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制裁主导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作为一种利用全球化的潮流来捍卫自由国际主义的方式,它们最初是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其吸引力在于它们可以替代战争。 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其核心的黑暗悖论:旨在防止战争的经济制裁,是以毁灭性的战争技术为基础的。 尼古拉斯 穆德(Nicholas Mulder)对政治、经济、法律和军事历史进行了广泛的档案研究,揭示了强制性战时工具是如何被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采用为维持和平的工具的。 这项及时的研究揭示了为什么制裁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战争形式,以及为什么它们意想不到的后果如此巨大。
《半小时漫画世界史》 《半小时漫画世界史》是300万粉丝大号“混子曰”创始人陈磊(笔名:二混子)继《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后推出的全新力作,看半小时漫画,通五千年历史,脉络无比清晰,看完就能倒背。其实是一本严谨的极简世界史。仅仅通过手绘和段子,二混子就捋出清晰的历史大脉络:简到崩溃的极简欧洲史、美国往事三部曲、一口气就能读完的日本史、肌肉猛男斯巴达300勇士、酷炫无比的加勒比海盗……掀开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略去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每一页都有历史段子,每三秒让你笑翻一次,而二混子手绘的历史人物则是又贱又蠢萌:亚历山大、恺撒、君士坦丁、查理曼大帝、华盛顿、林肯、拿破仑、明治天皇,全都和你我一样,有优点和缺陷,有朋友和敌人,他们在历史关键节点迸发出的惊人能量铸就了五千年的精彩世界史。而你在笑出
探索精神引领全球化 改变人类的历史轨迹 1519年,麦哲伦率领5艘帆船和260多人从西班牙启航,寻找一条通往香料群岛的海上航线。他们一路探险,从参与巴西的盛大狂欢,到经历南太平洋的骇人听闻的怪异习俗。途中麦哲伦野心勃勃,不惜使用酷刑和谋杀来控制船上人员,还在舰队中发起了几次激烈的兵变。航行途中,舰队成员都饱受饥饿、疾病的折磨,许多人死亡,麦哲伦也没能幸免,他在一场菲律宾部落冲突中被暴杀,尸体不知所踪。3年后,一艘充满荒凉与痛苦,饱经风吹日打的船,载着18个瘦弱的船员回到西班牙。这是一场横跨全球的叛变与谋杀,也是一次悲壮的胜利。 《麦哲伦与大航海时代》真实再现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的完整历程,这是关于对整个地球进行探索的故事,刷新了西方世界对宇宙学和地理学的认知,颠覆性地改变了此后探险家在海洋中航
“牛津世界史”系列本本经典,每本都是由10余位欧美历史学科带头人合写的通史性著作。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压箱底的宝贝,耗时40年专为历史爱好者打造的专业级入门读物!同时也是牛津大学一年级新生教材,既是入门级,又是专业级! 其中,《牛津古罗马史》由牛津大学林肯学院古典考古和艺术荣誉教授、世界杰出古典学家约翰??博德曼领衔编写,牛津大学古典文学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贾斯伯 格里芬和牛津大学贝列尔学院古代史研究员和指导教师奥斯温 穆瑞主编,从政治、经济、社会、地理、历史、艺术、文学、哲学等方方面面,讲述了一个古罗马从小村庄到地跨欧亚非大帝国的完整发展脉络。这套书面向牛津大学一年级新生,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梳理世界史脉络,将牛津大学压箱底的历史干货全部讲透,是一套可读性和专业性俱佳的入门经典!
工程师是帝国的建设者,即政治和经济帝国的活跃代理人。他们致力于建立和扩大工程技术的个人和商业帝国,这些帝国建立在持久的信任和专业知识网络的基础上,并由其维持。本书旨在从内部重新审视帝国大规模技术的文化建设路径。从勘探、测绘和测量维度,分析集体冒险精神;从蒸汽技术维度,彰显煤与火在蒸汽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从蒸汽船技术维度,拨开蒸汽笼罩的迷雾;从铁路建设维度,书写了大英帝国铁路文化发展的篇章;从电报维度,揭示了电力及其应用进行调查和控制的通信机制。本书内容新颖,深入挖掘了工业革命全盛时期的技术及其文化相互作用的丰富内涵和思想意蕴。该书不仅适合科技史研究者和学生参考,而且是对科学史感兴趣的大众读者相关知识的补充。
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技术不如埃特鲁利亚人,经济不如迦太基人,但为何却能一一打败对手,建立并维持庞大的罗马帝国?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作为系列作品中的部,讲述的是罗马从建国到次、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前的五百年间的历史。这是一个饱经苦难的漫长岁月里的故事,即使在它的鼎盛时期,它都时常处于进一步退半步的状态。罗马后来之所以能成就大业的重要原因,基本上就是在这五百年间萌芽的。就好像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积蓄起来的力量到了三十而立之年才开始了解其真正的价值一样。
本书主要讨论古代世界里罗马文明和犹太文明的冲突。公元70年,在4年的战争后,罗马军团摧毁了耶路撒冷城和雄伟的第二圣殿。犹太人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圣城,还被迫向罗马缴纳犹太税。几十年后,罗马在耶路撒冷的废墟上建起了完全罗马化的殖民地。再接着,一位信仰基督的皇帝将这座城市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而罗马,这座永恒之城本身也在这几百年中发生巨大的变化——与这场冲突有脱不开的关系。本书聚焦于公元70年前后的犹太战争,及公元1世纪的地中海世界,将罗马与耶路撒冷两座城市进行对比。本书还介绍了罗马人和犹太人在文化身份、哲学观念、生活方式、政府结构、政治和对彼此看法方面的对比。最后,本书还提到了基督教的诞生与反犹太主义的起源。
《文明I》一书脱胎于玛丽?比尔德应英国广播公司邀约撰写的纪录片Civilisations第二集和第四集的内容。这个纪录片项目着重挑战了之前文化界对“单一的西方文明”(the civilisation)的推崇,将视野扩大到了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及其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 比尔德围绕历史上各种文明对“人体”和“神明”两种形象的呈现展开论述,并介绍了古人和今人围绕这些形象有过的诸多讨论和争议,在展示或精美、或朴拙、或华丽、或极简的各种形象艺术的同时,她还时时敦促她的读者去思考和质疑我们长期以来被灌输的那些关于何为艺术中的“美”,何为信仰中的“诚”的陈词滥调,以及主流艺术史观里有关艺术风格流变的常规叙事。比尔德在这本书里有力地提示我们,形象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观看者和批评者,而形象的生命只有在后世观者复调式的阐释和批评声音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历史的文明,其繁荣延绵离不开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三千年来中西交流从未中断过。官方使节没有了,民间商贸关系犹存;陆上交通阻隔了,海上往来仍在。 汉代张骞通西域、盛唐
本书基于作者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中国与世界:历史视角”,书稿内容聚焦于经济学视角下的国家治理,不涉及具体的政策,而是探讨了更深层次的理念:国家如何形成、民族如何诞生、统治者如何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