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为论文集。内容分为三部分,历史地理研究、地名研究、怀念及其他。历史研究包括《有关炎、黄二帝的若干史实考》《西周营建成周考辨》《穆天子西征试探》等19篇文章;地名研究对地名进行了考证和研究,如《谈地名学与历史研究》《有关地名考证的几个问题》等;“怀念及其他”对谭其骧先生的治学进行了追怀,以及书序,如《〈布衣刘邦〉序》等。
本书为部关于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的通史。全书分15章。章系绪论,第二章谈赵国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第三至八章分阶段叙述赵国的远祖、建立、发展和衰亡,第九至十五章分专题考察赵国的经济、军事、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和各类代表人物。在系统、全面展现赵国历史的同时,揭示了先秦时代中原华夏和北方戎狄的冲突与融合。书前刊载历史地图2幅、有关考古遗址、文物照片20余张,书末附《赵国大事年表》等。李学勤为该书作序。 这部书规模宏大,充分利用了文献及考古材料,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线索和问题,确实是先秦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贡献。可以说,一部赵国史集中反映着中原迤北地区诸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全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具有的借鉴性、收藏性。
本书专以考察中国国民党在1924—1949年间,即在蒋介石独裁统治下,其组织形态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轨迹。全书在占有大量翔实可靠的资料基础上,按时序进程,以相关重大事件为着眼点,并通过与俄共(布)及中共的比较研究,指出蒋介石自始至终是推行着一条以军控党的治党方略,以致造成军、政凌驾于党及至上层有党、低层无党、党心涣散、党力不强,其至派系对立,相互倾轧等消弱党势的种种弊端,故以也成为国民党最终败退大陆的一大因素。
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政治大势,最后却在政治场中最不知所措、动辄得咎、受人轻视。 本书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杨奎松教授不满足于像过去一样笼统地发出质问: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当年竟会停止思想,集体转向?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记录以及各种报刊、档案文献披露出来,他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
《哈尔滨犹太人图史(1894-2014)》以图文相互印证、忠实书写信史的方式,以犹太人来哈、在哈、离哈、返哈为线索,按时间顺序记录呈现自19世纪末至今哈尔滨犹太人各方面的活动、成果及其贡献,是一部独立完整的哈尔滨犹太人百年通史,学科奠基性作。其内涵凸显中国人民在世界性排犹反犹高潮时期接纳善待犹太人所体现出的种族、国界的友善、仁爱精神及其深远影响。
本卷所收文章论及儒家思想、新儒学以及反智论等中国思想传统中的重大课题,展现了对中国近现代以来传统思想所经历的种种冲击和变革的观察与深思,提出并探讨了现代儒学所遇到种种困境及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是关于传教士与近代中国关系的开山之作。以传教士东来的梗概作序曲,系统地记述了自鸦片战争讫1949年,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的全过程。全书以传教士自身的活动为章目,以传教士依托和推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为主线,对他们参预军事、外交、政治特别是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的行为进行了有机的论述。在铺叙众多传教士和史实的同时,对几个有代表性的传教士、教案、教会学校和广学会那样的出版机构,着重作了介绍和分析。
在明清笔记中有大量的有关西域(在此主要指今新疆、中亚一带)的记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土民俗等等方面。其现实性、具体性、丰富性远超过正史、诗文等,具有的史料、认识和文学价值,是了解古代西域的又一重要窗口。但笔记“杂”而“散”的特征往往让众多研究者望而却步。《明清笔记中的西域资料汇编》主要从历史琐闻类的明清笔记入手,用“披沙沥金”的方法将散杂在其中的西域资料加以采择、辑录、汇编。所选笔记作者或曾对西域亲历考证,或耳闻于亲历者的讲述,或有条件掌握有关西域的一手资料,创作态度较为严谨。《明清笔记中的西域资料汇编》的编撰必将有助于丰富西域资料文库,为学人的西域研究提供多便利。
本书是作者1929年至1930年在燕京大学开设“中国上古史”课的讲义。作者旁征博引,详细而严密地考证先秦两汉典籍中的三皇五帝等古史传说的发生背景及演变过程,推翻了其中许多传说的史实地位,恢复其传说地位,澄清了古史系统中糅杂的许多非历史成分,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独到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理论及古史系统,对上古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版本采用中华书局2002年版。
