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国人聚焦已久,却又常辨常新。本书深入发掘中日双方文献资料,结合新近的水下考古成果,以丰富的照片、图解配合严谨的历史叙事,对这场牵动中日两国国运的旷世海战做出了新的解读。书中不仅详尽展示了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生动再现了惊心动魄的海战场面,而且将海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对海战前后反映出的技术和制度问题更是进行了深刻分析。本书对 昆明换渤海 一说是否成立,北洋海军是否存在战术选择和指挥失误, 致远 舰冲击的目标是谁、因何不幸沉毁, 经远 舰的沉没地点在何处等热点问题都有涉及,提出了独到且具有说服力的见解。
《天国之秋》是裴士锋的第二部作品,书中作者以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19世纪、为我们所熟知的太平天国战争的历史。与传统的将太平天国当做一次进步的农民运动不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战争的本来面目,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同时,也分析了太平天国战争怎样塑造近代中国。作者也用了比较多的篇幅研究了西方列强的介入对于战争走势的影响,以及作为儒家和传统代表的曾国藩和作为亲西方和渴望现代化的洪仁玕之间,两种观念的剧烈碰撞。本书2012年2月由KNOPF出版,随即受到很多关注。基辛格和史景迁也撰文推荐此书,更有读者赞扬普拉特的作品已经了他的师父史景迁的《太平天国》一书。
采取编年体正史体例,分四章详细介绍了我党井冈山斗争四个时期的历史事件与革命人物事迹。这四个时期分别是初创、全盛、曲折发展、后期斗争。相对老资料,此次更新了井冈山革命斗争史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史料,增添了中共几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关于井冈山精神的论述,并且加入了图照,修订了文字。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以王韬这位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对孙中山、康有为、郑观应、伍廷芳等人的思想上产生过影响的重要历史人物为研究中心,探究他在晚清参与造反、改革,为中国引入现代思想的历程,透视、展现、剖析了晚清思潮、政局与社会的变迁,最早提出了近代中国的“沿海”与“内地”的问题,为解释中国近代以来传统和现代性互动提供了新的路径。 “东鉴丛书”还包括《中华帝国的法律》《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待出)《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 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待出)等。
《并未远去的背影》基本是对民国时期的一些重要人物与重要事件进行再梳理。民国时期(当然也包括共和国时期)的许多人与事,其实都扑朔迷离,真面目始终不为人知。过去的“定论”,显然已不足为信。《并未远去的背影》所收文章,则意在对那些有意义也有意思的旧人旧事进行再解读。
作者认为,“近代中国是我们祖国刚刚走过来的昨天,与我们的生活如此亲切,它的遭遇和前进更不能不使我们百回千转地思之了”。新旧杂陈,新陈代谢,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点,也是其复杂性所在,在本书中,作者对近代中国的重要命题,进行了具体而有说服力的辨析,在在发人深省。分析精当,文笔生动。相信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更加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近代中国的历史脉动,进而增进对这段屈辱与奋斗的认知度。
本书辑录了台湾《传记文学》杂志所载的抗战亲历者回忆文章。这些亲历者既包括何应钦、张发奎、宋哲元等国军高级将领,也有参加过大小战斗的国军中下级军官。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始,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浴血抗战。本书选取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对日受降五个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战争亲历者的回忆,用手资料为读者解密不为人知的战场细节,近景重现中华民族的悲壮史诗。
鸦片战争是中英两国所该共同面对的话题,而英国新锐汉学家蓝诗玲女士的这本新著正是站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视域来对此加以考察,旨在让我们跨出地域的限制,认真反思这场世界冲突的种种罪恶和矛盾。蓝诗玲充分吸收了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比如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又能在中英文原始史料中找寻更多动人的历史细节。得力于她深厚的文学造诣 ,像林则徐、琦善、义律这样的历史人物经她描写,仿佛便可浮现于眼前。除了战争过程中的细节叙述之外,蓝诗玲还往后记述了中英两国人民对此战争的复杂的历史记忆,尤其在中国近代国族构建中扮演的角色。
作者从中国近代史中找出30个事件,以凿实的手史料为证据,刨根问底,去伪存真,回归常识,澄清历史迷雾,还原历史真相,披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史实。作者娓娓道来,观点新颖,通俗易读,既戒除了学术著作的艰深枯燥,也避免了戏说历史的轻浮失真,适合目前大众历史阅读趋向。
采取编年体正史体例,分四章详细介绍了我党井冈山斗争四个时期的历史事件与革命人物事迹。这四个时期分别是初创、全盛、曲折发展、后期斗争。相对老资料,此次更新了井冈山革命斗争史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史料,增添了中共几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关于井冈山精神的论述,并且加入了图照,修订了文字。
五四是先秦之后中国思想史上又一个群星璀璨的“百家争鸣”时代,民国初年帝制崩解、时局离乱的形势,成为精神自由和思想创造之千载难逢的黄金时代,它奠定了现代中国的思想基础。以新文化运动为中心的五四启蒙运动,是“全球转型”之“中国故事”的华彩篇章,它预示着古老的中国文化走出“轴心时代”而追寻现代的“轴心革命”。五四时期,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横空出世,其汇集北京大学的知识精英,新文化运动演成一场波澜壮阔的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挣脱两千年儒教传统而拥抱民主科学之现代文明的思想转型,其狂飙突进的伦理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表征着中国“旧邦新命”、浴火重生的文化复兴。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梁漱溟等五四知识精英在中西古今之间的思想探索,各种“主义”的思想激荡,构成了一幅震古烁今的启蒙
在《甲午战争史》中作者戚其章以数十年扎实研 究为基础,以极为严谨的态度,广采中日及英文资料 、档案及已有的研究成果。《甲午战争史》对战争的 背景、过程和影响进行了全面展示,其中揭示的诸多 细节和重要结论都成为该领域广为接受的公论,是甲 午战争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本书以张謇和涩泽荣一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两者人生经历、实业理想、企业活动的目的,方式以及内容的系统考察和具体比较,细致地分析了不同的政治体制、经济条件、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对中日两国近代企业家命运产生的影响,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探究了中日两国近代化过程出现巨大差异的深刻根源。
《中华学人丛书:中国学术的近代命运》以经史之学为中心,通过关键论题、关键人物、关键著作的有机结合,从富于个性的视角探讨西力东侵、两学东渐背景下中国近代学术变迁之大势:经学史学之更替、子学之凌驾经学、“汉宋之争”之折变、“国史”创制之新局诸端,视角新颖,论证严密,脉络分明。其意义,一言以蔽之,为重建中国学术之学统,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