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 年到 1946 年,美国作家格兰姆 贝克走访了当时中国十多个极具战时特色的城市,详细记录了所见所闻并整理成书。贝克从香港出发,经柳州抵达重庆,又跟随路易 艾黎长住宝鸡,随后转至洛阳等城市,*后停留在北平。一路上,作者一方面记录了上至高级政府官员、部队军官商贾富户,下至工人、贫苦市民、农民、难民等不同人的生活和状态;另一方面,描述了日军轰炸柳州、重庆、洛阳等城市的情景,记录了中国军队对抗日军侵略的战况,以及美国政府、军队在中国的举措和表现。 在记录和呈现当时中国社会状态的同时,贝克也写下了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国民党逃到台湾是无法避免的,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偏差与失误是源自对中国的不甚了解,等等。此外,贝克还以其丰富的学识,对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进行了比较
本书虽以国共为题,却并不要按照冷战模式去两分世界。它试图说说意识形态以外的东西,试图讲讲人在大环境中的命运。按照作者的脉络,冷战是内战的继续,内战是二战的继续;而二战又是一战的继续,一战更是以往大小血腥权力争斗的继续。民(种)族主义——现代主义为核心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无助于我们反思人类社会20世纪的野蛮属性,文化差异也自然不能通过扩大对立去弥合。所以,这本书提供的是一个通过历史去体会、理解的场景,一个反思的机会和希望。
人工智能自20世纪50年代发端,近年来发展迅猛,强烈冲击并深刻变革人类既有的生活方式。该领域多位杰出的计算机科学家为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一名人工智能历史学家,帕梅拉·麦考黛克与这些先驱人物关系密切,并曾与他们多次合作,本书通过讲述人工智能发展历史上一些关键人物的故事,以及她与这些人物的交往经历,梳理了人工智能从早期到现在的发展概况,并提出她自己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与思考。此外,她还从C.P.斯诺的“两种文化”谈起,深入思考了人文学科与科学技术之间的碰撞和结合,对人工智能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的风险和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我国的高等学校和文化机构进行了有预谋、长时期、大规模的摧残与破坏。面对日军的侵凌进逼,各地高校师生在 困难的条件下,历尽艰辛向战区后方转移,中国大地上由此出现了一场全国性的高校内迁运动。战时的中国高等教育遭受了巨大创伤,同时也凝铸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在大后方营造了若干教科融合的人文重镇和学术高地,形成了一道“文化抗战”的壮美风景线。本书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整理与分析,描绘了战时高校内迁的整体图景;透过中央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浙江大学等几所典型高校的内迁与改革历程,以点带面地展现各个时期、各条路 不同高校的内迁原委,呈现当时高校师生对日本侵略的反抗与斗争,以及为赓续中华文化命脉、维持教育事业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本书深入研究古代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联系,探讨丝绸之路、大航海时代、商品与技术交流、中国知识传播等方面的重要主题。全书通过希罗多德、马可 波罗、传教士们等历史人物的故事,揭示了古代中国对欧洲文明的深刻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推动了西方的崛起。书中详细阐述了丝绸、茶叶、瓷器、印刷术等中国元素如何改变了欧洲社会、文化和经济,为现代世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该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探索之旅,更是对东西方文明互动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中国在西方崛起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民国并不遥远,往事并不如烟。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任临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逃台湾,38年的历史虽然短暂,却足以改变历史轨迹。在这38年当中,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是乱的,每一天都是精彩的。本书以历史大事件为主干,基于主富的解密档案,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同时,辅之以大量珍贵历史老照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本书由史鉴编著。
郝雪廷所著的《抗战英魂录(八路军为国捐躯的将领上下)》,辑录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团职以上烈士事迹,共收入883名,这是迄今为止 部、也是较为完整的一部八路军烈士全传,是研究八路军史的又一重要成果,填补了八路军烈士研究的空白。这部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为捍卫 民族独立解放,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不仅是一部记载先烈的历史史书,而且是一部 的爱国主义教材,是凝结中华民族血泪和不畏强暴的一笔宝贵财富。