本卷所收文章论及儒家思想、新儒学以及反智论等中国思想传统中的重大课题,展现了对中国近现代以来传统思想所经历的种种冲击和变革的观察与深思,提出并探讨了现代儒学所遇到种种困境及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全书引用各种文献资料200余种,正文分12章。主要论述了北宋对西夏政策的演变,北宋末期及南宋与西夏的关系,宋夏的统兵体制、兵力配置、装备、给养,宋夏的历次重要战役,宋夏战争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特点,宋夏贸易与双方战争的关系,宋夏与辽的三角关系,宋夏对西部吐蕃、党项等族的争夺,北宋和西夏的交聘情况,以及双方的国信使制度、“外交”文书等,尾论就宋夏关系史的研究方法、史料的运用以及相关理论问题作了简要的论述。
《中国纪年铜镜:两汉至六朝》主要为中国纪年铜镜的资料性著作,共收录入两汉、三国、魏晋、六朝130余面纪年铜镜。其中有20多面为首次对外披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中国纪年铜镜:两汉至六朝》采用图文混排,一镜一面的方式编排,简明扼要,填补了研究纪年铜镜之空白。
本卷所收文章论及儒家思想、新儒学以及反智论等中国思想传统中的重大课题,展现了对中国近现代以来传统思想所经历的种种冲击和变革的观察与深思,提出并探讨了现代儒学所遇到种种困境及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政治大势,最后却在政治场中最不知所措、动辄得咎、受人轻视。 本书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杨奎松教授不满足于像过去一样笼统地发出质问: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当年竟会停止思想,集体转向?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记录以及各种报刊、档案文献披露出来,他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
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道脑机关所在地。中央苏区是由以瑞金为中心的赣南、闽西两块苏维埃区域组成的。 《中央苏区史》全方位、多层面地展示了中央苏区创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讴歌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创造“中国革命大本营”的功绩。该书对许多过去研究较为薄弱、敏感而又少人问津的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考证和探索,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史实,在学术上有一定的突破。 本书共分二十三章,其内容包括中央苏区的根基、中央苏区的开创、中央苏区的初步形成、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等等。书中详细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中央苏区的发展历史。本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文笔生动流畅,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史料
《两广总督府驻肇庆大事年表(1564-1746)》上起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下讫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历时182年。《两广总督府驻肇庆大事年表(1564-1746)》将两广总督府驻肇庆近182年间发生的与两广总督或总督府有关的大事,以年表的方式清楚地展示出来,便于读者查阅、利用。
作者前后花了十年的功夫自费研究,四处搜集、梳理史料,甚至远行千里,赴古战场实地勘查,反复修改,著成本书,算是华语著作中部以战略学视野全面解读鸦片战争的专著。以正坊间之种种误传歪论。并为中华战略学之构建作一筚路蓝缕之举。 本书由海陆权兴衰、传统东亚的贸易格局演变开讲。从全球视野的广度,以清王朝和英帝国的国家战略较量与经济、军事摩擦、冲突为主线,以鸦片问题的不绝尾声作结束。解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的碰撞真相。是华语著作中部以战略学视野全面解读鸦片战争的专著。并突出陆海权文明的盛衰较量主线。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最新指示公布:“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一场迁移运动开始了。在之后的十年,一千六百多万知识青年离家,去到农村和山区。知青一代是失落的一代,也是思考的一代,关于“上山下乡”运动的思索至今仍在继续。本书即讲述这段历史。
《中国室名大辞典》共收录室名11127条,时代下限截止到清末民初。释文分主释文和附目两部分。主释文主要介绍室主人的朝代姓名、著作文集,室名命意及其语源,文献题记等内容。与主释文相关的其他室主室名、题记、诗赋、书画等以“附目”的形式简要列于其后。全书按笔画排列,附词目音序索引及室主人名索引,方便读者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