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历史细节的真实记录。都统衙门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在天津成立的临时政府。本书是都统衙门执政两年惟一存世的正式文本,三百余次政府会议的纪要,再现了一个特殊时期的详细历史过程。内容涉及市政制度、基础设施、交通通讯、城市卫生以及经济、社会、法律等诸多方面,为了解和研究晚清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手资料。本书用文字记录了一幅真正的历史图景,透过这些记录,可以看到在跨入20世纪的时候,一个中国城市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历史是如休在复杂的社会进程中进入一个新时期的。
本书运思于传统中国社会的发展、存续和变迁,尤其是社会结构、社会组织、阶层群体、典章制度乃至文化宗教的生成演变和相互作用,所见深切,所析通正,论断自出机杼,检讨折中均衡而精密,读者可从中了解中国数千年的基本状貌和内部律动。本书运思于传统中国社会的发展、存续和变迁,尤其是社会结构、社会组织、阶层群体、典章制度乃至文化宗教的生成演变和相互作用,所见深切,所析通正,论断自出机杼,检讨折中均衡而精密,读者可从中了解中国数千年的基本状貌和内部律动。
《刘汝明回忆录(原名一个行伍军人的回忆)》记录的是:有人说冯氏一生惯于作伪,在人前吃大锅菜,背地里吃炖肉炖鸡。在外面穿破棉袄,里面套狐皮背心之类的话。以我跟他几十年的经验说,上述的事我从来没有见过。做作也许是做作,但是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能享受而不享受,不必吃苦而硬要吃苦,那么假的也就是真的了。
中法战争结束,清廷丧失了南洋舰队与马尾造船厂,使清廷东南及台湾的海防吃紧。在这个情势下,台湾建省,加强建设与海防,澎湖设总兵,使台、澎面对外敌至少有独立作战的能力以自保,不至于蹈中法战争的覆辙——被割断与大陆间的补给路线后,陷入恐慌。清廷复先后派刘铭传、邵友濂等当时的人才为福建台湾巡抚,加强治台、防台,可惜的是建设尚未上轨道,甲午战争即爆发,台湾虽不是战场,却仍成为被割让的牺牲品。 本书的优点是作者将台湾海防置于清朝东南海防的背景中来探讨,不孤立或特殊化台湾在清朝海防中的地位;另方面也不忽视台湾处在中国边陲及列强环伺下的独特性,掌握到台湾海防的特质;其次作者使用不少一手史料后制作翔实的表来支持其论点,使这本书除具有创见外也具有资料的参考价值,以硕士论文而言,堪称佳作。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记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记忆,历史,遗忘》一书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根据主题和方法而独立成章。部分是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层次上来讨论记忆以及与记忆有关的现象。第二部分探讨历史,这部分的讨论属于一种历史科学的认识论。第三部分则试图在一种关于我们人类之历史条件的诠释学的总体框架中对遗忘进行思考。 全书在细致研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洛克、尼采、胡塞尔、涂尔干、布洛赫、福柯、布罗代尔、埃利亚斯、哈布瓦赫、勒高夫等诸多重要思想家的基础上来考察记忆、历史与遗忘这三个互相交错又判然有别的主题,是利科从个人、职业和公共层面深入展开思考的结果。
本书运思于传统中国社会的发展、存续和变迁,尤其是社会结构、社会组织、阶层群体、典章制度乃至文化宗教的生成演变和相互作用,所见深切,所析通正,论断自出机杼,检讨折中均衡而精密,读者可从中了解中国数千年的基本状貌和内部律动。本书运思于传统中国社会的发展、存续和变迁,尤其是社会结构、社会组织、阶层群体、典章制度乃至文化宗教的生成演变和相互作用,所见深切,所析通正,论断自出机杼,检讨折中均衡而精密,读者可从中了解中国数千年的基本状貌和内部律动。
《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 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本书主要从汇校、汇注、汇评三方面整理、综合有关学术研究成就,力求较全面的反映出历代有见解的观点。 所涉及研究成果斟酌取舍,注重吸收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新发现,兼及 研究的成果,对原文进行依据可靠、论据充分、自成一体的研究,对研究的历史情况及现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体现其《史记》研究、司马迁研究的意义。
《血酬定律》是吴思先生在五年前推出的一部作品,此次新版,增写了新的前言,对五年摸索的*思路与心得作了简要的交代,着重对 血酬定律 的三个要点作了更完整的总结与表述。作者正式提出了 血酬史观 的概念,并预告了自己下一本书的内容:将继续从暴力集团与生产集团关系的角度解释历史现象,用暴力集团之间的竞争关系解释一些重大的制度变迁;理清暴力掠夺生存策略的内外关系,考察各种生存策略的互动和演化,描述演化而成的社会秩序的基本轮廓。 《血酬定律》早已成为吴思先生最畅销、*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这本书以作者一贯的幽默叙事风格以及丰富多样的取材,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说明影响中国历史的终极法则。书中探讨了不同朝代的性命价格、平民百姓的反抗策略、土匪绑票勒赎的利害逻辑、商贾巨富的抗害手段等主题,这些类型各异的
