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一生,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从王阳明的“四句教”出发,通过王阳明与弟子的问答,结合王阳明自身的经历,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对四句教进行了分析和解读,所有有关心学的困惑都将迎刃而解。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是一本王阳明写给家人的心学课,书中辑录了王阳明一生中不同阶段写给友人和家人的书信,从这些书信中,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王阳明心学的魅力,对理解知行合一有很大的帮助。
......
作为中国历目前专享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个案研究无疑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与文化的解释空间。然而,梳理武则天的研究史我们会发现,这个聚讼不休的话题,在相当大程度上透视出我们史学的一种基本状况:对武则天的评价
*一部动物视角的美国早期殖民史 *一段北美动物抵抗殖民进程的血泪史 本书以北美动物的视角重新讲述人们早已熟悉的美国早期历史 从欧洲人di一次登上新大陆到边疆闭合为止,从17世纪的切萨皮克湾到南北战争时期的南方平原,追溯众多北美野生动物 从河狸、狼到鱼、鹿和野牛 与人类发生遭遇的路径。 它们 天生狂野,不只是被收割和被灭绝的商品化对象,也是北美殖民历程中的积极主体,带来了出乎意料的变化
本书为“晚清官书局研究书系”之一。19世纪中叶,清政府实行积极的出版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创办了大量的书局。官书局分设于各地,刊刻传统经典,翻译西学著作,出版量之大,品种之多,内容之丰富,居历代官方出版机构之首。官书局产生于雕版印刷日趋没落,新的印刷技术日渐兴起之际,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出版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晚清官书局是中国近代出版事业的先声,象征着中国出版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该书梳理了官书局的研究现状,并就官书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对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文化史研究者都有的参考价值。
自黄炎培以来,中国历史周期律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研究课题。但中国历史究竟有怎样的周期,以及有哪些规律?学术界却始终语焉不详,让人不得其解。本书作者成君忆先生认为,学术界习惯于以批判论历史,让历史沦为批判论所引用的论据,因而模糊了历史的本来面貌,也使得历史丧失了以古鉴今的功用。 成君忆先生于是另辟蹊径,用管理学的专业工具重新梳理历史,从组织文化和管理制度两个方面,庖丁解牛似的展开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组织的剖析和描述,线条清晰地显现出中国五千年来朝代更迭和国家管理的衍变过程,让我们次对国家兴亡的历史奥秘有恍然大悟般的洞见。
本书作者王明珂是杰出的历史人类学家,现为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中兴大学讲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在海峡两岸学术界极具影响力。这是他的随笔集,分为三辑。在“思亲怀人篇”,作者深情回忆“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怀念恩师,重新发现边缘时代的边缘人,寻访学界前辈的足迹,观察历史变迁的微观过程。“学术反思篇”是本书的重点,汇集了作者数十年来田野考察与学术探索的心得,浸透着深刻的学术反思与深沉的现实关怀。“学术访谈篇”收录了三篇深度采访,从中可以了解作者的人生轨迹与研究经验。 作者矢志坚持学术为现实服务的理念,这使他的调查研究接地气,通人情,明事理,行文平易通达,深具现实关怀与学术反思力。
《国际视野中的贵州人类学·彝学:夜郎史传》中记述了夜郎家支的正宗谱系,指出夜郎的族源,出于古夷人武部族的武僰支,始祖僰阿蒙。夜郎的三世孙夜郎朵开始建国,兴起君长制,号称“夜郎勾起”。其时约当春秋中叶,其地在滇东北境。僰阿蒙八世孙武阿古时,与武古笃部族联姻。居太液南岸。武古笃为今彝族阿细一支的先世。太夜,江河名,疑是汉书史书记载传说为竹王兴起的遁水。
《散叶集》是由历史学家陈梧桐教授撰著的史学文集,最近由河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陈梧桐教授先后出版过《洪武大帝朱元璋》、《黄河传》、《朱元璋研究》、《古代民族关系论稿》、《履痕集》、《自从出了朱皇帝》等多部专著和论文集,甚得学术界好评。现在出版的《散叶集》以飨读者。
本书为“晚清官书局研究书系”之一。19世纪中叶,清政府实行积极的出版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创办了大量的书局。官书局分设于各地,刊刻传统经典,翻译西学著作,出版量之大,品种之多,内容之丰富,居历代官方出版机构之首。官书局产生于雕版印刷日趋没落,新的印刷技术日渐兴起之际,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出版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晚清官书局是中国近代出版事业的先声,象征着中国出版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该书梳理了官书局的研究现状,并就官书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对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文化史研究者都有的参考价值。
