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当代历史研究论文集,全面反思与阐释了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的应用状况,作者还提出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需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 中层理论 ,本书不仅是作者近二十年对此问题的持续思考的精粹集结,更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作者借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反思与阐释,向更多学人分享了兼具全球视野的研究素养、剖析事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学科专业壁垒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宏观上要思考当代思潮变动下的政治动态与社会发展,微观上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以此锤炼史学工作者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古史辨是改变近代中国史学气候的一个晴天霹雳。本书把古史辨运动当作近代学术思想发展中一个历史现象来描述,主要探讨了运动何以会爆发、以什么样的风貌出现、带来什么影响等近代思想史问题。本书认为,导致该运动产生的 关键性的因素是清季今文家的历史解释,而清末民初错综复杂的思想学术环境尤为重要,顾颉刚个人的\"冲天一击\"则是运动的触媒。此外,本书也考察了三个层面的问题: 个层面:思想家们原来的想法到底是什么,这些想法与他们生活于其间的思想传统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思想家们真正做到了什么;第三个层面: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思想家们的实绩产生了什么影响,及后来的人怎样去理解其作为。在描述历史现象时,本书对\"心理事实\"与\"历史事实\"加以分殊,认为不管合理或不合理的思想都可能在历 造成巨大的影响,在
暂无内容简介。。。。。。
《有承担的学术》是学者钱理群知人论世的有情之作,集中书写了二十余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人学者。钱理群认为,在一定意义上,“学人”的影响比“学问”的传授 重要, 根本, 带基础性。 全书分五辑,从“史家的风范”“人的标尺”“传统的构建”“同时代人”“怀念、回忆与祝福”等不同角度立意,评述、回忆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中王瑶、林庚、贾植芳、钱谷融等 代学人,严家炎、樊骏、孙玉石等第二代学人,以及王富仁、赵园等与钱理群同时代的学人,其中既有对学人行谊的追述,又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立源头直述至今,兼有文学史、心灵史的意义。这些越经磨难越显纯真的学人使我们看到,在这“喧闹的世界”里,依然存在着“生命的、学术的沉潜”。
张闻玉先生采用“三证合一”的论证方法,将文献记载、青铜器铭文与实际天象三者紧密结合,整理、分析数十件王年、月序、月相、日干支俱全的西周铜器铭文,利用十项“铜器历日研究条例”规则,以“月相定点”为核心理论,一一落实这些铜器记载的 纪年。针对自西汉刘歆以来及至“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种种结论,作者指出“二重证据法”的不足及“月相四分”的失误,在强调“月相定点”的基础上,考证出西周的王序和王年,对考古界和历史研究界的断代既有补充,也有纠正。
宣王纪年有两个体系[ 宣王纪年有两个体系本文原载于《西周纪年研究》,后又收入《夏商周三代纪年》《张闻玉文集·史学卷》。今据录入。]2003年1月19日,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27件青铜器,给考古界、史学界带来极大的震撼。出土铜器之多,文字之长,纪年之高,都是 的。其中, 受重视的是四十二年、四十三年的两件咂器。两器的历日干支也引发出许多令人不解的问题,尤其涉及宣王纪年,至今仍然没有一致的意见。如果将宣王一世的铜器进行排列,可以明确,宣王纪年有两个体系。 传统说法,厉王在位37年,共和14年,宣王46年,幽王11年。尤其共和元年在公元前841年,几无异议。没有坚实的证据,我们不宜否定传统说法, 不能以推翻司马迁为荣。轻率否定文献,还有什么古史可言?而发现出土新材料与文献记载不相吻合,我们得深入研究,找出症结所在,
该书是一部对“关学”系统性研究、阐释的学术著作。“关学何谓?”和“关学何为?”是本书探讨的两个核心问题。为了有效回答此问题,该书设计了十二个章节。一讲关学的科学内涵。二讲关学的历史典籍。三讲关学的思想渊源。四讲关学的发展历程。五讲关学的人文主题。六讲关学的主要论域。七讲关学的理论特色。八讲关学的基本精神。九讲关学的豪杰气象。十讲关学的普世价值。十一讲关学的重要影响。十二讲关学的崇高理想。通过这十二个章节的依次展开,准确、深刻、全面地介绍了具有八百多年悠久历史的关学渊源。
本书是对《据鞍录》及《谥法备考》两种古籍的校勘整理。《据鞍录》是清乾隆四年在西宁道任上的杨应琚奉命进京述职时以日记形式写的一部有关青海、甘肃、陕西的游记。书中详细记载了从西宁至风陵渡一路上的道里见闻、山川风物、庙宇碑碣、名胜古迹。清末学者缪荃孙跋称其“文笔雅洁可爱”,为清代游记中的佼佼者,是研究清代临洮南道的重要资料之一,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谥法备考》于乾隆十一年撰辑,六卷,分谥法、谥法总论和谥法指实三部分,辑录了自周迄明末有关谥号释义、谥法论述和谥号授予的主要资料,且时加按语发表个人见解。陈弘谋赞以“自有谥法以来,未有如此书之提要钩玄择精语详者”,是清代谥法学的重要著述。书后附有校注者经多年积累编成的《杨应琚年谱长编》,对于治清史,治西北、东南、西南地方史、民族史、边防
本论集既以螺旋循环史观,辨彰日本中国学的沿革变迁;又以日本学术思想史的变革,陈述日本学术史是中国学术史的再生。关于日本学术史的时代划分,古代属于经学时代;中世至近世是以四书为主流的儒学时代;近代则是取径于清朝考据,研究中国经典的考证时代。至于日本中国学的近代性诠释与重构,则以幕末以来的文化攘夷论,近代文化维新主义,内藤湖南的日本近世文学史论,宫崎市定的中国古代史论、东洋近世论,京都中国学的史学突破,武内义雄的老庄研究,狩野直喜的中国文化史论,吉川幸次郎的中国精神说明京都中国学的学者以新学先驱的意识,探索文化史学、东洋史学、中国思想史学、文化精神史学与中国诗歌诠释学的究竟。
一位中国学者,在印度知名私立大学做了七年的教授,以通俗的语言、严谨的观察视角,记录了她进入印度工作、生活的三十段经历。这三十个故事如三十张切片,从不同的侧面打破迷雾、拨云见日,呈现其 “印度印象”,体会其文化纠结,挖掘我们不曾了解的、这个复杂 的内在文化“宝藏”,勾勒出立体而有深度的印度社会轮廓。亲历印度后再看世界,感悟印度后再体悟自身,对照自己后再反观他人,也许这是本书所带给我们的难得体验。
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依赖历史记忆,并在记忆中不断重构。历史研究可以重复既有的认识,固化某些传统, 应该追溯传统的形成与演化,创造面向未来的新知。本书力求跃出藩篱,融合政治史、制度史、思想史、科技史、 史、史学史的视野,围绕“祭祀”“历法”“灾异”“ ”“华夷”“修史”“典志”“谱学”八个主题,重新观察、论述与中国古代政治相关的种种惯习、心态及其变迁。“变动的传统”,意味着政治文化不是僵死之物,其活力正源于解析和重塑的种种可能。
书号:9787543235571 书名:格致人文 史学导论:历史研究的目标、方法与新方向(第7版) 定价:95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