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美国文学学者、文化史学家莫里斯·迪克斯坦的重要著作,探索了1930年代深陷大萧条的美国的焦虑与希望、 望与惊人的乐观,回顾了整整一代表演者、艺术家和作家的故事,展示了一个丰富、全景式的文化如何既揭露又有助于缓解 创伤。尽管经济上贫困,但这个时代创造了一个在生产流行幻想和尖锐社会批评方面富有活力的文化。这就是大萧条文化的双重人格:一方面,努力应对 的经济灾难,解释和解读它;另一方面,提供逃避之所,创造艺术和娱乐来分散人们的烦恼——这 终是另一种与之和解的方式。正如迪克斯坦 转变了我们对大萧条文学的理解一样,他打破了1930年代的音乐剧和电影仅仅是逃避现实这 行误解,提出,百老汇和好莱坞的悲喜剧世界保留了一种光辉和活力,成为抵御社会苦难的堡垒。迪克斯坦从对大萧条时期重要文学、电影、戏剧、摄影
《丁韪良评传》由黄秋硕著
1944年6月6日,盟军以较低的伤亡率登陆诺曼底,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参战盟军将士已然被视为英勇无畏的化身,而对于战役的成功,另一个因素同样不应忽视:在登陆作战的背后,有一个双面间谍团队为之保驾护航。这支队伍便是军情五处塔尔·罗伯逊创建的“双十系统”,英国情报部门以此为核心发起了一场全球性欺敌行动。波波夫、切尔尼亚夫斯基、莉莉·谢尔盖耶夫、胡安·普霍尔、埃尔薇拉分别从不同角度向德方发送虚假情报,共同编织出一张强大的欺骗网,最终帮助盟军顺利登陆。五个亦正亦邪的人物,使得这个真实且罕为人知的间谍故事毫不单调;双重身份的转换、个人恩怨的抉择、关键时刻的突发状况,令叙事牵动人心。本·麦金泰尔用生动、轻快的语言勾勒出英雄的模样,并将二战历史记录大的一场欺骗行动带入大众视野。
西伯利亚曾被视为世界的尽头,贫瘠、荒芜、寒冷,远离已知的“文明世界”。但随着商贸的发展和土地的垦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这片充满未知的“极北之地”。从嘎吱作响的四轮车到西伯利亚铁路上呼啸而过的列车,一代代商人、士兵、工人、囚犯、探险家、科研人员跋涉至此,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博弈,同残酷的生存条件抗争,勾勒出探索、征服、开发西伯利亚的波澜画卷。 本书作者埃里克?厄斯利曾多次前往西伯利亚,亲自用脚步丈量那些他笔下的章节,让我们真切地看到在16至20世纪末几百年的时间里,西伯利亚如何从无人问津到举重若轻。这里有奇迹也有苦难,有英雄也有恶棍,他们共同塑造了这片土地,谱写出这部悲怆又恢宏的极地史诗。
埃及世界上伟大的文明体,其古代故事跨越了四千多年的历史时段,而这一历史时段又塑造了日后整个世界的形态。《埃及四千年:主宰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文明》将古埃及的往事连缀成书,完整地讲述出来,记录王朝的兴衰沉浮,并将古埃及人的整个世界呈现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理解的一个历史情境之中。
本书作者迈克尔·D.科是古代中美洲和玛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一生致力于探索古老而神秘的玛雅文明。他认为,应该为玛雅文明撰写一本简明扼要,同时相当准确完备的书,供学生、旅行者和对此有兴趣的公众参考,本书首版因此于1966年问世。随着众多学者、专家在相关领域不断收获新成果,科也持续 新、修订其中内容,本书已是第十版。 从第九版开始,科邀请其学生、玛雅文字和社会学 斯蒂芬·休斯顿合作,以各自成就共同完善本书。不幸的是,在第十版的筹备过程中科离世了,享年90岁,本书成了这位学者穷尽一生为对玛雅文明感兴趣的大众读者留下的宝贵遗产。 本书以时间顺序介绍了玛雅社会的崛起与覆灭,从生态环境、语言分布、农业发展等方面细致地解释了当地族群扩张的方式与原因,通过建筑、铭文、雕塑、器具等考古发现,还原了
18世纪是法国的世纪,路易十四为他的继任者留下了一个强大且稳定的君主制政体。但在1789年,“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博弈不仅 摧毁了前者,还使其声誉扫地,法国也随之陷入动荡之中,直到拿破仑重建秩序。 本书勾勒了这段承上启下历史时期的波澜画卷,科林·琼斯以扣人心弦的讲述,追溯了在这个跌宕世纪中走向迟暮的波旁王朝。王权与高等法院间难以调和的斗争,贵族与平民间无法弥合的分野,启蒙运动的浪潮,对外战争的冲击……当“太阳王”的遗产在愈益复杂的环境中难以为继,“伟大民族”也注定将步入新的纪元。
《世界通史(上下插图典藏版)(精)/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为美国 历史家 ·范·内斯·迈尔斯教授极负盛名的作品。它在美国和欧洲大受欢迎,影响巨大,是当时 代表性的西方历史著作。 历史学家何炳松、周谷城,甚至文学名家茅盾都颇受其影响。本书的内容从史前人类开始,终于 次世界大战后,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世界通史。全书结构清晰,体例完善,语言优美,“阅读的时候能感到一种纯粹的语言之美”,是一部真正的具有扎实学识功底的史学大家撰写的通俗历史作品。
