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中叶,东西两半球各自发生了一场大规模内战。西半球那场发生在崛起中的美国,东半球则发生在日益衰颓的中国。而当时的全球霸权英国,则在其间发挥了关键性影响。大清帝国这场内战,台湾称为太平天国之乱,大陆则视之为革命或农民起义。奇特的是,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洪秀全是当时中国为数极少的基督徒,他在屡试不第之后崩溃瘫软,断断续续做异梦四十天,数年后宣称自己是上帝的第二个儿子,并开始领导宗教运动,随后转为政治军事运动。鸦片战争后,中国已嵌入全球贸易体系中,西方列强的外交与军事力量对清廷或太平天国更有一定的影响力。西方各国的舆论甚至国会内部,对于是否干涉这场战事各有看法,但才刚攻进北京并放火烧掉圆明园的英国最后却选择帮助满清朝廷。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人物伊藤博文便认为,英国介入使得清廷多活
本书辑录了台湾《传记文学》杂志所载的抗战亲历者回忆文章。这些亲历者既包括何应钦、张发奎、宋哲元等国军高级将领,也有参加过大小战斗的国军中下级军官。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始,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浴血抗战。本书选取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对日受降五个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战争亲历者的回忆,用手资料为读者解密不为人知的战场细节,近景重现中华民族的悲壮史诗。
由普通幕僚成为显赫重臣,李鸿章的宦途通达,与大动荡时代的跌宕变幻紧密相关,也由于他本人通权达变,懂得审时度势。由于长期位高权重,参与大量政务和机要,李鸿章向朝廷呈上的奏折以及与同僚往来的信函之中,透露出晚清政治、社会、外交的重要信息。历史的风雨飘摇与个人的浮沉荣辱,生动地反映在他的这些文字之中。 本书选取李鸿章政治生涯中重要的奏折和信函作为线索串联起历史脉络,以富有新意的体裁从 为官 外交 和 洋务 等纬度梳理了他的从政之路,展现了其政治见解与个人利益、恩怨的复杂纠葛。同时融合新颖独到的细致解读,可使读者了解李鸿章的为官之策、为人之道以及功过得失,有助于全面认知这位深刻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 在短短的奏折中陈明原委、说透道理,充分表达己意,是李鸿章的拿手本领。李鸿章的奏
采取编年体正史体例,分四章详细介绍了我党井冈山斗争四个时期的历史事件与革命人物事迹。这四个时期分别是初创、全盛、曲折发展、后期斗争。相对老资料,此次更新了井冈山革命斗争史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史料,增添了中共几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关于井冈山精神的论述,并且加入了图照,修订了文字。
本书是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系列的册,图文并茂,解说生动,主题为两次鸦片战争以及战前与战后的局势分析和后续影响,表现以英国为代表的近代西方世界与清王朝这个古老帝国的次剧烈碰撞,以此揭开百年近代史的开端,展现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矛盾和潜在发展方向。 两次鸦片战争,先后相隔差不多20年,但写在战争上面的主题,却是一个:逼中国开门,开大门。而且拖中国进入西方的世界。 就情势而论,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只要中国的天下没有本事扩张,吃掉西方的世界,那么就早晚会被西方的世界撞毁。这么大的一个中国,没有幸免的可能。一个拥有了现代工商业的世界,是一个不可抗拒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是野蛮人,而蹈海而来的西方人,自诩是文明人。对中国的征服,在某种程度跟他们征服印第安人,非洲人一样,是文明战胜野蛮的过程。
该书是 部讲述孙中山与海南故事的 原创图书,填补了相关出版领域的空白。该书分为风起同盟会、在南洋、榆林军港、千年一叹、图海南、末代琼崖道、留意琼岛、琼州改省案、改省张本、鼎革之际等十个章节,旨在充分挖掘孙中山与海南的渊源、孙中山对海南的关注及其与海南发展的联系,重点讲述他和追随他的琼籍志士的革命友谊,他对海南建设、开发的先见,他对海南这片未踏足土地的热爱和牵挂,他在中国革命洪流中团结 广大海南革命者同心奋斗的革命经历和重大贡献。
这是一套关于1840~1945百年正史的彪悍史书。是一套全面解读晚清、共和、抗战的长篇历史力作。 从来没有一本关于民国的书籍,能像《历史深处的民国》这样,全面、真实、透彻、有趣地将民国这段历史讲明白说清楚。 作者在精研民国史料的基础上,以尊重史实的严谨态度创作,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行笔,全新讲述了1840~1945这百年间的一些我们熟悉的人做过的一些我们并不熟悉的事…… “3重生”以国共合作北伐为开端,描述了近代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由统一再度分裂,最终走向统一的错综复杂的历史。 重点突出了1931 到1945 年十四年间英勇抗战、抵御外辱的历史风云人物,以激越悲壮的语调讲述了以黄埔军人、地方热血军阀为主体的铁血军人们的英雄豪情,以幽默深沉的笔法还原了蒋介石、汪精卫、
