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不仅是唐代的一个转折,而且是中国古代史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藩镇割据的出现,隐然牵动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态势。但是对于这一重大问题,中国学术界缺乏足够的研究。本书处理主题安史之后唐帝国的重建,将西方新史学中的空间观念引入唐史研究领域,极具学术敏锐度,对于此一问题有了极大的推进,也是很吸引人的话题。
这些文章,除了唐代政治部分是有计划地研究撰写,还有一些是应人之邀而写外,都是看书时有所发现才动笔。其中又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人家没有讲过的作者来讲,当然必须是事关紧要的有用的。不能写”邻猫生子”式的文章。再是人家讲错了的作者来纠正,其中有些是纠正通行教科书的,而和陈寅恪先生异同处就更多。但从方法来讲,仍是受了寅恪先生的启发。而且撰写文章不依靠孤本秘笈而用人所习见之书,要从习见书中看出人家看不出的问题这一点,也是继承了寅恪先生以及顾颉刚师等老一辈学人的做法。
本书是一部研究唐代家庭史及相关社会问题的学术专著。作者裒集传世文献、墓志石刻以及出土文书等各类史料,以实证的态度对唐代家庭形态、婚姻状况、家产析分、生计家居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夫妻及父母子女间的关系、妇女生活的诸多方面进行了严谨细致的考察,对世俗信仰、家庭伦理、礼法婚聘等社会现象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概括,并对法律制度与乡村社会基层管理等与家庭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诸多层面进行了延伸论述。同时作者注重理论的建构,从社会史、法制史、经济史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了“二元制复合式家庭形态”、“中古礼法文化下移的双向运动”等一系列重要概念,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坚实基础。
隋唐时代国势强盛,周边各国使节络绎于途。学术界习惯按中国王朝兴替,将遣隋使与遣唐使分而视之,但从东亚区域交流的角度看,两者有机衔接,故《东亚坐标中的遣隋唐使研究》统称之为“遣隋唐使”。《东亚坐标中的遣隋唐使研究》分“东亚视域”、“历史波澜”、“时代先觉”、“典章制度”、“文学艺术”5编,由中日韩三国学者共同执笔。编以东亚为视角,探讨遣隋唐使的国际背景、历史意义、现实启示;第二编考察遣隋唐使产生、发展、变化、中止的历程;第三编为这一时代的奇人异士立传;第四编叙述隋唐时代的典章制度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第五编政治外交背后文人雅士的诗文交流。东亚使节与西域使节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在完成外交任务之外,热衷于文化交流而非贸易活动,这是《东亚坐标中的遣隋唐使研究》叙述重点。
《大唐盛世一玄宗时代的全景中国(1_4)》,洋洋洒洒4卷本,近150万言,系目前规模、内容最系统的全景式讲述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几十年间,大唐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盛况的大型通俗性历史著作。这4卷本的内容分别为玄宗王朝政治史、典制史、外交史、文化史。作者赵剑敏教授,系隋唐史和三国史研究专家,十多年前曾以文史哲笔法浓缩玄宗时代的《盛世魂》而出版了该书的中文简体字版、韩文版和繁体字版等多种版本,广受关注和好评。该著是他二十多年来潜心探索大唐历史尤其是玄宗王朝开元、天宝年间历史的丰硕成果的结晶。相信这部盛世之作和他目前正在潜心撰著的另一部250万言的史诗性巨作《大三国(5卷本)》一样,会厂受读者欢迎。
廓清漠北、打开西域之门、东方战争、帝国狙击者、叛乱时代、帝国熊途、过渡时代、日落大草原、西线争夺、决战中亚、盛唐终结……大唐帝国开疆拓土,雄视天下,盛之时,势力波及东亚、北亚、中亚甚至西亚与南亚。赫日当中的大唐帝国如何崛起?又为何由强盛转而衰落,最终消亡?曲终收拨,血与剑交织的大唐帝国扩张终结的历史幕后,李唐皇室究竟演出了一幕幕怎样的故事?《大唐帝国的扩张(第2部):帝国雄途》以历史大事件为轴线,通过还原历史细节,透过大唐帝国的沧桑和辉煌,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代。
本书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运用叙事史学的笔法,将安史之乱置于唐代历史大背景下,从韩翊与柳氏爱情离别的悲伤遭遇、杜甫与李白流亡路上的艰辛跋涉写起,深入探讨了大唐极盛之时发生安史之乱的原因,浓墨重彩地叙述了安史之乱中的关键几点——封常清与高仙芝枉死、颜真卿兄弟顽强抵抗、哥舒翰战败降燕、张巡浴血睢阳城、郭子仪与李光弼再造王室,并剖析了唐玄宗父子对平叛策略的选择及平叛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势,探寻安史之乱后唐帝国走向藩镇割据并演变成五代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