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关于《史记》重要篇目以及司马迁写史之深意的讲述,透彻而珍贵,对于现代人认知中国历史乃至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对于南师讲述史记进行了系统化梳理,共分为三部分: 章介绍司马迁写史的独特奇 之处;第二章对于史记重要篇目的解密阐述;第三章介绍现代人为什么要读史。本书方便传统文化爱好者 加深入地领会《史记》背后的深刻见解, 深层地领略读史的重要意义,且能古为今用,提升智慧洞察力。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上,各种历久弥新的文明将在未来几十年也许是几百年中与我们同在。而试图让这些文明成为一种统一的、 化的世界文明注定是徒劳无功的。我们将生活在这些由世界历史潮流所创造的坚不可摧的文化区块之中。这意味着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至关重要。那么我们要如何通过对世界以及自身态度的 反思来达到这种理解呢? 随着信息与技术种类的多样化,形态、文化与身份已遍布在政治分化的各洲,我们有理由认为文明才是在这个星球上起 作用的主要单位。基于这种认识,为了世界的未来,我们应给予文明足够的重视。 我们可以尝试研究文明,找到一个简单的方法拆解其复杂性,直至我们能够理解和比较它们。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文本与表征分析)(精)》是王明珂的新作,正文共有九章,通过人类生态、本相/表相、认同/记忆、文本/情境等概念,作者提出一种由表相(文本、图像、电影、社会事件等等)认识社会现实本相的分析法。这是一种结合多种社会科学的历史学研究,作者称之为 反思史学。同时也是作为历史学家的作者对史学的反思。作者希望读者/研究者能因此练就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看透被典范知识蒙敝的真实世界及其历史变化过程,因此对外在世界有真实体认,以及反思与反应。
本书汇辑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多次演讲记录,由其高足爱华德·干斯教授整理而成。自问世以来,学术界公认为进入和研究黑格尔哲学系统的入门书籍;又因原为对应一般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而表述,故体例格式不必谨严深奥的高头讲章,照搬《哲学的传记史》作者鲁维斯所言,此书乃其“生平所读这类著作中最愉快的一部”,而占据全书篇幅甚多的例证解释,对于研究哲学不深的读者也是很熟悉的。其另一个重要价值,就是用一个截然新颖的观点来论列“历史”上各种主要事实,从而使人可能比较顺利地把握住黑格尔哲学的主导概念,再由此带动对该系统各个方面的深入认知。王造时先生的译述,复以平实雅正、忠实本义而著闻。名译,洵为一切从事哲学和哲学史研究者经典。
作为一个认真地修剪历史枝条的工匠——这是他给自己的定位,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布洛赫比很多人都要清楚,自古希腊以来,历史便承担着叙述即时发生的事件真相的使命,真实(无论它是否存在)是历史的价值。布洛赫从幼子无意的疑问(爸爸,历史有什么用呢?)入手,为历史的高贵价值作了一番慷慨激扬的辩驳,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历史与人类和时间的种种纠葛,并提出了历史的考察、考证等工作的方法论。书中没有令人望而却步的理论体系,只是些娓娓道来的治史心得。这本小书被称为“年鉴派史学的宣言书”,为后代年鉴学派所发扬光大的总体史思想、长时段理论等均可在此找到源头。
浮田和民的《史学通论》,是近代中国通过日本“中转站”引进的部较系统的西方史学理论著作。全书共八章,分述历史学的性质、范围、定义、价值,以及历史与国家、地理、人种等之关系,历史大势及研究方法。 经比堪对照,梁启超新史学思想便直接受到其影响。20世纪初年,一些留日学生竞相翻译介绍,先后有多种译本出版。这些译本已十分罕见,现将其四种合刊整理出版。对于进一步探讨梁启超新史学思想形成的知识背景,中日史学两者的关联与互动,深入研究新史学思潮的兴起与发展等,均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本书讨论的是炎黄子孙的来源问题,这看似一个很带有民族性而略显过时的研究。但是对于一些华人华侨而言,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书从“疑古”和“走出疑古时代”说起,指出周人经历了从夏商周古史系统,到虞夏商周古史系统,至炎黄古史系统的三次变化,这是炎黄子孙的来源。此后,诸侯和诸子又创造了黄帝一元古史系统及相关古史系统, 黄帝一元古史系统影响 ,成为后世古史系统的主干。本书适合大学以上水平的教研者使用,也适合对炎黄子孙来源说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上,各种历久弥新的文明将在未来几十年也许是几百年中与我们同在。而试图让这些文明成为一种统一的、 化的世界文明注定是徒劳无功的。我们将生活在这些由世界历史潮流所创造的坚不可摧的文化区块之中。这意味着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至关重要。那么我们要如何通过对世界以及自身态度的 反思来达到这种理解呢? 随着信息与技术种类的多样化,形态、文化与身份已遍布在政治分化的各洲,我们有理由认为文明才是在这个星球上起 作用的主要单位。基于这种认识,为了世界的未来,我们应给予文明足够的重视。 我们可以尝试研究文明,找到一个简单的方法拆解其复杂性,直至我们能够理解和比较它们。
本书文章所涵盖的范围大概是晚清 十年到1930年代左右,前后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偏重的是“变”的部分,而尚未来得及仔细分析在新史学甚嚣尘上之时,旧史本身的风貌。 本书增订本收入了4篇新文章,分别是《重访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从哲学史到思想史——胡适的英文(中国思想史大纲)草稿》《历史研究的新视野——重读(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近代史家的研究风格与内在紧张》。
本编从谭公的文集中撷取其精粹,鼎尝一脔。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中国这一概念在历史上的演化,各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及黄河、淮河、云梦泽几大水系的今昔变迁。上海地区的海陆沉降,以及有关此一大都会的得名、建镇、建县年代等历史文献的考订,亦是谭公一生治学的着力处之一。第二部分介绍《禹贡》《山海经》《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几部文献和郦道元、祝穆祝洙父子、王士性、金安清等历史地理学家的重要贡献,尤其是根据《禹贡》《山海经》两书所及方圆四至的远近,以及对四至内山川的记述详略有别,推断两部著作成书年代的先后以及作者可能的生活区域,令人信服。末附关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存在的几处地理谬误。第三部分属谈往,追忆青年时代在上海暨南大学读书,入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师从顾颉刚,协助恩师创立禹
由陈恒、王刘纯主编的《新史学( 7辑文化史与史学史)》系《新史学》系列出版物 7辑,本辑的主题是“文化史与史学史”,共分四个专栏,即“专题研究”“史学史与史学理论”“评论”“光启讲坛”,刊发文章18篇,集中论述了当今世界史学前沿的热点研究问题,尤其对文化史、史学史集中论述,反映了当前世界史学界 研究成果,对 史学界有一定的帮助。
本书探讨的是20世纪前半叶唯物史观传播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全书从要点式、专题化、体系化三个层面对唯物史观传播形式的系统化演进进行了研究,进而分析了唯物史观由机械到辩证、由外来而本土的中国化趋势;同时,从史学目的论、历史阶段论、历史主体论、历史方法论角度对唯物史观与中国马克思主史学的理论探索进行梳理,并将其时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分为经济的研究、社会学的研究、辩证法的研究、中国化的研究四个阶段。从这些相对新颖的角度诠释了唯物史观传播是如何形塑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形态,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又是如何丰富了唯物史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