上自孙文缔造共和肇始,下逮蔡锷护国运动兴起,袁世凯当国之年,国可谓不兴,民可谓不幸。 民国开国前后,垂帘听政而无术支配的隆裕太后,拥一对寡妇孤儿入承大统的摄政王载沣,帝制回头泡沫王朝的悲剧人物袁世凯,建国蓝图的当国者孙中山,有野心也有理论基础的组织家宋教仁,有将无兵的光杆司令黄兴,从美国吹来帝制东风的宪法顾问古德诺,始共和终帝制而误袁氏的杨度,自我贴金或他人捧场为帝制派的“六君子”,国人眼里的大草包袁克定,以一篇文章闹垮一个洪宪王朝的梁启超,泡沫战争里的蔡锷…… 孙文总统的就职典礼,是这个新时代的开端。旧的帝制逐渐在历史的海洋中,缓缓沉没;新的民主政治在眼前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成长虽缓,终必有大盛之时。这该是个历史的必然,无人可以逆转之也。 袁世凯如何在晚清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政
......
1840-1949年,是中国社会变革最激烈的时期,近百年间,不仅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天翻地覆,人文地理环境的变迁亦是沧海桑田。然而,这种变革与变迁并非完全同步,作为一个地理上幅员辽阔、内部结构却千差万别的大国,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的变化程度是不一样的,存在很深的时差。譬如,*成立后政府颁发的 剪发令 ,但在拍摄于1920年之后的成都等地的街景照片中,仍然可以看到留着长辫子的行人。 试图呈现全国性的社会变迁以及各地区间的差异,正是编撰这套《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的初衷。 《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一书从时间、空间、专题三个维度进行编排,各卷之间既成体系,又便于对照,纵向可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的地理、人文风貌变迁,横向可以对比同一时代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异同。编者希望通过
基本信息 书名: 天国之秋 作者: (美)裴士锋|译者:黄中宪 开本: *: 69 页数: 现价: 见顶部 出版时间 2014-11-01 书号: 9787509752647 印刷时间: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裴士锋(Stephen R. Platt) 耶鲁大学中国史博士,其博士论文获颁瑟隆费尔德奖(Theron Rockwell Field Prize)。目前执教于美国阿姆赫斯特马萨诸塞大学,著有《湖南人与现代中国》(Provincial Patriots: The Hunanese and Modern China)。他大学时主修英语,因此大学毕业后以雅礼协会老师的身份在中国湖南待了两年。他的研究得到富尔布莱特计划、国家人文基金会、蒋经国基金会支持。目前他与妻女住在马萨诸塞州的格林费尔德。 译者简介 黄中宪 政治大学外交系
该书是 部讲述孙中山与海南故事的 原创图书,填补了相关出版领域的空白。该书分为风起同盟会、在南洋、榆林军港、千年一叹、图海南、末代琼崖道、留意琼岛、琼州改省案、改省张本、鼎革之际等十个章节,旨在充分挖掘孙中山与海南的渊源、孙中山对海南的关注及其与海南发展的联系,重点讲述他和追随他的琼籍志士的革命友谊,他对海南建设、开发的先见,他对海南这片未踏足土地的热爱和牵挂,他在中国革命洪流中团结 广大海南革命者同心奋斗的革命经历和重大贡献。
1000年前的宋朝人过着富有现代气息的小日子。他们养宠物、插花、点茶、叫外卖,甚至用上了进口货;平日里看看体育比赛、逛逛瓦舍勾栏,节假日出去旅游,夜生活也很丰富……这样的宋朝,你有没有兴趣穿越回去呢?本书聚焦于宋朝人的日常生活,选取风雅的、有趣味的、富含现代气息的宋人生活侧面,用生动的语言、场景化的描述及独特的细节将其呈现出来,还选取了50余幅宋画与宋代器物图片作为配图。作者打开了一扇近距离观察宋人生活的窗口,让我们领略蕴藏在历史与传统中的日常之美,感受过小日子的美好。
本书记载了日军从轰炸南京、进攻南京到南京大屠杀及日军在南京进行殖民统治到全过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 和沦陷时期南京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提供了十分重要到资料。由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是专门收容妇女难民到难民所,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这里成了日军实行性暴力到重要目标,作为该难民所的负责人,魏特琳的日记是揭露侵华日军性暴行 说服力的证据。魏特琳女士爱憎分明,感情真切,想象力丰富,其日记文笔优美流畅,可读性强,其日记对揭露日本到法西斯暴行具有重要到价值。