尼尔·麦格雷戈著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精)》由大英博物馆和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联合打造,由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亲自撰写,动员100多名馆员、400多名专家,编撰时间长达4年,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了100件代表性物品,全面展现了人类200万年文明史。 这是一项“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才能办到的世界史撰写计划”,以广播形式在BBC播出时,创下了1100万人口同时收听的纪录,《纽约时报》盛赞其为“少见的巨献”。
君士坦丁堡横跨欧亚大陆,占据着得天独厚的战略要冲之地,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和战场。本书以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作为一个征服者骑着白马进入君士坦丁堡为开端,引人入胜地叙述了该城在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之后的双重角色:既是欧洲体系的组成部分,又是吸引着从巴黎至伊斯法罕的民众和思想的磁石。本书的结尾是奥斯曼帝国的 一任统治者阿卜杜勒迈吉德乘坐东方快车匆忙驶离君士坦丁堡。在这两大事件之间的漫长岁月里,作者透过该城熙熙攘攘的表象,通过叙述奥斯曼苏丹及其王朝对于它的影响力、在君士坦丁堡定居和效力于苏丹的主要家族的经历,比如泰斯塔家族、柯普律吕家族和马夫罗科扎托斯家族,记录下它曾经作为帝国首都、圣城、贸易转口港、娱乐胜地的历史。就其文化和智识生活来说,它亦是一座现代化实验场所,无愧于“举世向往之
《葡萄牙海洋帝国史:1415-1821年》是顾卫民教授以史观撰写的一部新作,起于中世纪葡萄牙建国以及1415年葡萄牙人攻占北的沿海城市休达,终于1825年葡属巴西殖民地的独立。全书视域广阔,立意深远,文笔流畅,以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叙事主线,真实地描绘了近代早期葡萄牙海洋帝国的世界性的扩张的起伏盛衰和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举凡葡萄牙海洋帝国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以及宗教扩张的动因,它在洲、美洲、亚洲的贸易、殖民以及传教事业,及其与母国的丝缕的联系,葡萄牙与其他欧洲大陆以及海洋 如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和教廷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均有较为深入的叙述与分析。该书还讨论了这个人类历的第—个殖民海洋帝国留下的历史以及文化遗产——诸如世界性的贸易网络、殖民城市制度、作物和动物的流通、作为世界上第—个商业通用语
为什么古希腊人可以从0到1创造出惊艳后世的制度和文明? 为什么只要读懂了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解读西方大部分经典和隐喻便一马平川? 希腊神话、城邦制度、雕塑建筑、悲剧哲学……古希腊的荣光照耀着整个人类历史,堪称西方文明之源头和典范。 照见古希腊文明的上下2000年,领略古典之美,可以从这本书开始。 赵林教授研究西学40载,10次实地考察访问,用非常真实的一手资料,带你走近雅典卫城、德尔菲遗址、希腊各个博物馆,重新认识荷马、梭伦、埃斯库罗斯、苏格拉底…… 神话的感召、艺术的薄发、思想的脉动、天才的涌现。让我们相约在晨曦里的帕特农神庙、晚照下的奥林匹亚古运动场,与美之故乡的古希腊文明,于书中相见。
本书为“中国抗日战争专题研究”百卷丛书之一,是南京大学实现“双 ”建设 个 计划项目、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本书是专门研究 中 安全区的作用和意义。南京 安全区是日军在进攻占领南京期间, 民间人士组织的一个保护和救济南京难民的难民区,约25万人躲避在“安全区”。安全区委员冒着生命危险,同日军进行了英勇机智的斗争。安全区 委员会对日军暴行制止和抗议;通过各种途径向 社会揭露日军暴行,宣传 的真相,为战后审判日本战犯提供了有力证据。
《十字军》是丹·琼斯的近期新力作,本书就中世纪欧洲历史记录具宗教意义的历史事件——十字军运动展开叙述。教皇乌尔班二世于1095年如是说,他的慷慨陈词激励着基督徒踏上通往圣基的道路,将耶路撒冷城从几个世纪的穆斯林统治中解放出来。乌尔班的号召,以及领取十字之人终将得到救赎的承诺,将引发史诗般的宗教冲突。在由信徒组成的军团支持下,基督教王公们对基督的敌人发动了连绵不绝的圣战,使地中海地区和欧洲血流成河——从东方的阿勒颇到西方的安达卢西亚。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涵盖了从11世纪60年代起影响十字军运动发展的诸多思想、活动和战争,以及受拜占庭帝国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求助而兴起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第二部分从12世纪初讲起,在追溯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十字军国家壮大的同时,也关注着伊比利亚半岛上基督教统治
《到芬兰车站:历史写作及行动研究》是美国批评大家埃德蒙威尔逊的早期代表作,从历史写作与历史行动的关联入手,以讲故事的方式阐述了社会主义的观念是怎样一路由西向东旅行的。成书以来曾数次再版,广受赞誉。这本简体中文版是对繁体中文版的校订,更适合大陆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