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庆远编著的《暮日耀光: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可说是自有为张居正立传以来很深入、很公正、很能“美恶不掩,各从其实”的巨著。(台湾地区学者徐泓语) 它不同于前人作品的优选特点,在于作者运用大量罕见的丰富史料,除实录、政书等官方出版品外,引用的私人笔记、文集、书信达150余种,以明代为主的地方志达65种。因此能深入许多以前学者所未谈到的细节。 对张居正在改革中所要面对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作者分别立档,上有皇帝、太后,旁及宦阉权竖、外戚、各派言官,特别是与居正曾共事的历届内阁大学士、重要文臣僚佐都有叙及,涉及人物之多,探求研究之细,皆为同类著述所罕见。 同时,书中提出了“隆万改革”的新判断和新概念,重新审视后发现,高拱和张居正在隆庆时期已经联手进行重大的改革,在吏治、经济、军事上都取得
此书共计四十余万言,于有清一代自满州初起,至宣统退位近三百年的历史中,选择重要的事件,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从而能使人们从纷纭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掌握影响的主要历史事件,明了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如于清室内政各条,所列条目有“多尔袞摄政及诸王内讧”、“立储之反覆”、“兄弟猜忌及大臣之逐戮”、“内禅之真相”、“太平天国之兴亡”、“捻事之起灭”、“预备立宪之宣示”等均纂辑从详,至于康乾以来之边防用兵、道咸以后之对外用兵,凡关于国际边事者,也有详细记载。 本书同时吸收了此前各家所纂纪事本末之书的长处。如仿《左传纪事本末》之体,凡一人一事关于清廷盛衰兴亡之故者,立专条特为记载,如“和珅之贪横”、“乾隆极盛”、“增加兵额”等。学术变迁最繁,关系最切,仿《元史纪事
清末官制变革,将原来“内外相维”格局改为上下贯注,是近代政体转型的重要内容。改制的总体目标是仿照西方,由君主向君主立宪制过渡。清廷试图通过官制改革奠定立宪的官治基础,进而刷新吏治,提挈政纲;可是改制反而导致统治秩序严重失范,社会矛盾急剧尖锐,清廷速亡。其弊端,主要是君臣上下只顾一己之私,阻挠改革,不能回应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诉求,结局也与他们的预期相去悬殊。 本书引用大量未刊档案与清人文集、日记、书信,揭示了清季改制中新旧体制的复杂纠葛,折射出制度兴革与中西历史传统的缠绕,以及对后来政体设置的重大影响。
本稿主要论述明朝后妃在国家政治演变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目前外对此问题缺乏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没有全方位、整体研究。本稿试图通过对明朝后妃制度和有代表性后妃的剖析,全面揭示明朝后妃在明代政局演变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开拓明史研究的新领域,创新意义很大。共分两编十七章。编:明代后妃制度。分四章。有力地纠正了明朝后妃不介入朝政的传统观念,理论上实现突破,有十分重要的创新意义。第二编:明朝后妃与政局演变。分十三章。以翔实的史料,用个案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几位后妃在明代政局发展中的作用。见解独到新颖,推动了明史研究的发展,加深了学界对张居正改革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衰腐的晚清帝国在喘气的间隙开始洋务运动,西学东渐,改变悄然发生。纪实摄影的先驱约翰?汤姆逊恰逢其时来到中国,以强烈的纪实风格,记录下落后腐朽与求变图强并存的中国。因此有了这部中国最早的全景式影像记录,也是通过直观的照片而不止是抽象的描述,多层面地介绍中国的皇皇巨著。1867—1872年间,约翰?汤姆逊足迹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包括香港、澳门、、海南、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镇江、厦门、福州、宜昌、九江、烟台、宁波……镜头下既有达官显贵与贩夫走卒,也有山川河流和民生时局,显要人物如恭亲王奕 、晚清重臣李鸿章、两广总督瑞麟、军机大臣宝鋆、兵部尚书沈桂芬、工部尚书毛昶熙、户部尚书董恂、数学家李善兰等,都有珍贵的影像呈现;又如烟客、媒婆、马快、兵卒、囚犯、纤夫、乞丐
川边,特指今四川与云南、西藏、青海交界处的藏族地区,旧称康区,现大部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辖地。唐代以降,中央王朝开始在这一地区实行羁縻统治,元时设土司制。至晚清,形势一变,于该区域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将其纳入中央王朝直接统一管辖。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是在藩篱渐失、西南边患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在加强西南边防的战略总体格局中,思谋川边的整治,其对川边的认识随国际国内局势的变更而逐步深化。原先仅为区区川藏通道的川边在清中枢的总体谋划中愈发举足轻重,最终被抬至援藏基地的地位。在于西藏设省不成的情形之下,清廷转而注重川边经营,以图固川保藏。正是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晚清几位的封疆大吏鹿传霖、锡良、赵尔丰等人谋划并具体实施了在川边的改土归流、设治、筹建行省等经营活动,执行、推动并发展