摩尔阐明了1901—1909年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复杂的历史和演变。在研究过程中,作者大量援引档案资料,同时注意到重要 事件和 挑战对美国制定亚洲政策目标的影响。他认为,西奥多?罗斯福政府在亚洲追求的是被动而非主动的外交政策目标。鉴于当时美国在中国的影响有限,罗斯福从务实的角度出发,捍卫平等的在华贸易机会,同时在口头上承诺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认识到日本在中国的利益后,罗斯福政府调整了门户开放政策,让日本充当缓冲,以遏制俄国对中国的野心,从而将美国进行军事干预的风险降到 。摩尔的结论是,西奥多?罗斯福政府虽然务实,但处理中国问题时存在局限性和刻板印象,没有察觉到那里正在浮现的革命力量和革命情绪。因此,决策者并没有充分理解清朝末年所发生的事件,阻碍了 积极的外交政策的制定。
作者认为,“近代中国是我们祖国刚刚走过来的昨天,与我们的生活如此亲切,它的遭遇和前进更不能不使我们百回千转地思之了”。新旧杂陈,新陈代谢,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点,也是其复杂性所在,在本书中,作者对近代中国的重要命题,进行了具体而有说服力的辨析,在在发人深省。分析精当,文笔生动。相信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更加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近代中国的历史脉动,进而增进对这段屈辱与奋斗的认知度。
历史小说《甲午战争》以袁世凯、李鸿章、日本的陆奥宗光、朝鲜的金玉均为中心,以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为始,详细讲述了自朝鲜的壬午兵变到甲申政变,从日本处心积虑发动战争到后李鸿章出面收拾残局,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整部小说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作者引用大量史料,客观地描写了那个特殊时代不同利益团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刻画出垂老的晚清是如何被青春萌动的明治日本打败的,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追问。在这场战争中,中日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内幕?朝鲜又扮演了怎样的关键角色?
"慈禧太后在晚清危亡之际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康有为要对戊戌变法的失败负多大责任?李鸿章为何自称“裱糊匠”?孙中山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民国“国父”的?《走向辛亥:从孙文崛起看晚清落日》以辛亥革命为契机,百科全书式展现了从晚清到民国的军政、经济和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书中对慈禧、李鸿章、康有为、孙文等人进行了细致刻画,对各派系间的斗争进行了深度还原,并补充了一些被忽视的关键细节,是了解这段历史的通俗读物。"
1840-1949年,是中国社会变革最激烈的时期,近百年间,不仅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天翻地覆,人文地理环境的变迁亦是沧海桑田。然而,这种变革与变迁并非完全同步,作为一个地理上幅员辽阔、内部结构却千差万别的大国,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的变化程度是不一样的,存在很深的时差。譬如,*成立后政府颁发的 剪发令 ,但在拍摄于1920年之后的成都等地的街景照片中,仍然可以看到留着长辫子的行人。 试图呈现全国性的社会变迁以及各地区间的差异,正是编撰这套《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的初衷。 《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一书从时间、空间、专题三个维度进行编排,各卷之间既成体系,又便于对照,纵向可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的地理、人文风貌变迁,横向可以对比同一时代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异同。编者希望通过
《近代史讲稿》是阿克顿勋爵于1899—1900和1900—1901学年作为教授在日常课堂中所发表的演讲稿。收在附录里的文献非常重要,它展现了阿克顿勋爵作为学者的理想和承诺的目标。书中具体收录了:近代国家的开端、反宗教改革运动、加尔文和亨利八世、三十年战争、英国革命、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