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是关于唐代藩镇问题的著作之一。作者从藩镇的类型分析人手,以坚实的史料依据和文献分析,用“藩镇格局”来代替“藩镇割据”,描述安史之乱后唐代的政局,对河朔割据型、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以及东南财源型藩镇进行了逐一分析,从而比较客观地把握了唐代后期一个半世纪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实际动态。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对于唐代藩镇的各项具体制度如军事体制、军将职级、财政体制以及监军制度、辟署制度、进奏院制度都有深入的讨论。
聚焦唐代长安城,专题形式介绍长安的多种面相。从对唐朝宫城和皇城的全面解读,到长安各色人等的社会生活模式,从城市的辉煌及人文艺术魅力到长安城的陷落与衰败,可谓面面俱到。长安城以隋大兴城为基础,隋唐嬗递、革故鼎新,唐代政治文明的发展使长安城成为一座 化的大都市,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发展的高峰。长安城的结构布局、政治景观是唐代政治中心的集中体现。中西文化汇聚交融,长安里坊星罗棋布。长安的日常生活和动乱盛衰,构成了这座文明古都的时代印迹。本书吸收学界 成果,立足于专业视角,用通俗的叙述展现了大唐气象和长安风华。
《世情与佛理:隋唐佛教造像题记研究》以隋唐时期佛像题记为核心史料,探讨了隋唐时期民众进行佛教造像活动的基本情况以及由此而反映出的一些社会问题。如平民是造像活动的主体;女性在佛事活动中表现出的主动性;四川地区造像在唐代的重要地位;造像活动的组织结构和经济因素;民众对造像题材的选择与对佛教理念的理解;民众在佛事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和对生活平安的渴望。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展示隋唐民众的佛教信仰生活和精神世界。
《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是关于唐代藩镇问题的著作之一。作者从藩镇的类型分析人手,以坚实的史料依据和文献分析,用“藩镇格局”来代替“藩镇割据”,描述安史之乱后唐代的政局,对河朔割据型、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以及东南财源型藩镇进行了逐一分析,从而比较客观地把握了唐代后期一个半世纪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实际动态。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对于唐代藩镇的各项具体制度如军事体制、军将职级、财政体制以及监军制度、辟署制度、进奏院制度都有深入的讨论。
五大盛世,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五个的历史时期,其时,社会获得了发展的机会,百姓的生活境况总比大乱时要好一些。但这并不能改变它们的社会性质,也不能改变封建的本质。黄中业编著的《唐开元盛世(天下之辐辏)》讲述了从隋末大乱到大唐建国后的二百余年间,中国社会由大乱走向大治,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扬隋立国,只有两朝,前后三十八年,然而猜忌,仇恨,陷害,杀戮,一直是一浪推着一浪,加上欲海的浪花,更激化了宫闱的杀机,终至父亲死在儿子身上,皇帝死在判将手里。帝王好色,史不绝书,原不必多费纸墨,但扬广之杀害他的父亲,显然为了陈氏、蔡氏之故,这就与一般宫闱间的“”不同。由于独孤之妒,文帝的后宫,见于史传的,只有陈、蔡二人,而炀帝都要取为已有。
五大盛世,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五个的历史时期,其时,社会获得了发展的机会,百姓的生活境况总比大乱时要好一些。但这并不能改变它们的社会性质,也不能改变封建的本质。黄中业编著的《唐开元盛世(天下之辐辏)》讲述了从隋末大乱到大唐建国后的二百余年间,中国社会由大乱走向大治,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藤善真澄著的《安禄山(皇帝宝座的觊觎者)(精)》讲述了在玄宗统治时期,当时正是太平盛世,诞生了辉煌绚烂的唐代文化,而安禄山在这一时期忽然出现,很快攀上权力很好,觊觎皇帝宝座而举起叛乱大旗,随后却又在历史舞台上迅速消失。本书描述了在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外,作为配角的安禄山的故事和他的一生。
《隋书解读》主要参考“二十五史”中的《隋书》。《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开中国官修史书的先河,其成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从草创到修完历时三十五年。《隋书》的纪传开始纂修于贞观三年,完成于贞观十年,而志始修于贞观十五年,完成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魏征卒于贞观十七年,远在《隋书》成书十三年前,因此不应全书题魏征作。隋朝是一个短命的朝代,隋文帝即位九年以后才统一江南,到隋代亡国一共三十八年的历史。唐朝初年编修隋代的历史,虽然距离不远,但隋末江都之乱,文献尽毁,可供参考的材料并不多,只有王劭的《隋书》、牛弘的《朝仪记》等。《隋书》作为我国部官修史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其贡献和意义是重大的。
一千余年前的大唐王朝,曾以其恢弘气度和开放胸怀书写了中国历史最为强盛的一页,令无数后人追怀仰慕不已。唐王朝如何崛起于隋末农民战争之中,为何又由强盛转向衰落,最终消亡?在唐王朝二百九十年的历史中,李唐皇家演出了一幕幕怎样的故事?那些具体的事件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又是怎样影响了历史的进程?请翻开本书,跟随作者生动流畅的笔触去感受历史的沧桑。一个极其恢弘的时代;一段开放进取的历史。本书为您讲述盛唐二三九十年令华夏子孙自豪的伟业!一睹历史之真相,澄清戏说之盲点!
五代典章制度承唐启宋,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但由于资料的不足和“正统”思想的影响,史学界很少对这一时期的典章制度进行具体细致的研究,而本书从礼仪制度、法律制度、中央官学制度、科举制度、宰相制度、兵制、赋役制度、货币制度等方面对五代时期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专门且较为全面、具体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五代历史乃至于整个中国古代制度发展史的细致理解。
公元7世纪初中期,东亚政局剧烈动荡:东北亚霸主高丽(即高句丽)在维持了两三百年的统治后,面临着日渐崛起的中原帝国大唐的严重挑战,唐太宗、唐高宗父子为了收复辽东失地,重建东亚政治秩序,先后发动了八次征伐高丽的战争。与此同时,朝鲜半岛上高丽的仇敌新罗瞅准机会,在“一统三韩”的口号下,与大唐帝国结盟,共同对付高丽。一时间,半岛战火纷纭,生灵涂炭。更糟糕的是,孤悬海东一角的倭国也野心勃勃,为了控制半岛,加入到高丽阵营,与高丽的另一盟友、同在半岛上的百济结成丽-济-倭联盟,以对抗强大的唐-罗联盟。从此,半岛卷入无休止的战争,陆地上、海洋中,一场场战役接连发生,无数生命毁于战火。终于,白江口一役,唐军击溃倭军,将倭国的势力驱逐出朝鲜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