何为“中国”?元朝、清朝不是中国的王朝吗?清帝国通过怎样的统治政策获得了奠定今日中国版图的疆域?“新清史”、内亚史研究为什么在国际学术界这么火?…… 近年来,在新的理论视角与新的理论框架的冲击下,中国史研究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葛兆光、徐文堪、汪荣祖、姚大力、张帆、罗新、沈卫荣、钟焓、狄宇宙、欧立德、杉山正明等二十位中外知名学者,在本书中展开了精彩的论述与对话,对上述种种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也具有鲜明的学术史意义。 本书可以使我们比较深入地了解当前中国史研究的前沿论题,启发我们对传统的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国史研究范式进行检讨与反思,进而丰富对中国历史的宏观思考。 封面图片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清人明福绘《西域图册》。
本书是关于西方古代文化和符号主义的集大成之作,写于1928年,全书共15章,揭示了古代不列颠岛和高卢的社会组织及其仪式、亚特兰蒂斯和古代诸神、赫尔墨斯相关作品、斯芬克斯之谜、伊西斯与古代埃及传说、象征主义、毕达哥拉斯的哲学以及希兰传说等,总结了西方古代各种哲学流派和团体,还配有大量相关的插图。本书包罗哲学、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语言学等诸学科知识,是了解西方文明的钥匙,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基本常识和背景渊源。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内部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尽管从国力上看,它缺乏汉唐王朝那种强盛开拓的气派,而以守内虚外的贫弱国势为世人另眼相看。但是,认真研究之后,人们不难发现它具有深厚而丰富的社会内涵,其文化成就在中国历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给后世以很大的影响。 在宋代社会变革前进的过程中,都城开封可以说是一个舞台中心开封与宋史就这样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地处开封的河南大学,长期以来产生出一种责任感,自然地把宋史作为自己的一个研究方向,以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要。为此,我社准备分批出版这套《宋代研究丛书》。
《范祖禹生平与史著研究》分上下篇,分别对北宋史学家范祖禹的生平及史学著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上篇综合各种相关记载,将范祖禹的生平划分为成长奋斗期、修书蓄积期、政治生涯期三个阶段,重点对以往研究中被忽略的问题进行了合理的梳理,尤其重视对其在各个时期的交游以及心理活动的研究。下篇重点对范祖禹参与修纂《资治通鉴》以及自修《唐鉴》的原因、过程进行了研究。附录包括《范祖禹年谱相关》以及《范祖禹著作诸家著录序跋题识》两部分。
《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在尽可能占有档案、方志、实录、调查报告和游记等一手史料的基础上,立足于史学的实证考察,引用统计方法,分析有清一代清政府对东北地区管理政策变化、东北人口的变迁、东北农耕经济的发展、东北生态资源的利用、自然灾害发生等因素对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力争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务求史料真实,结论客观可信。
《纪念刘基诞辰700周年专辑:明史研究(2辑)》主要包括:帝王师:刘基的治国理念、刘基“密奏立军卫法”辨疑、试析《明实录》对刘基形象的记述与塑造、明朝开国元勋“诚意伯”刘基家族史述略、论影响刘基事业走向的诸种因素、刘基交游考、刘基为首的“浙东四先生”对大明立国的贡献、刘基谏止营建中都的前前后后、刘基与南京的明故宫和明孝陵、刘伯温堪舆思想的景观生态学诠释、刘基春秋学思想管窥、刘基对儒学的反思析论、刘耀东与刘基文化、试论刘基的文学思想、刘基与高明关系考、刘基的生态智慧论《郁离子·天地之盗》。
《中外历史年表》以时间为坐标,以不同颜色的图标代表不同的地域,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历史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科技文化,尽可能详细地展示于一表之中,既描述世界历史发展的脉络,又方便读者进行横向的比较。可谓:一册在手,纵览天下、古今大事。
述往事,思来者,以史为鉴。二十四史历时千年延续不断,勾勒出了中国历史的轮廓,这二十四部由群体创作而成的著作,编纂的不只是“史”,同样是“经”。 导言、选文、注释、赏析的四者合一,使顾晓鸣主编的《二十四史鉴赏辞典(上下)(精)》成为二十四史的精审选本和精到注本,具多维度之解读,满足多种阅读需求。
书号:9787220136665 书名:曹雪芹的家族印记 定价:12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劳伦斯·弗里德曼著,王坚、马娟娟译的《战略——一部历史(上下)(精)》梳理了历 久负盛名的战略理论,从思想史的维度可见“战略”渗透我们生活各个方面的过程。作者认为,从大卫使诈击败哥利亚直至当代经济领域中运用的博弈论,战略的核心在于我们是否有可能操纵并塑造环境,抑或只是成为不可抗拒力量的受害者。环境的不可预知性使战略既具挑战,又富戏剧性;很少有哪个军队、企业或 能够接二连三地预测事态发展,每一次实践都不可能与预期相吻合。因此,战略是流动的、灵活的,它受制于起点,而不囿于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