在西方,有一位的汉学家就一直在孜孜以求地努力试图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寻求现代中国的答案,他就是史景迁,美国历史学会主席、耶鲁大学教授——一位景仰中国古代史家司马迁的汉学家。史景迁治中国历史既遵循了西方汉学研究的传统——注重历史个案的考查,同时又常以宏大的历史叙事来承载其研究的成果,从而使得其作品在为学界关注的同时常常又成为大众的读物。这一点万为难能可贵。 我们这次引进出版了史景迁的绝大部分作品,希望能够引起国内史学界和广大读书界的重视。史景迁对中国历史的许多观点我们未必全都赞同,只是希望借此开阔眼界,促进学术文化交流。 作为一本考证严密的史学专著,《美国史学大师史景迁中国研究系列·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详细论证并介绍了《红楼
明朝末年,朝政日非,危机四伏,偏安东北一隅的建州女真势力逐渐发展壮大,从明朝东北边庭的一个小部落,逐渐发展为可以与大明帝国分庭抗力的后金政权,进而八旗铁骑一举入关,定鼎中原,又逐一扫灭了南明的各个小朝廷,建立起大清帝国。历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三位皇帝,明与清爆发了大大小小数百次战役,本书就是讲述明末清初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揭示明清两个政权在统治上的治乱兴衰。作者以生动的小说笔法、严谨的学术思维,全景式地再现了这场持续半个世纪的战争历程。本书也是迄今为止国内最系统、最完整地描述明清战争史的专著。
作者信守整体史观并将晚清战时财政协济行动与非财政问题研究的有机结合,关注咸同以及光绪前期的战时财政协济制度及其运作,兼及各类非财政问题和制度之外的各类因素,诸如战争进程、人脉关系、畛域利益、国际关系以及中外媒介之舆论干政等,各个领域彼此影响、相互制约,遵循宏观着眼、微观入手,把握财政因素与非财政因素的纠葛,梳理财政演变中的上层与下层附属机构、中央与省地层面的彼此照应,如实叙述事件各方的意图和言行,近真呈现晚清战时财政制度制演变脉络。
在西方,有一位的汉学家就一直在孜孜以求地努力试图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寻求现代中国的答案,他就是史景迁,美国历史学会主席、耶鲁大学教授——一位景仰中国古代史家司马迁的汉学家。史景迁治中国历史既遵循了西方汉学研究的传统——注重历史个案的考查,同时又常以宏大的历史叙事来承载其研究的成果,从而使得其作品在为学界关注的同时常常又成为大众的读物。这一点万为难能可贵。 我们这次引进出版了史景迁的绝大部分作品,希望能够引起国内史学界和广大读书界的重视。史景迁对中国历史的许多观点我们未必全都赞同,只是希望借此开阔眼界,促进学术文化交流。 作为一本考证严密的史学专著,本书详细论证并介绍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人生,真实再现了曹寅作为康熙家臣和耳目的秘密生活,反映了康熙皇帝多疑狡诈
本书是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卫所制度、明代疆域管理制度方面、明代军事等方面研究的文章结集。 卫所制度是顾诚先生晚年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他创造性地提出明帝国两大管理系统的论断,并打算作为既《南明史》《明末农民战争史》之后第三部专著的主题。本书另收集有顾先生的参编作品4篇,对明代后期军事、清代的建立、明史研究等进行了梳理。
本书是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卫所制度、明代疆域管理制度方面、明代军事等方面研究的文章结集。 卫所制度是顾诚先生晚年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他创造性地提出明帝国两大管理系统的论断,并打算作为既《南明史》《明末农民战争史》之后第三部专著的主题。本书另收集有顾先生的参编作品4篇,对明代后期军事、清代的建立、明史研究等进行了梳理。
清代法律在演变过程中逐步减少基于等级和族群的差异,即法律的常规化。学界尤其是美国的“新清史”,将旗人换刑特权视作清代满、汉不平等的重要证据。本书揭示历史的另一面:旗人换刑特权是清廷废除满洲刑罚体制以适应汉人法律的产物,清代法律在变化中不断削弱这种特权。晚清不同等级和不同族群的妇女犯奸后,在拟罪和执行刑罚上几乎没有区别。清代刑部严格区分刑事与民事案件,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强调法律体现的民事原则,而非涉案者的等级或族群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