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1875年间,清政府根据容闳提出的“留学教育计划”,四年之内向美国分批选派120名幼童。这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计划。清政府的目的是让这些幼童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和技术,以对抗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但是这些幼童到达美国之后,不但掌握了先进的技术,而且接受了西方的平等和民主的观念。在清朝政府中保守派的反对下,留学计划搁浅,许多幼童在没有完成学业的情况下被召回。本书再现了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一群幸运的孩子被遴选出来,担负着重大的使命赴美学习,回国之后在不同的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改变中国的经济、外交和政务的往事,以及他们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冲突与挑战。
今年是的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发展进步的新纪元,带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深刻转折。它不仅仅是一次的历史事件,更是一场的社会运动,是中国百年复兴画卷的首页,振兴中华的大幕由此打开。以后一百年,中国波澜壮阔的民族复兴征程正是继承弘扬辛亥精神的生动写照。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意义,值得海峡两岸和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永远敬仰和铭记……
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第一年战况如何?蒋介石为何主张废弃国民党、共产党,两者合并为一个大党?汪精卫为何自重庆出逃?蒋介石如何应对?为何说,孔祥熙是汪精卫之外的第二号主和派?蒋介石提出“抗战到底”,这个“底”是什么,前后有何变化?在抗战中,国民党在沦陷区有无地下工作?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我国全民族奋起御辱的开端,本书从解疑出发,揭秘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和蒋介石对内对外的真相。
《历史深处的叹息:走向民国的苍茫故往》分为“晚清遗梦”“革命和共和”“晚近人文”三个章节,以叶名琛、杨度、章太炎等十几位近代人物和甲午海战、刺杀宋教仁案、清帝退位等重要历史事件为话题,用独特的视角串联起来,共同形成对近代历史不为人知的侧面的思考。
《重庆大轰炸档案文献:证人证言》由周勇主编,主要内容为1938年至1944年受害者当事人、旁证人口述因日机轰炸造成的损害情况。为保持口述史料的真实性,将部分受害者、旁证人的身份证、签字、手印、家庭住址等内容收录《重庆大轰炸档案文献:证人证言》,部分口述材料在司法部门进行了公证。为尽可能保持口述史料的原貌,《重庆大轰炸档案文献:证人证言》所选用的内容,未作改动,只是稍作文字加工,主要是:口述史料的标题由编者根据材料内容提炼而成;删除了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对个别明显错漏之处作了处理;难以辨认的姓名或其他内容以“口”替代等。全书大体以史实发生时间先后为顺序,再以地区分类,再分人口财产综合类、人口伤亡类、财产损失类进行编辑,对不同见证人叙述同一事件的材料作了集中编排,以便从多角度反映历史。
本书分为四章,以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大事件为基本线索,用独特的视角透过那些耳熟能详或鲜为人知的故事,讲述了强弩之末的晚清与百废待兴的民国,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融合碰撞,使近代国人在眼界大开的同时,也经受着大变革所带来的惨痛。
《变化中的中国人》的英文版本出版于1911年,是辛亥革命前西方观察中国的代表作。书中主要纪录东西文化在中国的冲突,作者对中国当时各方面的状况进行了独到的观察,并阐发了一些有趣见解。其对中国人口、环保及禁烟等问题的议论,极有预见性并富史料价值。我们常常将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归于中华文明及其社会制度。实际上,中国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仅仅在于有限的土地上养活了过多的人口。假如中国人有幸经历一个持续、稳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而且这一阶段不至被任何历史的、外族统治及内乱所打断,至多需要两代人的时问,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就会与美国平民的生活水平不相上下。本书中主要纪录东西文化在中国的冲突,作者对中国当时各方面的状况进行了独到的观察,并阐发了一些有趣见解。其对中国人口、环保及禁烟等问题的议论,极有预
乱世艰辛,纷争艰险,于此硝烟战火中崛起的群雄,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行走于刀锋枪口间的过往?是热血如蒋介石,开始一段杀手的奇幻漂流?还是忙碌如袁世凯,开始一场三步实现共和的梦?……民国那些真相有多惊魂、多刺激,又有多少乌龙、多少狗血片段,你造吗?犀利教授犀利开讲,从民国大佬们的刀锋所向切入,解密民国大佬们的黑白人生,勘破英雄、枭雄的权谋野心;揭开伟人、小人的生死心结;另类解读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最精彩的乱世乱局,破译乱世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