本书围绕对十九世纪到当代的德国历史观和德国民族史学思想传统的讨论,追溯了德国自由主义的悲剧性历史,考察了使德国民族主义的反民主特征得以合法化的历史观。当现代历史研究十九世纪首先在德国大学中被职业化的时候,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与正在上升的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因此,德国的历史研究绝非如德国历史学家们声称的那样科学和客观,而是受到了对德国民族性认同的深刻影响,这种“历史主义”虽不能说直接导向了主义,但在很重要的方面为1933年德国抛弃民主制度和确立主义的恐怖统治扫清了道路。
辽夏金元史学增添了民族特点,呈现出新的气象。其中,少数民族史学批评的开展为民族史学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经典的阅读与流传,造就了各族知识精英,有力地推进了多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发展。这一时期史学批评成果尽管不能宋代相比,但具有史学批评内涵的言论、论著也彰显了辽夏金元的史学观念,只是各族批评者史学素养参差不齐,见解精粗相杂,显示出多层次性。本卷阐释了其时史学批评的主体内容、基本特点和重要意义。
1920年6月14日,在彼时革命风起云涌的慕尼黑,一场薄暮时分的雷雨降下, 一波“西班牙流感”收割了马克斯·韦伯的生命。在临终谵妄之际,他用一副高深莫测的语气说道:“真实就是真理。”这部传记,是韦伯研究专家克斯勒对传主求真之路的回溯,从19世纪中叶韦伯家族父辈活跃时期开始,直至他本人生命历程告终的战间期,入微的叙述,盘桓于普鲁士崛起复又衰颓的历史当中。马克斯·韦伯,这位社会学巨擘、普鲁士公民和恋母之子,他所经验的世界,他所遭遇的少年得志、丧父悲痛、精神崩溃、战争亢奋等人生跌宕,还有他所周旋的德国文化科学界,一一在书中得以呈现。 克斯勒借用大量往复书信、回忆录、影像等史料,再现了韦伯强烈的生命意志,同时选取了他所作的诸多重要的学术文本,探讨其诞生背景、运思过程以及后世影响,映照出韦伯未以时
《六朝文明》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丁爱博(Albert E. Dien)教授的代表作。丁爱博先后就读和就职于美国多所 大学,学术兴趣涉及中国历史与语言、内亚历史与文化,但以六朝历史与考古学为主要研究领域,是一位 有影响的西方汉学家,该书是他集三十年之功完成的一部六朝研究力作。 该书以考古出土实物为基础,对照传世文献对六朝社会作了全面的考察,内容包括城市发展、建筑形式、丧葬礼俗、手工艺品、宗教以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既有对六朝政治与社会的宏观阐述,也有对六朝日常生活的微观观察,以较新的视角为我们阐释了变迁中的六朝社会,展现了灿烂的六朝文明,是一部视野开阔,又不乏深度的历史考古学专著,堪称六朝研究的经典之作。
《大话中国艺术史》内容简介:本书从原始社会的陶器说起,内容涵盖了陶器、玉器、青铜器、草书、行书、山水画、工笔画等多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时间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等多个时期。意公子用她 的视角,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了这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带领读者重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 的艺术色彩。《大话西方艺术史》内容简介:本书用浅白风趣的语言和逻辑清晰的脉络,梳理了30000多年西方艺术史的精髓,帮助你迅速构建完整的艺术史认知框架,提升你在生活中的独立审美意识。从艺术的起源、西方文明的源头开始,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再到浪漫派、印象派乃至20世
本书的作者是常沙娜,她的父亲是常书鸿。他们父女两代都将毕生心血献给了挚爱的敦煌。这是一部浸润着理想和亲情的书,是一部承载着民族文化追寻的书,是一部闪耀着艺术光芒的书。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遥远的敦煌、我们的敦煌、永远的敦煌)是常沙娜对人生的回顾,主要记述了父亲常书鸿和作者两代人对艺术的不懈探索,从中亦可见许多大师的身影与风采;其间载入大量珍贵原版照片,部分首度面世,鲜活呈现了人物与时代的风貌。第二部分(传写敦煌情、纤毫入画图)以大量珍贵画作、手稿,集中呈现了常沙娜先生对敦煌艺术的理解与传承。第三部分(一花一世界、古韵扬新风)以大量原创平面及立体作品,集中呈现了常沙娜先生对敦煌艺术的开拓与创新。书末辅以常沙娜年表,读者对作者生平及学术道路可一目了然。全书文笔优雅、情感真挚、
《中国手工业调查1921—1930》展示了鲁道夫·霍梅尔在中国8年间的调查成果,他用影像和文字记录的中国人使用的工具、器物以及劳作的场景,构成了中国传统劳动工具和器物全景图,书中大量照片, 是弥足珍贵的实物图像资料。本书依据18世纪西方工具分类法,将工具分为基本工具、农业工具、制衣工具、建筑工具与运输工具五大类,每类之下再细分,共140余项,涉及劳动工具和器物千件之多,几乎涵盖中国人日常所用。该书涉及范围广、工具和器物多,文字与照相记录方式并用,且测量精准,在中国科技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方面具有独 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