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当代历史研究论文集,全面反思与阐释了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的应用状况,作者还提出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需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 中层理论 ,本书不仅是作者近二十年对此问题的持续思考的精粹集结,更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作者借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反思与阐释,向更多学人分享了兼具全球视野的研究素养、剖析事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学科专业壁垒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宏观上要思考当代思潮变动下的政治动态与社会发展,微观上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以此锤炼史学工作者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南怀瑾先生关于《史记》重要篇目以及司马迁写史之深意的讲述,透彻而珍贵,对于现代人认知中国历史乃至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对于南师讲述史记进行了系统化梳理,共分为三部分: 章介绍司马迁写史的独特奇 之处;第二章对于史记重要篇目的解密阐述;第三章介绍现代人为什么要读史。本书方便传统文化爱好者 加深入地领会《史记》背后的深刻见解, 深层地领略读史的重要意义,且能古为今用,提升智慧洞察力。
家庭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理解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离不开对“家”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许烺光基于云南西镇的深入田野调查,勾画了一个社区中的中国传统家制与伦理。本书以家族兴衰之现象透视中国历史之规律,挖掘中国社会体系中文化与人格的复杂关系,阐发父子一体与大家族理想的相互构成。其中,整体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社会行动均以“祖荫”为核心。祖荫下的观念与生活形塑了诸多人格类型,奠定了社会基本结构,贯彻于整个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古史辨是改变近代中国史学气候的一个晴天霹雳。本书把古史辨运动当作近代学术思想发展中一个历史现象来描述,主要探讨了运动何以会爆发、以什么样的风貌出现、带来什么影响等近代思想史问题。本书认为,导致该运动产生的 关键性的因素是清季今文家的历史解释,而清末民初错综复杂的思想学术环境尤为重要,顾颉刚个人的\"冲天一击\"则是运动的触媒。此外,本书也考察了三个层面的问题: 个层面:思想家们原来的想法到底是什么,这些想法与他们生活于其间的思想传统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思想家们真正做到了什么;第三个层面: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思想家们的实绩产生了什么影响,及后来的人怎样去理解其作为。在描述历史现象时,本书对\"心理事实\"与\"历史事实\"加以分殊,认为不管合理或不合理的思想都可能在历 造成巨大的影响,在
“中国古代的书籍和文字记录的多彩多姿、源远流长,是中国民族精神之所寄,也是世界文明中特有的奇迹。”本书是对印刷发明以前中国古代文字记录及其载体的系统性综合研究,上起殷商,今日所见最早的中国文字,下迄唐初(公元700年左右),印刷术的发轫时期,揭示了中国文字记录的丰富、延续和普遍性是世界文化目前所独具的特色。第一章,讨论中国古代文字记录的特色和重要性,及其演进的社会背景和学术因素。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叙述各个时代的主要文字载体,包括甲骨、青铜、陶器、玉石、简牍、缣帛和纸卷,详细讨论其内容、书体、制度及其特质。第八章讨论各种书写工具的形式和演变。第九章,总结以上各章所述要点,以通俗语言做概括性的阐释。本书的重点在考察铭刻和书籍之起源及其形体的演变,如材料、形式、技术、方法等。各种书
本书在对北宋宫廷政治的研究中开辟了新天地。作者行文风格生动活泼,娴熟的引文翻译和丰富的轶事不仅清晰地阐释了主要论点,同时使它成为一本引人入胜的有趣读物。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这是第一本对司马光的事业和思想进行全面研究的英文著作。
在三百万年的人类进化史中,谁能率先掌握先进技术,就能取得阶段性领先,甚至灭掉其他竞争者。因此,从地缘角度写一部人类史,不仅是复盘人类的进化历程,展示各有所长的诸多文明,比较东西方的成败优劣,更是要寻找隐藏于地理与时间背后的规则,以及那些关键的技术节点,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看清未来世界的走向。地图上有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段故事都会以不同形式反复上演。看懂地图,才能看懂波澜激荡的历史;看清地缘,才能看清未来世界新走向。翻开这本书,你将看到:◎人类是如何脱离动物范畴,变身为万物之灵的?◎为何人类文明发源于热带,兴盛于温带?◎为什么尼罗河阻碍了埃及向非洲腹地传播文明,反而促使全新类型的海洋文明出现?◎是什么让人类可以突破血缘纽带,实现社群扩张,团结更多人?这带来的不仅是内
