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误读》是政法教授郭世佑的一本学术随笔,涉及中国近代史学和政治学中较广泛的问题领域,如对辛亥革命结局和实质的探讨,对宪政问题、法制与社会转型问题的反思,对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近代史著名人物的细致分析和思考。全书分为三编:史论尚真、事件披真和人物归真。编探讨史学研究中富有争议性的前沿问题。第二编,作者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前提下,甄别和廓清近代史上一些事件的误读,还原事件真相。在第三编中,作者从某个侧面分析了近代著名的几位人物,他们都曾对中国近代史走向起到关键作用,包括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晚清重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名臣,孙中山、黄兴和宋教仁等革命先行者。
《天国之秋》是裴士锋的第二部作品,书中作者以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19世纪、为我们所熟知的太平天国战争的历史。与传统的将太平天国当做一次进步的农民运动不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战争的本来面目,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同时,也分析了太平天国战争怎样塑造近代中国。作者也用了比较多的篇幅研究了西方列强的介入对于战争走势的影响,以及作为儒家和传统代表的曾国藩和作为亲西方和渴望现代化的洪仁玕之间,两种观念的剧烈碰撞。本书2012年2月由KNOPF出版,随即受到很多关注。基辛格和史景迁也撰文此书,更有读者赞扬普拉特的作品已经了他的师父史景迁的《太平天国》一书。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也逐渐被卷入全球化体系。中国本处于东亚权力中心地位,与周围各属国形成宗藩关系。西方殖民体系与中国的宗藩体制发生了激烈冲突。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西方开始以不平等条约体系规范中外关系,在中国建构半殖民地统治秩序。中国被迫逐渐接受这种秩序。但中国毕竟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具有高度民族优越感的大国,中华民族决不会甘于被边缘化。于是,中国社会精英及民众对列强殖民化的侵略行径展开了激烈的抗争、艰难的探索。本书主要以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视野,从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晚清时期,中国一步步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此书以观念冲突与演变为研究切入点,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艰难曲折进行了一定反思。
作者从中国近代史中找出30个事件,以凿实的手史料为证据,刨根问底,去伪存真,回归常识,澄清历史迷雾,还原历史真相,披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史实。作者娓娓道来,观点新颖,通俗易读,既戒除了学术著作的艰深枯燥,也避免了戏说历史的轻浮失真,适合目前大众历史阅读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