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丰主编的这本《回忆五四运动》是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拟订的“文史资料百部经典”之一种。 爆发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揭开中国历史新的一页。 本书记述了五四运动从酝酿、爆发到各地风起云涌的经过详情,书中所收文章的作者梁实秋、许德珩、罗家伦、屈武、朱蕴山等均为五四运动的亲历者。
《橡胶厂党支部会议记录》从旧货市场收购的民间资料,为橡胶厂党支部记录,时间从1955年至1959年,装订成册,一共3本,十六开信纸,手写体。 从资料可知,这是一家经过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公私合营企业。会议记录内容比较庞杂,包括公私合营之后企业内部生产管理、计划、调度、工资等业务情况,也有大量与当时一系列政治运动密切相关的政治学习、党团活动、座谈讨论等。资料从一个方面显示了公私合营之后资方现状,更多则反映了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运行以及企业干部、职工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公开态度和微妙的人际关系。 本辑名称为原始资料名称。
《茶厂一九五七年整风大字报》是从旧货市场收购的民间资料,由茶厂整风办公室整理成册,形成时间为1957年,均为十六开白纸,钢板刻写油印件。 这套资料是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中,茶厂干部、职工所提的整风鸣放意见的综合材料。这些意见被归纳为十二个方面,但资料缺漏个方面,另十一个方面是党群关系、生活福利、工资级别、干部提拔调配、文化政策、经济政策、五大运动、社会主义改造、政治制度、业务工作及其他。整风鸣放意见的对象不仅有该厂领导、科室干部、党员团员、工会负责人,也有上级主管部门乃至中央政府。每一个方面的意见又分为逐个细目,如“党群关系”方面的意见,包括对党支部的意见、对某个党员的意见。 整套资料既反映了整风反右期间企业职工对底层干部和党团员以及国家政策的看法,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企业生产、管理和企业
本书是1987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为了纪念柳亚子先生诞辰100周年联合编纂的。柳亚子先生是一位收到社会各界广泛尊重的爱国志士,特别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人知名于世。他自参加革命以来,始终顺应历史的潮流,紧随时代步伐,为民族振兴、祖国富强奋斗了终生。他的爱国热情、政治节操和诗词创作都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
范行准编著的《明季西洋传入之医学》是关于明末清初医学史研究的典范作品,是研究中西交通史、明清学术史、基督教传教史等领域学者的必参之书。该书卷一为绪论及传略,传略上为西人,收十人,传略下为国人,收十二人;卷二为前期传入之解剖生理学;卷三、卷四为后期传入之解剖生理学上、下;卷五为药物学;卷六病理与治疗;卷七医事教育;卷八探原;卷九反响。
我们从众多的馆藏近代文物中,精选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价值的文物三百余件,以时间先后为序,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心将其拾掇起来,编撰了这本馆藏近代文物图集。所选文物大部分是浙江近代历史文物,因此,《长夜破晓》又可看作一部反映近代浙江历史发展和浙江人民为救亡图存进行英勇斗争历史的文物图集。《长夜破晓》共分五章,分别为风雷激荡、世纪曙光、星火燎原、抗日烽烟、走向解放。每章即为一个历史阶段,从章名中编者试图概括出这一历史阶段的主旨。章的下面分为节,每节或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概括一个历史主题,将与之相关的文物涵盖在内。限于编者的水平和能力,观点与内容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长夜破晓》能够对读者学习、研究中同近代史有所裨益。
宋人笔记是中国古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和文化价值。对现存宋人笔记进行系统整理点校,采用繁体字竖排,新式标点,每种宋人笔记均撰写一篇有学术价值的前言,内容包括作者小传、内容评价、版本情况及源流、所用底本及校勘概况等等,分编出版。《全宋笔记》第三编收入宋人笔记39种、10册,约162余万字。
《茶厂一九五七年整风大字报》是从旧货市场收购的民间资料,由茶厂整风办公室整理成册,形成时间为1957年,均为十六开白纸,钢板刻写油印件。 这套资料是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中,茶厂干部、职工所提的整风鸣放意见的综合材料。这些意见被归纳为十二个方面,但资料缺漏个方面,另十一个方面是党群关系、生活福利、工资级别、干部提拔调配、文化政策、经济政策、五大运动、社会主义改造、政治制度、业务工作及其他。整风鸣放意见的对象不仅有该厂领导、科室干部、党员团员、工会负责人,也有上级主管部门乃至中央政府。每一个方面的意见又分为逐个细目,如“党群关系”方面的意见,包括对党支部的意见、对某个党员的意见。 整套资料既反映了整风反右期间企业职工对底层干部和党团员以及国家政策的看法,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企业生产、管理和企业
《圆明园的景观政治与文化:家国天下》从学术文化的角度,以兴建篇、景观篇、文化篇、管理篇、生活篇、政治篇、劫难篇、回响篇八个视角对圆明园的历史、文化进行全面解读,配以20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和现状照片,作者在圆明园工作8年,一直从事圆明园历史、文物的清理、整理和研究工作,有较扎实的学术功底,文字流畅,观点有创新,论述较严实,有较强的可读性。