提下,根据需要也补充一些史料。总起来说,是力图体现一种历史观,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
本书以中学历史老师为主要服务对象,书中所列专题都应是中学历史课中的重点和难点。撰写时,主要是阐述有关的论点,更多地是偏重于理论和分析,还必须注重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在这些前提下,根据需要也补充一些史料。总起来说,是力图体现一种历史观,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
《元稹和中唐士人心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是元稹与中唐文学群体研究,主要侧重于元稹的文学活动与士风、贬谪生活以及与政治事件的关联。第二部分则是元稹文学交游考论,主要侧重于元稹文学交游空间的梳理,并考察文学接受史研究的情况。一部分从文学接受史角度寻索元稹的文学家形象与士人形象的关联性。根据接受状况考察元稹乐府诗与元白并称、元白优劣的关系,而后集中于元稹形象的传播与接受的探讨。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是辑录善本佚文,发前人之所未发,见前人之所未见,推陈出新,包罗宏富,见解深刻,详赡而精,丰富了中国传统文献学、语言学、考据学、历史学之研究,体现了海内外传统四部之学的成果,拓展了相关领域课题研究,推进了学术前沿研究进展的学术图书。本辑选收学术名家与学术新秀精心撰写的经学论文二十篇,内容涉及经学、礼学、制度学、校勘学、文献学、历史学等传统学术的多方面与各领域,文献及学术价值很高,反映了融通历史、学有援据的研究水平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