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历朝历代都有战事发生,军队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国家组织。然而我们对古代军事文化的了解更多来自于戏曲经典、影视作品和文学想象,其中必然存在诸多误解和失实之处。 《古代的军队》是袁庭栋先生潜心梳理和研究古代军事典籍的心血之作。全书从卒伍、将帅、训练、兵器、营寨、赏罚、粮草等事关军队胜败的方方面面展开讨论,旁征博引,例证丰富,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读物。
历史学家顾诚先生治学谨严,一贯坚持“竭泽而渔”和“无信不征”的考实风格。在钩沉史料、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他撰写了一些短小有趣的文史札记,如《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谈我国史籍中有关熊猫的记载》《谈清官》《谈万寿无疆》《从李自成的诗谈起》《明代的宗室》等,既史料充分又颇有趣味。《顾诚文史札记:明朝没有沈万三》收入先生撰写的文史札记、随笔等共计39篇,大多篇幅短小、内容有趣、见解深刻。
《古乐经传全书》是明代学者湛若水和其弟子吕怀以“六经”中的《乐经》为中心探讨乐论的著作。原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开篇之《拟补古乐经》由湛若水所作,提出拟补失传的《古乐经》的想法,以摘录先秦经典中论乐之吉光片羽为主,所论多为“乐”之义理,是湛若水构建其礼乐体系论述的重要一环;《古乐正传》则由吕怀所作,以《史记 律书》等专门之书为依据,进行律吕之推衍,其中所涉内容都是专门的古乐知识。下册则是湛若水所编的《古乐本传》、《别传》、《杂传》、《律传》等篇。《古乐本传》是《礼记 乐记》的原文;《别传》是《周礼》中有关“乐”的文字;《杂传》、《律传》则是杂采诸书中的论乐语。
本书包括有关中国妇女史研究方面的论文13篇,均出自当今西方的汉学家之手,分别为高彦颐、金滋炫、皮歌特《前言》、董慕达《中国战国和汉朝时期(公元前453年-公元220年)的母子关系》、柏文莉《身份变化:中国宋朝艺妓与士人》、柯丽德《明中期江南的祠堂、统治阶层特点及寡妇守节的流行》、柏韵清《元代的收继婚与贞节观的复兴》、伊沛霞《性别与汉学:十四到十九世纪西方对缠足不断变迁的诠释》、曼素恩《章学诚(1738-1801)的:中国女性文化史的开篇之作》、方秀洁《书写自我,书写人生:沈善宝(1808-1862)性别化自传/传记的书写实践》、季家珍《融合的向往形象:二十世纪初的中西列女》等。
本书是王子今作为专家的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再研究”(项目编号:14ZDB028)的阶段性成果。主体部分是2015年8月在烟台召开的“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再研究”会议论文。本书充分利用新出土简帛资料,与传世文献资料结合,从政治、军事、经济、管理、技术等多方面探讨秦统一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及其影响。作者以中青年秦汉史和秦汉考古学者为主,均为社会科学院和各高校教学科研一线学术骨干,力求突出成果的前沿性、创新性。
本书稿分为“文本释义”和“文献研究”两个部分。“文本释义”部分,对《汉书》《资治通鉴》《史记》《四库全书》等史书中有关苏武的历史文献或涉及苏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地搜集、整理,在此基础上比较和综合现有的译注,对文献再次进行译注,以求对文献本身有一个比较清楚的、准确的、真实的和完整的了解。 《文献研究》部分,对文献中有些疑点问题(如苏武籍贯“杜陵”质疑),或需要拓展的问题(如苏武入仕路径与汉代选官知度),或在现实中有争议的问题(如苏武牧羊地),运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交叉研究、系统研究等方法,进行分析和考证,并在此基础上对问题本身加以梳理和阐释,形成比较客观真实的认识。 通过文本释义和文献研究,使人们对文献本身有比较客观、准确地理解,从而对苏武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活动和英雄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包括内容有: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生产的调查;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生产模式的修正;社会网络理论在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应用;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社会网络系统构成等。
本书从新的研究角度与路径来考察桥梁在唐宋时期所承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功能,这不同于以往从技术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桥梁的类型、技术发展,而是将桥梁及其营缮视作贯通上下的媒介,考察桥梁与国家、社会、聚落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索桥梁在国家统治、地方治理与官民生活中的意义。
本书在广泛收集辽代壁画墓图像、出土饰物、人物造像、纺织遗迹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探讨辽代服饰文化的特点与演进历程。通过服饰各部分类型和搭配组合的考古学研究,剖析服饰的民族性、等级性等社会属性;在辽代壁画墓分期编年墓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服饰的时空变迁,分区域展示服饰发展演变进程中的阶段性差异;通过与辽代疆域内外汉族服饰文化、胡族服饰文化的对比研究,探索服饰的文化交流,揭示出在三种服饰文化运行轨迹中,平行发展与交叉融合并存的演变规律,进而重新审视辽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影响。本书可供考古学、历史学、文物学、艺术史及相关领域研究者及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是作者近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对墨学研究有重要突破。其主体部分:一是对墨子的生卒做出了新的考证,根据对墨子相关人物和事件发生年月的考证,推定墨子的生年当在鲁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5年)至二十年(公元前520年)之间,其卒年约当楚惠王五十一年(公元前438年);二是对墨家思想与先秦诸子的关系做出了系统考论,墨家思想与儒家关系密切,墨家除“非儒”之外,对道家和其他诸子思想都曾进行过学术批评;三是深入讨论了“三墨”的源流及楚国墨学的发展演变特点,认为“三墨”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范畴,楚国墨学具有融合和沟通南北墨学的特点;四是楚简文字中的一些从“刀”“斤”“戈”为形旁的文字特殊写法,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墨家思想在楚地传播与特点。另附录有两篇与墨家思想研究相关的论文,一是从墨家
本书搜集整理大量的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以散见在不同文献中的哀公与孔子问答材料为研究对象,对孔子晚年遗说在文献与思想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增进对孔子尤其是其晚年思想学说体系的认识。
《元稹和中唐士人心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是元稹与中唐文学群体研究,主要侧重于元稹的文学活动与士风、贬谪生活以及与政治事件的关联。第二部分则是元稹文学交游考论,主要侧重于元稹文学交游空间的梳理,并考察文学接受史研究的情况。一部分从文学接受史角度寻索元稹的文学家形象与士人形象的关联性。根据接受状况考察元稹乐府诗与元白并称、元白优劣的关系,而后集中于元稹形象的传播与接受的探讨。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是辑录善本佚文,发前人之所未发,见前人之所未见,推陈出新,包罗宏富,见解深刻,详赡而精,丰富了中国传统文献学、语言学、考据学、历史学之研究,体现了海内外传统四部之学的成果,拓展了相关领域课题研究,推进了学术前沿研究进展的学术图书。本辑选收学术名家与学术新秀精心撰写的经学论文二十篇,内容涉及经学、礼学、制度学、校勘学、文献学、历史学等传统学术的多方面与各领域,文献及学术价值很高,反映了融通历史、学有援据的研究水平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