我们为什么会长智齿? 患近视的人为何越来越多? 为什么在进入农业社会之后,才爆发了瘟疫? 肥胖、亚健康、患糖尿病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多? 年轻时体力活动不足为什么会导致骨质疏松? 给接触的一切物品消毒能保障健康吗? 更长寿一定更健康吗? 如果人体进化的根本驱动力对生存环境的适应,那么为什么人类还会患上2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威胁人类生存的疾病呢? 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教授丹尼尔·利伯曼以进化生物学的视角,回溯了过去600万年人体的进化历程。他提出了“失配性疾病”的概念,比如2型糖尿病、近视、二型糖尿病等。“失配性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体的许多特征都适应我们进化所经历的环境,但不适应我们通过文化创造的现代环境。 利伯曼在《人体的故事》中呈现了他多年来针对人体进化展开的深入研究,详细讲述了农业革命
《清风之华:王杰与乾嘉两朝政治》是文史学者卜键继《国之大臣》后,历时八年,查阅史料、多次实地考察创作而成的又一部力作。本书以清代中叶名臣王杰为引,展开一幅时代的画卷。本书史料充分,作者笔墨酣畅,让读者在其中看到清代中期的选人用人制度、司法制度、赋税制度、社会治理方式、官员生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作者通过对中央与地方、皇帝与官员、官员与官员、官民之间关系的描写,全面呈现了清代中期的政治图景。全书背景宏阔,但细节却生动有趣,一个个人物形象借助于细节跃然纸上,读起来饶有趣味,发人深思。
暂无内容简介。。。。。。
亚洲的历史是由水域塑造的历史。在《奔腾不息:雨、河、岸、海与亚洲历史的塑造》一书中,历史学家苏尼尔·阿姆瑞斯通过亚洲的雨水、河流、海岸和海洋的故事,以及试图控制它们的气象观测员、工程师和农民的故事,重新审视了亚洲的历史。从印度的角度来看,他展示了对水的梦想和恐惧如何塑造了政治独立和经济发展的愿景,激发了人们通过水坝和水泵重塑自然的努力,并扭转了国家内外的紧张关系,为读者思考亚洲历史进程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启发。
《有承担的学术》是学者钱理群知人论世的有情之作,集中书写了二十余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人学者。钱理群认为,在一定意义上,“学人”的影响比“学问”的传授 重要, 根本, 带基础性。 全书分五辑,从“史家的风范”“人的标尺”“传统的构建”“同时代人”“怀念、回忆与祝福”等不同角度立意,评述、回忆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中王瑶、林庚、贾植芳、钱谷融等 代学人,严家炎、樊骏、孙玉石等第二代学人,以及王富仁、赵园等与钱理群同时代的学人,其中既有对学人行谊的追述,又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立源头直述至今,兼有文学史、心灵史的意义。这些越经磨难越显纯真的学人使我们看到,在这“喧闹的世界”里,依然存在着“生命的、学术的沉潜”。
本书中有多个章节都曾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作者认为,五行之物作为一种太初的真理,既是那个时代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圣显之物,也是与人的意识构造结合在一起的神圣意象。原始的五行论是物活论,是种对太初之物的原始认识论,是原物理学。本书系统梳理了:一、“金”在人类文明中逐渐具备的经济效应和永恒生命的意义。二、“水”的生命象征意义。三、“木”在古籍记载中的通天功能,逐渐演变出的皇极-太极的文化精神,后来又具有了社和国命的功能。尤其阐述了各家之中的木型人格。四、“火”与礼的结合,与内丹和行气的关系,以及发展出来的“勇”“耻”和改过的文化意义。五、“土”具有的厚德载物属性。土地和女娲、生殖的联系密不可分,并进一步和黄帝、中土和秩序等社稷产生联系。 全书以五行作为物的总代表,其范围由五行进入两仪
本书在对20多所日本图书收藏机构进行筛查的基础上,选择中国古地图收藏最为集中的神户市立博物馆、京都大学、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海野文库、东北大学、明治大学芦田文库和横滨市立大学鲇泽文库6处收藏地的中国古地图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全书按古地图图面内容分为5大主题,详细介绍了古地图的基本信息,包括图名、载体形态、尺寸、绘制出版信息、收藏编号等;同时选出国内稀见、学术价值突出的进行深入研究。 在内容上,本书涉及日本收藏古地图600余幅,其中高清展示40余幅,很多地图为国内首次披露。根据“左图右史”的传统阅读习惯,一图一说,图文并茂,内容权威,可读性强;在形式上,本书为正度八开开本,并采用拉页、折页等方式全方位展示古地图细节,内文采用120克超感纸,还原古地图阅读质感,装帧设计精美,极具典藏价值。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文本与表征分析)(精)》是王明珂的新作,正文共有九章,通过人类生态、本相/表相、认同/记忆、文本/情境等概念,作者提出一种由表相(文本、图像、电影、社会事件等等)认识社会现实本相的分析法。这是一种结合多种社会科学的历史学研究,作者称之为 反思史学。同时也是作为历史学家的作者对史学的反思。作者希望读者/研究者能因此练就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看透被典范知识蒙敝的真实世界及其历史变化过程,因此对外在世界有真实体认,以及反思与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