1943 年,不平等条约被废除;蒋介石写作并发表了《中国之命运》并且与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会晤;蒋夫人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了历史性的演说;新疆脱离了苏联长达十年的控制回归中央;河南遭遇了灾难性的饥荒;中共正在经历延安整风中最后也是极左的“抢救运动”。 一旦把关注点集中在特定的一年,就能发现这一年发生的很多事件,都对后来的历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上述和其他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一年,作者试图在本书中对一些特定时刻进行史实重建,在作者看来,这是超越以中美关系为核心的狭隘的抗战研究的好办法,由此得以理解那些决定中国命运的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发展事务。
2007年春,秦风老照片馆从荷兰文物收藏家蓝柏先生处收购了一批抗战原版照片。它们是国民政府中央宣传机构于抗战时期,向欧美新闻媒体发布的新闻照片,目的是报道中国军民抗战的消息,宣扬中国人保家卫国的精神,以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每张照片都附有一张薄纸的英文说明。稍微遗憾的是,当年新闻照片的习惯只注明发布单位,却没有写上摄影者。整体来说,时间大致是从1938年国民政府在武汉指挥战局,一直到迁至重庆的最初几年。值得重视的,这批照片的其中一大部分反映了武汉和重庆的救亡活动,以及大后方生产报国的情况。这方面的内容,作为抗战史实的重要部分,文字的叙述已经很多,可是影像的呈现却很少,这批照片可谓填补了这方面的一些空白。 需要说明的是,这部结集成册的抗战时期中国国际通讯照片,所有图片说明均由原来英
蒋介石为什么蓄意踞守而没有像抗战那样选择重庆?本书根据绝密资料和私人手记揭秘了1949年蒋介石和国民党迁台原因和动机,而国民政府为何早有迁台准备?文物和黄金到底输出多少?1949年,再现执政党国民党在大陆失去民心、失去政权的历程!辅仁大学历史系林桶法教授以翔实的资料和严谨的考证,解读波澜壮阔的大历史,再现河山变色的大时代。
民国并不遥远,往事并不如烟。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任临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逃台湾,38年的历史虽然短暂,却足以改变历史轨迹。在这38年当中,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是乱的,每一天都是精彩的。本书以历史大事件为主干,基于主富的解密档案,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同时,辅之以大量珍贵历史老照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本书由史鉴编著。
本书稿主要记述了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发展状况,包括根据地妇女运动的概述、组织沿革、妇女参战拥军、主要妇女人物、牺牲在太行山的妇女干部、回忆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战斗的文章及附录等内容,全书史料翔实,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太行革命根据地妇女运动的状况,记述了那段与敌斗争的艰苦岁月,讴歌了根据地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军及国民党军队,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了解太行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历史具有参考价值和史料价值。
从1945年8月,中国对日抗战胜利,到1949年12月国府撤退,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由和谈而至战争,经过四年多的时间,带来中国巨大的变化,由国民党统治的中华民国,变为共产党统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这一巨大变化的因素,固甚复杂,而国共两大领袖——蒋介石、毛泽东的意志和主导,实具关键性。本书即是围绕这个问题来做探讨,期对这一变化的过程进行了解。
《红军长征记》是1937年2月由丁玲主编的一本记述长征的书,原名初为《二万五千里》。由于抗日战争爆发等原因,直到1942年,才由总政治部更名《红军长征记》后,作内部参考印制发行,现已难见其踪。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发现由朱德亲笔签名赠给知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军长征记》孤本并引起各方关注。《红军长征记》是极为珍贵的一本书,也是我党我军历史上最早、最真实、最具文化特色的纪实文学作品。 长征改变了毛泽东,毛泽东改变了红军和整个中国。1936年春,上海《字林西报》撰文谈到长征时说:红军经过了半个中国的远征,这是一部伟大的史诗,然而只有这部书被写出后,它才有价值。这家有帝国主义背景的媒体在破例惊呼红军创造奇迹的同时,也恶笑红军的“粗陋无文”。所以红一方面军刚到陕北,毛泽东就指示杨尚昆在政治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是黄仁宇先生的一部历史著作,记叙的时间自1924年国民党黄埔建军始,至1945年抗战结束止。书中对海内外关于蒋介石的评议,多有精彩的辨析;作者拣择与排比史料的方式,别具慧眼,言人所不能言。作者沿袭其大历史观的研究方法,检视蒋介石的历史定位及其历史局限性。作者曾说,写作此书,目的在于阐明中国由“中世纪国家”步向现代的挣扎和转折。此次增订出版,增补了作者相关的四篇文章,作为录;并对全书的文字重新做了核订并有所补充,使全书更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