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次出版于1952年,经由钱穆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专题演讲讲义整理修订而来。作者通过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选举考试制度、经济赋税制度、兵役制度的流变沿革进行考察,分析了中国历代政治的利弊得失。全书在对中国历代政治制度、文化精要提要钩玄之余,还对近代以来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误读乃至否定,做出了反思,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空间。
《东晋门阀政治》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政治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深入探索,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仅存东晋一朝;门阀政治即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本书以江左几家侨性士族与司马皇权结合的历史兴衰为线索,从政治史角度对我国中古政治史中"东晋门阀政治"这一重要问题进行了独特考察。
任何时空里,财富的博弈都可以把历史撕开一个口子,读者能从这个截面上看到各方力量的角逐,理解历史向前发展的真实动力。对于中华帝国来说,钱的历史,不只是 财 ,更是 政 。 本书共三十讲,从先秦的初税亩,讲到晚清的度支部,通过解答一个个历史问题,用财政的线索重新梳理了一遍古代中国的成长历程,从钱的角度解释了众多历史中的现象。书中每讲皆围绕三个线索展开:,财政制度的三个要素,收入、支出、管理,在历史时空中不断变化的轨迹;第二,从财政制度变迁的角度,看中华国家不断成长的历程;第三,财政领域中的强制权力从君主私权一步步实现公共化的历史进程。 跟着钱走,看见不一样的中华史。
《宋朝的腔调》选取两宋时期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19位诗人、词人和文学家,爬梳剔抉了流传下来的大量历史资料,集宋代文人评传与诗词品读鉴赏于一体,讲述了这些文豪们坎坷曲折的成长经历及艰难险阻的官道仕途,既有感人至深的趣味故事,也有扼腕痛惜的辛酸遭遇,读来发人深思又饶有趣味。 还撷取了文豪们留存于世且经久不衰的名诗佳句为解读案例,娓娓道来,即兴评价,条分缕析,要言不烦,准确恰当,是一部价值极高的宋代诗词鉴赏书。
这本被他称作初步报告的著作,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全书从鸦片战争写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沈渭斌语)蒋廷黻一生治学严谨,著作不多。其中流传广、影响大的,就是这本仅五万余字的《中国近代史》。本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沉淀,仍备受后人垂青,在海峡两岸风行不辍。后附录蒋廷黻三篇经典论文、八篇报刊文章,笔力触及范围更广,大有警醒时人的酣畅之感。 本书的观点在今人看来也不无拍案叫绝之精妙,字里行间的分量足让我们看到一个知识分子在大时代中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在内忧外患中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前景的担当。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个案研究无疑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与文化的解释空间。然而,梳理武则天的研究史我们会发现,这个聚讼不休的话题,在相当大程度上透视出我们史学的一种基本状况:对武则天的评价,专业史学内部纷争不止,而在 公共史学 领域内几乎一面倒,武则天的形象似乎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新唐书》《资治通鉴》。 然而,《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关于武则天的某些表述,似乎会受到某种政治正确的影响,对于武则天的形象,会根据某一说法、一点影子进行放大,直到事实的性质完全发生改变。而本书以新史学的研究路径,突*了传统史学的藩篱,从另一种视角展示了不一样的武则天。 本书不是武则天的传记,每一章的讨论皆是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从武则天出生地与故乡的考证,到武则天归葬乾陵,一代女皇的出生到落幕
西域为汉代以来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特指汉、唐两代所管辖的今中国新疆大部分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中西的走廊。 西域从汉武帝刘彻时起属于汉朝,*初有三十六国。这些古国有着迷离传奇的历史:曾经兴盛的楼兰文明,又谜一样地悄然消逝;汉朝、匈奴和西域诸国的世代恩仇,惊心动魄;张赛、班超经营西域的丰功伟绩,令人景仰 这里有着丰富的物产,有闻名于世的汗血宝马,有汉代才传播到中原的葡萄、石榴 《西域简史》以通俗生动的笔墨,梳理西域三十六国的前生后世,讲述一段扑朔迷离的西域往事。
玄武门之变 是中国史上极为血腥残酷的一场宫廷政变。玄武门前,李世民布局精密,执行果断,一箭射穿兄长咽喉。在中国古代,用暴力夺取政权的事件,史不绝书。然而,在暴力夺权者中,毕竟很少有人能取得李世民后来那样辉煌的成绩。 贞观之治 自古为史家津津乐道。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善于纳谏、励精图治,不仅创造了君主时代文明的政治环境与和谐的君臣关系,奠定了唐朝三百年制度基业,还成为此后千年中国的明主典范。 贞观时代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太宗的英明。但仅 英明 两字,不足以解答太宗能创造如此辉煌业绩的全部原因,更不能解释玄武门前的血腥杀戮。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李世民究竟经历了什么?本书立足史料,探掘文本深处的历史隐微,探讨无法明言的人物动机,解答了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为什么是这位帝王,取得了如此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语录和书信集,是了解心学不可不读的传世经典,但因其文字博大精深,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很多心学爱好者望而却步。 本书作者度阴山,研究《传习录》数十年,始终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难懂的心学理念。在本书中,度阴山通过108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将《传习录》中的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等心学概念解释得十分透彻。 心即理:天理在我们心中,不用向外求。 明朝刚建立时,天灾连连。朱元璋心忧百姓,于是让刘伯温占卜问上天,灾年什么时候能结束。刘伯温对朱元璋道: 陛下何必问上天呢?只要您存着勤政爱民的心,施行仁政,天下安定这个 理 自然会呈现。 朱元璋从此以爱民之心施行仁政,没过几年,大明帝国果然开始蒸蒸日上。 知行合一:遵从良知的指示去做,就是知行合一。
走出五代 是宋初政治体制调整的**关切,对藩镇的措置是其中重要一环。讨论宋初的藩镇政策,须回溯到唐末五代,将其置于整个十世纪的政治社会变动中进行理解。本书从 方镇为国 的视角探讨了五代王朝建国道路的异同,梳理了 藩镇州郡化 诸项措施的渊源流变,勾勒出 藩镇时代 的地方政治人群活动,重绘了十世纪藩镇的多重面向,藉此呈现宋初 走出五代 的历史过程,并就十世纪地方行政的调整对宋代乃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意义做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